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侯建新:认知欧洲定位中国

2014年09月18日10:16来源:光明日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原标题:认知欧洲定位中国

作者侯建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洲文明进程研究”首席专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2014年,中欧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年被称为“中国外交的欧洲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先后出访欧洲,阐述了深化中欧认知、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平发展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认知欧洲文明,有助于消除中欧在相互认知上的误区与偏见,有助于推动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其中,加强对欧洲文明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西方学术界,欧洲文明史的地位类似于中国的“国学”,仅其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就多如繁星,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学术资源。然而,西方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价值立场、学术视野、话语体系和社会功能等方面与我们颇有差异,不能满足非西方世界从交流互鉴的角度深入认知欧洲文明的需要。从国内来看,对于欧洲文明诸方面的专门研究成果已经有了较好的积累,近30年进步尤其明显。根据新史料、新方法而产生的新成果,极大地冲击了以前概念化的“世界史”,重新梳理和认识欧洲文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理基础。不过这些研究成果大都集中于某个点或面,明显存在碎片化倾向,尚不能针对欧洲文明进程构建起系统全面、鲜活立体的知识体系,迫切需要整合和深化。

认知欧洲,不仅是为了开阔视野,更是为了定位中国。纵观中国近代史,对欧洲文明的认识一直影响着中国自身的发展方向、方式和道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发展模式的探索,同样需要与欧洲文明乃至全世界文明之间展开交流互动。以中国学者的眼光认识欧洲文明的发展过程和特征,分析、消化和扬弃这一历史遗产,乃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学界的重要任务,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交往才能分享,比较才能冷静。我们放眼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落脚点还是在中国。从学术角度而言,研究中国历史以欧洲历史为参照,就不会陷入就中国论中国、自说自话的老路;同样,研究欧洲历史以中国为视角,就不会走上欧洲中心论的歧途。我们期待这样一些研究成果的产出:从问题意识出发设计专题,以多种专题构建整体,打通中世纪和近现代之间的区隔,打破国别之间的壁垒,清晰展现欧洲文明发展进程,也更好地描绘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责编:赵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