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吴翔宇:五四儿童文学参与现代中国想象的话语实践

2014年09月16日15:48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代以降,面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机,先觉者开始探求走出困境的未来之路,关于“中国”的想象与思考随之产生。对民族国家问题的探索重构了中国人关于自我与世界秩序的想象,构筑了中国新文学最基本的现代性想象空间,是我们考察文学与现代性问题的重要维度。儿童文学以其独特的观照对象和表达方式,与成人文学一道,共同参与了中国新文学民族国家想象的文学表达和话语实践。

儿童转型的书写与中国新生的建构相关联

一直以来,困扰儿童文学理论界的一个难题是:如何界定、区别和融合儿童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五四时期提出的“儿童本位”,并非一味地标榜儿童的“童心”等自然属性,切断儿童与社会的关系,而是尊重儿童作为“人”的主体价值,在社会历史的框架中考量其价值取向与精神指向。周作人、鲁迅、叶圣陶等人将“儿童的发现”理解为“人的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自觉地以“儿童”的本体诉求为起点,在儿童与成人的张力网络中考察儿童的命运变迁与精神成长,建构起了儿童文学的现代传统。“儿童”成为一个被建构的概念,以其为节点和方法,可勾联出儿童与社会、历史、国家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关联。

儿童的独特性为五四儿童文学想象中国提供了条件。五四成人作家对儿童这一“弱性群体”的阐释和书写,承担着儿童教育及文化启蒙的使命,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以儿童为杠杆、开掘主体价值的现代性实践,创造了一个跨越旧时代、向着新的话语关系迈进的想象空间。成人作家将国家“种性”和“族性”的提升寄希望于儿童弱者身份的现代变革。基于此,儿童“可塑”的精神品格拒绝社会对其“弱性群体”的套话定性,儿童转型的书写与中国新生的建构有机地联接起来。

契合五四文学的时代主潮

大体而言,五四儿童文学之所以能参与对现代中国的想象,其原因有三。一是在五四文化语境中,儿童文学自觉承载着“立国”与“立人”的特殊使命,“立国”与“立人”的融合体现了民族国家主体与儿童主体的双重创造。二是五四儿童文学的话语实践与五四文化思潮、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儿童文学创作契合了五四文学的时代主潮,许多五四儿童文学作家同时也是成人文学的创作者,他们很难用两种标准、立场区别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这种混杂性使得五四儿童文学铭刻了浓厚的时代话语印记。三是五四儿童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和阐释者首先是成人,而非儿童。由“成人写给儿童看”的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儿童的社会性,儿童充当了成人想象中国的重要符码,成人启蒙者不可避免地要对儿童进行一定程度的教化、启蒙,让儿童意识到自己作为现代人之于社会、国家的主体价值。

基于此,在五四文化语境中,“儿童的文学”与“儿童视角的文学”混杂难辨,不过这种泛化的儿童镜像却有利于现代知识分子审思现代中国,进而确立自我的主体认同。他们从儿童的身体、心理、观念、人格、言说等因素想象中国,营构了“道德中国”与“未来中国”两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形象学体系。前者主要是传统道德主导的中国形象,制约着儿童主体的文化判断和价值取向。后者则更多的是从儿童自身的精神品质建构一种可以预见的可能性的国家形象。两种中国形象既彼此对立又相互参照,深刻地呈现了五四中国的丰富图景,也充分彰显了五四儿童文学建构自我主体性想象的思维形态和实践理路。

隐喻未来的新儿童在五四时期依然缺席

在中国形象的塑造中,五四作家找到了身体与国家相互隐喻的契合点,以此探究中国机体的病源。儿童形象与中国形象的内在关联主要通过两组隐喻系统完成:一是柔弱的儿童隐喻 “疾病中国”;二是失语的儿童隐喻“无声中国”。儿童身体的柔弱表征折射了五四时期中国的社会问题,其中文化空间充当了判定儿童价值的场域。“儿童”与“成人”的对立则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关系模式,二者不同话语体系的对峙与冲突突显了中国社会分层的文化特质。五四儿童文学先驱既发现了那些被空间吞噬的“弱性儿童”,又试图发掘那些对抗空间的“强力儿童”。然而,他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在五四时期,隐喻未来的新儿童依然缺席。

除了空间层面的反观外,五四知识分子还从时间维度考量儿童。儿童的成长即是其走向社会与寻找自我的双重建构。五四儿童文学作家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书写成“反成长”的时间轨迹,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儿童对传统观念的依赖,与其作为未来新人的价值相悖反;另一方面,对儿童之将来的期许,脱离了当前现实的土壤。五四儿童文学揭示了社会传统的强大及惰性,也意味着“新人想象”这一话语实践不可能脱离中国社会的伦理基础,这充分彰明了五四儿童文学内蕴的现实主义立场和精神指向。

由于增添了想象中国的话语实践,五四儿童文学的理论体系、精神指向更切近五四时期中国的社会、历史与人生。儿童文学不再游离于社会之外,而是成为反映和观照中国的一面镜子。儿童与成人所组成的关系模式为儿童文学提供了张力结构,但二者逐渐由冲突转向融通,最终统一于“想象中国”这一宏大叙事。然而,在这一话语体系中,作为儿童文学生产者的成人将儿童视为表述其思想观念的工具,打破了儿童与成人本该拥有的张力平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五四儿童文学的艺术传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