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历四百余年风雨,芸台深处有乾坤

天一阁“摸家底”序幕拉开

2014年05月05日10:06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1998年的一天,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明抄本《官品令》残本被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戴建国打开。而在此前的漫漫时光中,这本《官品令》一直深埋于天一阁的藏书楼,从未引人注意。经研究,戴建国认为,“天一阁藏所谓《官品令》,正是宋《天圣令》”。一时间,这一残存的明代抄本震撼史学界。这本书的发现为研究北宋典章制度和人口问题提供了新视角,甚至对唐令的研究和复原也意义重大。

作为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馆,近年来几乎每一次天一阁所藏重要文献的刊布都会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天圣令》如此,万斯同《明史稿》如此,《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亦是如此。天一阁究竟“家底”几何?如何对这类藏书楼的古籍文献开展研究?4月28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在宁波开题,天一阁“摸家底”的序幕就此拉开。

众多零散珍稀文献从未刊印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教授龚缨晏在天一阁查阅有关古代海洋和中外关系史方面的史料时,发现了一部专门研究海洋风暴预测问题的古籍《风报日期考》。随着了解的深入,龚缨晏发现天一阁所藏文献中有关海洋、航海、海防、海洋开发、海外文化交流的古籍和著作非常丰富。“粗略统计不下百种,其中不少文献至今尚未得到利用,除《风报日期考》外,还有专门讲述中国沿海航线的《谨录沿海水途行舟便览》、专门叙述沿海岛屿的《各处海岛礁屿便览》等文献。”龚缨晏表示。

据了解,天一阁范氏原藏的主要文献,如地方志、科举文献及明代政书等,已陆续被整理出版。但其目前所藏许多零散而珍稀的文献,特别是一些其他藏书楼捐献的文献,依然很少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文献中有明人文集、清代稿本,还有大量浙东地区的家谱资料。

据天一阁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鲜为人知的珍稀文献价值极高:天一阁藏各类名人文集600余种,其中有朱拱梃(明宁献王五世孙,史籍殊少提及此人)的《樵云诗集》等70余种明人著作孤本;还有众多清代宁波名人的稿本,例如裘琏的《横山史论》、李邺嗣的《汉语》和《南北语》、姜宸英的《重订湛园未刻稿》、文学家姚燮的10多种稿本,晚清旅日学者王治本的《栖栖行馆删存稿》,反映晚清社会剧变的 《双桐斋文稿》、《访梅吟舍残稿》、《焚余稿》等。

龚缨晏告诉记者,天一阁所藏清代稿本大多都未刊印过,很多是孤本。如有的稿本实际上是同一家族前后几代人的著作,如黄宗羲、黄百家和黄千人祖孙三代,万斯同、万言和万承勋祖孙三代。这些由祖孙三代分别撰写的稿本,不仅能反映清代学术的传承演变,还能反映家族兴衰,对更加深入地认识清代学术史和社会史很有帮助。

扩大珍稀文献影响

学界对上述几类天一阁文献所知甚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高华认为,“天一阁是一个宝藏,学界应该多关注如何利用它、研究它、扩大它的影响。”

天一阁历经四百余年风雨,历史上藏书最多时达到7万多卷。清代以后,天一阁屡遭浩劫,新中国成立时原藏文献仅存1.3万余卷,后来随着海内外各大藏书家积极捐赠,目前天一阁所藏文献已达30多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吴格认为,天一阁从明清到民国,所藏文献曾逐步散失,新中国成立后有所增长。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天一阁书目及藏书实况对比,可以勾勒出天一阁藏书的盛衰史。

天一阁也是中华文化传承模式的代表。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表示,对于天一阁所藏文献整理和研究的意义,“摸清家底”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编纂天一阁书目、刊布珍稀文献和专题文献,这些对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将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以不同视角共同完成文献整理

文献的全面整理是文献系统发现与刊布的基础,更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中国私人藏书楼数量不少,而就某一藏书楼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的案例较为有限。就天一阁而言,尽管已经刊布一些目录,但因对天一阁现存文献整理的不足,至今依然没有一部全面、完整、准确、权威的天一阁所藏文献目录。

陈力认为,建立《天一阁所藏文献总目》,是所有项目研究的基础,然后再做专题研究,进一步挖掘天一阁文化的内涵。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古籍所教授陈德弟认为,天一阁藏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于文献内容的研究。

术业有专攻,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天一阁“家底”的着眼点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关注所藏文献的史料内容,而图书馆研究人员则注重文献目录的编纂,注重辩章学术、考镜源流。

尽管关注点有差别,但并不影响天一阁博物馆和宁波大学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对天一阁所藏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陈先行表示,高校科研人员注重理论方面的研究,而图书馆科研人员注重基础整理方面的工作,双方合作需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祖武认为,在操作中要突出重点,缩小规模;同时,整理文献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天一阁项目应该踏踏实实做成精品。

有学者表示,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积累。天一阁在中国古代藏书楼中极具代表性,通过高校和图书馆的合作以及课题研究的形式,希望能够对天一阁藏文献整理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同时积累经验,成为未来其他藏书楼文献整理研究的典范。(记者 耿雪)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