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伍巍:文章肖学品 愧对泡沫多

2014年04月09日08:55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子课题负责人、暨南大学教授

在经济大潮涌动的时代,“泡沫”已成为弄虚作假、以次充良的代名词。对于学者来说,公开的论文抄袭和剽窃毕竟还是少数人的不端,这里我们关心的是另几类学术泡沫,比起抄袭当有更大的隐蔽性与普遍的危害性。

苦 吟

“苦吟”本是古诗词创作术语,指缺乏真情实感与灵性的被动创作,似无病呻吟,借用到某些学术论文写作很有些相似。例如,语言学论文写作首先强调的是翔实的语言材料,这是个艰苦的调查搜集过程,尤其是方言学论文,须以扎实的田野调查语料作为观点的支撑。而当下许多学生论文开题时,常发现除提供题目外,并无实质内容与论证思路。仔细询问,才知其未下材料收集的功夫,只希望走便捷的路。要完成论文,在缺少材料的情况下就只能生吞活剥,再借助某个似是而非的“理论”,说些可有可无的话,一篇论文就这样出炉了。学生写得痛苦,老师读了更加痛苦,此所谓“苦吟”。这样,即便通过论文答辩,也始终不知什么是学术研究,获得的是一纸学位,失去的是一份做人的治学责任心。

干 炒

“干炒”原指将别人煮熟的现成饭不加任何配料再炒一遍,此处比喻那些没有独立见解,因完全赞同已有研究结论,不自觉地把别人的见解当作心得写进论文的现象。客观地说,这类论文的作者起初并不打算剽窃或抄袭,却因疏于积累和思考,选中题目后的第一步,不是着手文本研读与材料分析,而是首先翻看相关论文与研究成果。因为缺乏鉴别能力,当别人的见解以先入为主的优势占据头脑后,便不再形成自己看问题的坐标,只能盲目认同,并用自己收集的例证重新证明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论点。整个过程没有独立的探索与发现,甚至连研究方法都与他人相同,这就类似于干炒冷饭了。近年来,学界确有不少人误入这一“研究”模式,且这类论文一般也能发表,因为行文是作者自己的,一般都会通过“查重”检验。却不知,原创与独立的见解是学术研究的生命,一篇论文除文字形式外,基本观点与方法都借助于已有研究成果,这与剽窃还有什么本质区别?至少是不利于鼓励科学探索与独立精神。

忽 悠

一种情况是论文没有多少实在内容,却冠以“国内首创”、“填补空白”、“划时代标志”等进行自我标榜;一种情况是故弄玄虚,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要搬弄一些新名词或新理论,以显示莫测高深,结果是“不看我还明白,越看越是糊涂”;还有些研究,用一般的对比与举证的方法就能解决问题,却偏要选择复杂方法,或是套用一些所谓的模式,以达“求新”的效果,其实对研究的推进并无实质性的贡献。

慎 言

不否认,古代学者也有“造假”的情况,西晋玄学家郭象《庄子注》仅引用向秀的某些观点未加说明,就一直被后人诟病为“窃以为己”,批评可谓严厉,说明世人从不会轻易原谅学者弄虚作假的行为,故古人有“博学、多思、审问、明辨、慎言”的警示。历史上过往的文章浩如烟海,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回顾传世之作,哪一部不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学人治学的过程没有捷径可通,古今概莫能外。现在,许多学者动不动就“著作等身”,那些“十年磨一剑”、那些“厚积薄发”也日渐远去了。

要而言之,文章是人品、学品的标志。一篇实实在在的论文,折射的是作者诚实的品格,而一篇自诩“填补空白”的论文,显示出的是作者内心并不真正的自信,白纸黑字岂容得自己辩解!可见,诚实治学的空间里向来容不得弄虚作假的“泡沫”成分,急功近利偶能赢得一时效果,绝不会逃脱时间的检验。中国历代学人之所以受到尊重,是因为他们自有忘我的献身精神与独立的学术价值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份忠诚之心是伴随优秀学人坚持追索的动力所在。倘若失去自重,又何来人尊?

(责编:赵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