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外语文献中的上海(1843-1949)”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2月27日14:2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课题总体执行情况

本课题获立项后,于2011年12月15日举行开题论证会。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姜义华教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浙江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兼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民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上海大学历史系陶飞亚教授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荣跃明研究员应邀出席开题论证会。课题组负责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历史所所长熊月之研究员与各子课题负责人及部分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开题报告会由姜义华教授主持。

在此次论证会上,本课题总负责人熊月之教授汇报课题实施计划。之后,各位与会专家从研究框架、实施步骤、内容编排、专题比重、史料分类和数据库规划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思路颇具启发性。之后,子课题负责人汪之成、马学强、王维江和王敏教授就各自领域的的研究重点、难点及研究进度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并结合专家组的意见与建议对原计划中的相关部分进行重新思考,提出改进方案。在此次报告会上,与会专家和课题组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与各位专家开诚布公,对许多重要问题和操作细节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富于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2年2月2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外语文献中的上海》课题组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会议室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由课题负责人熊月之主持,子课题负责人及核心成员马学强、王敏、王维江、葛涛、叶斌等参加。

此次会议的议题主要是在参考去年底课题开题报告会各位专家提出的各项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项课题内容实际情况,初步讨论课题的研究框架、实施步骤、内容编排、专题比重、选译篇目和各项子课题成员构成等各项内容,并取得初步共识。会议结束后,各子课题负责人各自与本组核心成员商定选译篇目,制定分工计划和时间节点,然后交由课题秘书备案和编制总目,最后由课题组负责人召集课题组成员最终确定各子课题分目及具体的编译和研究计划。

作为此项课题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题组着手编写详细的《上海外语文献目录》,在此前印永清等人编写的《海外上海研究书目》基础上,广泛排查了国内、国外相关大学、图书馆、档案馆收藏的上海史资料目录。此书现已基本编就,作为内部参考资料使用。待进一步充实、编辑以后,即可正式出版。

至2013年7月底,各子课题已经大部分编译任务完成,目前进入校对阶段,争取先推出6卷,年底出版。

各子课题研究执行情况

“英语文献”子课题:本项子课题的编研范围主要包括有关上海的英文文献包括档案、书籍、报刊等。

目前课题组成员已排查掌握的情况:档案主要有英国外交文书、美国驻沪领事档案中有关上海的内容,以及上海档案馆藏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档案。这部分资料数量相当庞大。其中英国外交文书中与上海相关的内容已单独影印出版,书名Shanghai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1842-1943),2008年在英国伦敦出版,共18卷。主要包括英国外交部与驻华公使和驻沪领事之间与上海相关的往来公文、电报等,关于上海公共租界经济、贸易、市政管理机构的设立与发展、外侨概况以及自上海开埠至1943年租界收回期间对上海租界发展有影响的重要政治、社会事件等均有相当翔实的文献资料,史料价值极高。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档案是学界公认的上海史研究最权威、最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有相当多的学者在研究中非常注重挖掘这些资料。但是这部分档案资料卷帙浩繁,仍有很大的进一步开发的空间。相比较而言, 美国驻沪领事档案的使用最不充分,原因之一是这部分资料尚未公开发表,也未电子化,特别是对国内学者而言,使用相当不便。

目前课题组成员收集有关上海史的英文书籍至少有五十部,包括回忆录、游记、日记等,作者多为外侨, 他们或者长期生活在上海,,或者来中国游历、考察等。这些书相当一部分成书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容涉及早期上海市政、外侨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诸如Shanghai Considered Socially(上海社会), 《租界三十年生活忆旧》, 《远东的回忆》等。

现课题组已初步收集到部分英文文献。其中书籍近40部,档案资料汇编1部(即Shanghai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1842-1943)共18卷)。书籍有15部已开始着手翻译,如Sketches in the Foreign Settlements and Native City of Shanghai 1881; Sketches in and around Shanghai,1894 ; Shanghai by night and day,1903; Shanghai hygiene; Rambles round Shanghai; My holiday in China; Shanghai considered socially; English life in China; Life in far east; Men of Shanghai and North China等。其中Men of Shanghai and North China一书翻译的初稿已完成。资料汇编Shanghai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1842-1943)一书中也已选定部分内容开始翻译,如关于费唐报告的档案以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纳税人会议记录等。目前已完成已高中文字数近四十万。

“日语文献”子课题:本子课题目前研究工作主要是对“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近代数码图书馆”与上海相关日语图书进行的整理与分析。

截至目前,经近代数码图书馆予以数码化整理、并在互连网上公开发布的近代上海关联日语图书共计1382部。根据内容,近代数码图书馆公开的上述图书分为10大类:综合、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产业、艺术、语言,以及文学。每一大类中又细分为若干小类。

