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陈圣来:大型活动对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贡献

2014年09月25日08:27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华文化精神与气质

城市是贮存、流转、创造文化的容器,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是文化生生不息、繁衍绵延的基础和动力。城市应该保护、体现和弘扬这种多样性和多元化。城市要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秉性,力戒千城一面的同质化趋势,固然可以从城市规划设计、产业布局、建筑风格、遗产保护、景观修缮等方面入手,然而还有一条路径,即举办有特色的大型活动,也是铸造特色文化城市的抓手。通过举办大型特色活动,可以锤炼、塑造城市独具特色的品格、色彩、气质与风范,既顺应潮流,又不随波逐流,保持对城市同质化侵袭的抗衡和粗鄙化污染的抵御。

大型活动通常是指根据某一主题在某一城市举办的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阶段性公众事件。世界范围没有哪一年不举办大型活动,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南非的世界杯足球赛、印度的英联邦运动会、温哥华的冬季奥运会,以及戛纳电影节、奥斯卡电影颁奖、格莱美音乐颁奖等等诸如此类的艺事、节庆、会展、论坛活动不胜枚举。无论哪个城市举办大型活动,必然是这座城市的集体狂欢和集体参与,它会最大限度动员城市市民,以特定的行为方式介入,统筹城市各种元素,调剂城市各个层面,在这一阶段,城市的组织秩序、管理协调、经济实力、文化修养、生活水准以及市民素质等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是城市能力的检验和释放,也是城市个性的丰富和张扬,大型活动的袒露和开放,不可掩饰不可磨灭地会打上这座城市的烙印。在提升城市知名度和附加值的同时,无疑会催化和推进城市的某种特质,形成城市空间新的表现形式和形象特征。如巴黎举办世博会留下了埃菲尔铁塔,北京奥运会留下了鸟巢,上海世博会留下了中华艺术宫,这些大型活动的遗留物,日后都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为城市的特色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有人认为,大型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文化救赎”,这种文化救赎某种意义上是城市重塑与再生的一剂良药。欧盟从1985年开始进行的欧洲“文化之都”评选活动证明了这一点。从那时开始至2013年底,已有56座城市被授予“欧洲文化之都”称号,这一荣誉不仅为城市带来文化发展的机遇,也是城市振兴、建立特色的绝好契机,它使每一座参与的欧洲城市转变成一个巨大的舞台,对城市原有的文化景点和设施进行差异化包装、推广和营销,重新打造城市自我身份特征与公众形象。如法国马赛在申请“文化之都”时,承诺完成长达6公里的城市沿海区域改造,其中包括将旧港口仓储改造成现代商业画廊,将一座粮仓改造成拥有2200个座位的音乐厅。

欧洲文化之都设定的目标与任务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提高国际知名度、促进文化长远发展、吸引市民参与、加强城市认同感、促进本地艺术家培养、促进欧洲文化合作、促进城市社区发展和经济发展等等。这些欧洲城市既对上述目标和任务表示认同,同时又根据各自的城市状况进行不同侧重的目标设定。在当选的56座城市中,有像佛罗伦萨、雅典这样的历史名城,也有像巴黎、马德里这样的中心城市,更有像林茨、埃森这样的老工业城市。每座欧洲文化之都城市的当选主题也不尽相同,布拉格是打造宜居之城,卢森堡是打造多元文化之城,赫尔辛基是打造孩子们的城市,雷克雅未克是打造文化与自然之城。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项目也没有固定与统一模式和形态,各个城市根据自身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环境等特点进行策划,充分尊重并体现了欧洲文化的多元。

文化是种积淀、传承和接纳,但同时更是种嬗变、创造和颠覆。文化强调差异性和多元化,这是文化的根和基础元素,当这种元素被注入大型活动之中,定会爆发出色彩斑斓的火花。这也就是我们看到并赞叹的悉尼、雅典、北京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如此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奥运会开幕式则充分张扬了举办城市的文化个性。接纳和举办大型活动的城市从一开始就会亮出自己的独特品格与优势,并把这种独特品格和优势沉淀成城市的文化品质。

比如法国南部小城戛纳,是个“15分钟可以走遍”的海边小城,自从有了戛纳电影节,就此奠定了它在世界城市中不可撼动的地位与影响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电影节造就了戛纳。戛纳电影节又带动了戛纳广告节、戛纳电视节、戛纳音乐节、戛纳赛船节,支撑戛纳旅游业、会展业等蓬勃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全年无休的城市。同样是小城,阿尔卑斯山脉上的瑞士小城达沃斯,人口只有1万出头,却拥有24000张床位的酒店供应量。因为每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在此举行,其成员是世界上1000家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还有每年1000位到1500位政要、学者参会。随着达沃斯论坛的声名远播,这一山间小城也就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的品牌代名词。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当然比上述两个小城大许多,也有不少值得炫耀的地方,但真正使这座城市享有声望的是诺贝尔奖的年度颁奖仪式。每年12月10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纪念日,由瑞典国王亲自给获得物理、化学、医学、文学、经济学的获得者颁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是迄今为止权威最高的世界级奖项。斯德哥尔摩就此成为诺奖之城,不要说颁奖期间,即使在日常,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只要来到斯德哥尔摩,诺奖的颁奖之地是非去不可的。至于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是一个太有特色的城市,已不需要任何附饰物来彰显它的特色。而上帝对其还是恩爱有加,从13世纪肇始的威尼斯狂欢节(又称面具节),被定名为最高级别的节庆,到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现代舞蹈节、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等,多少桂冠顶戴、皇袍加身,然而自从1893年威尼斯双年展开张,它就成为世界双年展之母、全球200余家双年展中的翘楚,去年威尼斯双年展创下45万观众、190个国家参展的显赫记录。

这些城市举办的大型活动都是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无形中也为每座城市留下一种积淀,弥漫在城市的每个空间,渗透在城市的每个细胞里,慢慢发酵,日久形成城市的一种气质。这种气质不仅仅取决于城市的设计布局、建筑风格、交通秩序、绿化环境、文化设施、商业层次、卫生状况、公共服务等——往往一次大型活动会促进这些物质的有形的方面发生突飞猛进的改变,更在于市民的文明修养、道德气度、价值追求、鉴赏水准以及生活方式等——这才是城市隐逸的灵魂所在。

对一个城市魅力的评价不仅是美学判断,也是对这座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道德判断和哲学判断。由市民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独特城市气质是曾经生活在这座城市市民的乡愁,历久弥新,足以使人陶醉一生。而一座城市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将提升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振奋城市精神,从而强化与优化城市气质。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研究”首席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