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巫白慧先生学问人生杂谈

成建华2014年03月26日09:07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巫白慧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梵文学家和佛教因明学家。他以自身的学术成就,为中印学术文化交流树立了一座高山仰止的丰碑。他的学术特点不仅限于精通印度古典语言文字,更体现在以梵文为武器,对印度哲学和佛教文化进行的科学研究。《〈梨俱吠陀〉神曲选》是他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作品从探究吠陀经创世神话入手,通过对梵文神曲的译解和重要概念的分析,清晰梳理出吠陀经哲学的思想内涵和发展脉络,在方法论上可谓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深入经藏 开拓创新

巫先生秉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治学作风,根据恩格斯关于印欧宗教神话研究应追溯其源于吠陀经的论述,将自己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四个方面:吠陀经(《梨俱吠陀》)哲学、印度古代辩证思维学、奥义书哲学和因明正理逻辑。其中,巫先生在吠陀经与奥义书领域取得的成果尤为突出。

已过耄耋之年的巫先生笔耕不辍,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又相继出版了《圣教论》、《印度哲学》、《印度哲学与佛学》(英文)、《〈梨俱吠陀〉神曲选》等学术著作。他系统总结并勾勒出印度传统哲学发展的两条理论基线,即“常存观”与“断灭观”,并以此来透视印度传统哲学发展的全过程。他发现并认定,印度传统哲学可划分为正统派哲学和非正统派哲学。在二派中,不管哪一派,不是沿着“常存观”的思想路线发展,就是沿着“断灭观”的思想理路发展。巫先生总结并指出,吠陀哲学涵括了两方面的学说,即“世界先有说”与“摩耶规律说”。

巫先生沉浸于天竺梵学的研究之中,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他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特别顾问以来,潜心躬耕,不断钻研,还独立承担了梵本《因明入正理论疏》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本着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的精神,巫先生从正理因明的沿革出发,认真探究了新因明的核心理论因三相。通过对《因明入正理论疏》梵本与汉译的对比研究,巫先生发现并证明,玄奘所翻译的因三相,完全符合原著意旨,契合因明原理,既准确又具有科学的创造性,从而澄清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因明理论上和文义上对玄奘译文的怀疑和误解。玄奘按梵文原著构筑的一套因明学汉语术语,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因明学天赋,为因明学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睿智博学 虚怀若谷

巫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坚持自己所钟爱的学术研究事业,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他对梵文《因明入正理论疏》所作开创性的翻译与研究,无疑将进一步填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我国的因明学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和思想活力。

巫先生在印度哲学、佛学和因明学研究上的造诣精湛而深邃。作为当代最著名的梵文学者,他利用梵文从事哲学研究,掌握了一把开启印度哲学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为传承中印文化交流,构筑思想沟通的桥梁作出了重大贡献。学问必须摒弃功名利禄,潜下身心才能踏实学问。巫先生之所以能在学术上有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与他做人的态度密不可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对他高贵品格最准确的概括;谦虚而不虚伪,客观绝不夸张,满腹经纶而又平易近人,是对他学问人生的生动写照。

巫先生为人低调,对于自己的学识,一向谦虚谨慎。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博学,还有睿智;不仅是睿智,还有谦恭和礼节。他是一位具备知识分子高尚情操的长者,一生不为名利所动。他的成功并非简单的岁月积淀,而是一生勤奋好学和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的结果。巫白慧先生的学问人生,浓缩的是百年历史,再现的是大家风范。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论宗哲学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