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实现优势互补共促学术繁荣

中华书局学术著作编辑室副主任 罗华彤2014年07月31日13:5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华书局1912年1月创立于上海,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1958年,中华书局成为一个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学术著作、普及读物的专业出版社。50多年来,中华书局一直坚持专业定位和品牌特色,出版的图书内容大多属于文、史、哲和语言文字等基础学科领域。为此,我们的编辑队伍建设和部门设置也遵循这一理念,隶属于学术出版中心的学术著作、近现代史两个编辑室与隶属于古籍出版中心的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哲学4个编辑室共计约40人,是中华书局承担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出版工作的主要编辑力量。

高度重视出版物的学术价值和编校质量,以此体现学术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已成为业内公认的中华书局出版风格。在百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中华书局形成了精审细校的优良传统。无论是1958年以后陆续完成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还是近30年出版的 《管锥编》、《中华民国史》等,都以其精良的质量和高超的水准,使海内外读者对中华书局版图书情有独钟。正是这种精审细校的精神,以及作者编辑之间的学术交流互动,造就了中华书局一批以杨伯峻、周振甫、傅璇琮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型编辑。这支编辑队伍是中华书局保证编校质量,提升学术著作价值的人才保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代表着国家级科研水平,许多学术成果在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有资格申请、承担这些项目成果的出版,对一家出版社无疑是一种学术声誉和对工作业绩的充分肯定。正是基于中华书局卓越的学术品牌、精良的编辑队伍和严谨的出版态度,我们成为最早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出版单位的机构之一。近10年来,中华书局陆续申请、承担了不少《成果文库》和后期资助项目成果的出版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充分发挥后期资助项目对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国社科规划办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家出版社的学术优势、出版方向和编辑力量,有的放矢地将每一项目成果安排至最有利于发挥学术影响的相关出版社。以中华书局为例,近年来承担的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可略举如下:一类是古籍整理项目,如《北山录校注》、《元朝进士集证》等;一类是中国文学、语言文字学,如《宋词体演进史》、《张说集校注》、《汉语方言分区的理论与实践》、《居延汉简虚词通释》等;一类是中国历史考古,如《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明代国家礼制与社会生活》、《春秋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匈奴文化与诺彦乌拉巨冢》等;一类是中国传统宗教,如 《江西道教史》、《从波斯到中国:摩尼教在中亚和中国的传播》等。这些学科均属于中华书局所擅长的出版领域。全国社科规划办这种优势互补的出版资助战略,既能充分发挥后期资助项目的最大社会效益,也有效利用了出版社的品牌优势和编辑力量,推出了一系列学术精品。

我们感到,国家社科基金对学术出版的有力支持,对于国内学术出版社的优质资源积淀、学术品牌建设乃至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均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中华书局期待与国家社科基金在推出优秀学术成果、激励学术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共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