首都北京既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周朝燕国建立至今,北京审美文化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北京审美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其所处多元文化构架的中心位置相关;北京审美文化不仅存在着一个从周口店原始文化开始依次延续下来的主要线索,还隐含着一个影响支配历史运行的基本模式,这就是“三边构架与三点轮动”。这个模式可将北京审美文化的历史发展转化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也会将积淀、深藏了数千年之久的美学底蕴展现出来。
北京审美文化的三边构架,是指中原华夏、海岱东夷和辽西北狄三大史前文化以北京为中心形成的交互关系。中原华夏文化在北京西南方的黄土高原,考古学称之为仰韶文化,其审美文化以充满家园亲情的山野玫瑰为标志;海岱东夷文化在北京东南方从海滨到泰山周围的广大区域,考古学称之为大汶口/龙山文化,其审美文化以境界高远超拔的太阳飞鸟为标志;辽西北狄文化则在燕山以北的辽河流域西部的丘陵山区,考古学称之为红山文化,其审美文化以气魄雄浑强劲的石兽巨龙为标志。这三种古老的文化遥相对应,形成三种交互关系:第一种是东西方向的交互关系,由中原华夏文化与海岱东夷文化联结而成;还有两种南北方向的交互关系,由辽西北狄文化分别与海岱东夷文化和中原华夏文化联结而成。北京审美文化的三边构架就是由这三种关系耦合而成的。这是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时空构架,从5000年前的远古时代起,这个构架就逐渐形成了;在这个构架中,三种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而幽燕北京作为这个构架的中心,其审美文化的生成则是这三种文化的美学潜质的历史融合。然而尽管这个时空构架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形成,尽管在这个构架中融会而成的北京审美文化已经延续到今天,但对这个构架的发现和认识,却是最近20多年的事情,而将北京审美文化放置到这个三边构架中来理解,还是一种刚刚起步的新尝试和新探索。
北京审美文化的三点轮动,是指三边构架中三大文化的重心及其移位问题,也就是说,三大文化的交互关系不是处在静止平衡的状态,而是动态变化的,有所倾斜和侧重的;在一定的时期或历史阶段,三大文化中的一种文化占有主导的优势地位,而其他两种文化则处在附属的地位。三点轮动以三边构架的形成为前提,三边构架形成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而三大文化的轮动,则出现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降或夏商青铜时代之后。就中国上古史的发展过程看,文化重心轮动的顺序首先是海岱东夷文化,接着是中原华夏文化,最后是辽西北狄文化。北京处在三边构架的中心位置,三大文化重心的变动将深刻地影响北京审美文化的发展,引导它在三边构架中向一定方位的倾斜或寻找主要的发展方向。历史研究和考古资料证明,当三边构架中的海岱东夷文化成为重心,或者说当它向西方和北方两条边线辐射的时候,北京审美文化就出现从中心位置向南方下引的趋向;当三边构架中的中原华夏文化成为重心,或者说当它向东方和北方两条边线辐射的时候,北京审美文化又出现从中心位置向北方上引的趋向;而当辽西北狄文化成为三边构架的重心,或者说当它向西南和东南两条边线辐射的时候,北京审美文化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向南方下引或向北方上引,而是同时将这两种倾向逆转过来,原先向南的下引逆转为向北的上引,原先向北的上引,则逆转为向南的下引,而北京审美文化由此处在南北两种力量的合围之中。这就是北京审美文化的三点轮动。
从5000年前黄帝、炎帝和蚩尤的阪泉涿鹿大战开始,北京审美文化就形成了上述三大文化交汇的历史背景。在此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三大文化以轮流施动的方式分别作用于幽燕之地,形成了北京审美文化历史发展的独特的运行轨迹和审美形态。以海岱东夷文化为重心的东方首次轮动主要发生在夏商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期海岱东夷文化的首次轮动和西进历程的研究,我们触摸到了幽燕审美文化沿太行大道南下中原进而参与巫史青铜艺术创造的线索,看到了太阳飞鸟所代表的高远境界对幽燕审美文化的提升;以中原华夏文化为重心的西方二次轮动主要发生在两周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文化的二次轮动和东进历程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燕蓟审美文化越过燕山北上辽河流域进而开拓礼乐之美新天地的轨迹,看到了田野花卉所代表的人间亲情对燕蓟审美文化的滋养;以辽西北狄文化为重心的北方三次轮动主要发生在秦汉至清末,通过对这一时期辽西北狄文化的三次轮动和南下历程的研究,以及对由此引发的汉族文化北上趋向的关注,我们看到了北狄龙兽文化的雄浑气魄对典雅优柔的汉族文化的激活和制衡,看到了北京审美文化对中华审美文化的全面融合,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将北京审美文化最终设定于南北交汇中心的不可遏制的巨大的历史动力。综上所述,北京审美文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花展龙凤”: 海岱东夷文化的太阳飞鸟所代表的精神超越和高远境界,中原华夏文化的山野玫瑰所代表的世俗眷恋和人间亲情,辽西北狄文化的石兽巨龙所代表的强劲活力和雄浑风格,这三大古美在幽燕大地高度融合,形成了北京审美文化深邃悠远的美学蕴涵和博大辉煌的历史风貌。
“三边构架与三点轮动”的规律和特点是我们在北京审美文化历史全程的研究中逐渐发现的,与此相关的新的理论观点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新的理论观点还有一个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中被检验和证实的过程,如果经更多学者的修正和完善而使它成为一个更为宏大的北京审美文化研究工程的新的开端和起点,那么我们这个初步完成的研究就多少是值得的。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北京审美文化史”课题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