综上所述,近代数码图书馆的上海相关日语图书在内容上被归为10大类、58小类。在10大类1382部图书中,位居前三位者依次为社会科学、历史、产业,其中社会科学类图书约占全部图书的48%,历史类图书约占16%,产业类图书约占15%;以上三类共占79%。数量最少者依次为艺术、哲学、语言,共39种,约占全部图书的3%。58小类中,数量最多的前五位依次为经济、政治、地理?地志?纪行、商业、社会科学;其中经济、政治、社会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类,地理?地志?纪行属于历史类,商业属于产业类。心理学、宗教、佛教、化学工业、林业、英语、文学、中国文学?其他东洋文学、英美文学9类图书,每类均仅有一种,并列58类中数量最寡者。

由是观之,近代之际,日本相关机构、人士透过图书所表达的对上海的关注点,以及研究重心,集中于社会科学、历史、产业方面。进而言之,侧重点在于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现状,及其当时焦点问题。

近代数码图书馆上海相关日语图书著者的身份情况,又是如何呢?大而言之,可分为个人与机构两类。就图书著者的整体情况而言,机构著者与个人著者在数量上大致旗鼓相当,这个情况反映了近代日本在上海研究方面的一些特征。

近代数码图书馆所整理、公开之上海关联图书的出版年份情况,大致如下:1869至1899年间出版的计84部,其中最早为1869年由柏悦堂出版的『东洋记事 卷之一』,石桥雨窗、立知静译述,其中有关于上海的部分“上海记事”。1900至1949年间出版的计1295部。1950至1979年间出版的1部,系由青森县经济部于1952年出版的『青森县苹果史料 第5集』“明治时代青森苹果海外销售史”,内中包括“浦鹽?马尼拉?香港?上海市场调查报告书”、“关于上海的苹果”两部分关于上海的内容。另有两部出版年份不明:一、由海军省编著、出版的『海上里程表』,其中涉及上海的部分为“从上海至香港的寄港航路”;二、陶山直良编、积玉圃出版的『通俗文章』,内有“从本邦商社派遣至上海分社之文”。但可以确定的是:上述两部图书均出版于1945年之前。上述图书出版年份的情况,与近代日本在上海进行活动的盛衰轨迹亦相吻合。

以上为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近代数码图书馆上海相关日语图书的概况分析,亦为一年来近代上海日语文献工作的主要进展。

“法语文献”子课题:本子课题目前的研究重点是翻译法语文献,即从法语文献档案中翻译相关资料,现已汇编译稿:一、《法语文献中的上海》(第一辑),具体内容如下:1、“东方巴黎”的营建:法租界公董局公报、年报中的记载(15篇),重要章程、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等;2、法租界警务处报告选(1937-1941年);3、法语文献中的上海天主教会(20篇);4、与法语教育有关的近代上海学校(8篇);徐汇公学、震旦大学、中法工学院、中法学校等;5、法租界医疗体系构建与公共卫生管理(8篇);6、法语文献记载的法国侨民(20位人物)。第一辑译稿约35万字,精选50幅图片。二、《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会会议录》(1910年1月20日--1913年1月27日)与《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关于公共道路、下水道和粪便处理的城市卫生工作报告》(1849-1940s)资料翻译,计25万字。

课题组成员编研同步推进,利用法语文献进行上海城市史、上海法租界史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作为课题中期成果。论文主要有《权力、空间与近代街区内部构造:上海法租界马斯南路街区研究》(马学强)、《上海法租界之地籍研究(1849-1943)》(牟振宇),发表于《史林》2012年第5期。利用法法语文献出版研究专著有牟振宇著《从苇荻渔歌到东方巴黎: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7月版;马学强等著《阅读思南公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版。

此外课题组主要成员还承担相关的横向课题,“上海法租界会审公廨研究”(与上海黄浦区合作),内中涉及大量法文资料,拟于2013年5月出版。

“德语文献”子课题:在接受本子课题之前,课题组成员已有相关成果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1840-1911年德语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已搜集到的书籍两百余种,从这些书籍中已选取十二本比较好的内容,翻译出版,书名为《另眼相看——晚清德语文献中的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二是对这一时期书目的进一步完善,对书籍作者、时代背景做更细致的考察,以便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书籍的内容,为后续的研究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发现新的书籍,并选择其中部分好的内容,进行翻译整理。

2012年度的工作重点有二:一是对1912-1949年的德语文献进行全面的搜集,通过网上图书馆目录的搜索,整理出的书目有一百五十本左右。由于这些书籍都是委托德国学者代为借阅、扫描和制作成PDF版本,花费了很长时间,刚刚获得了这一书目中六十三本的PDF版本书籍。目前正在紧张浏览这些书籍,编写书目提要,预计本月底可以完成这一工作。

二是对国内所存德语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自1840年以来,德国人的活动中心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香港、广州、青岛、汉口等地,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由于经费有限,目前的搜集还只是在上海本地进行,主要在上海图书馆的徐家汇藏书楼所庋藏的德语文献进行查阅,与以往主要整理的是游记、日记、回忆录和书信不同,徐家汇藏书楼存有1886年在上海创刊的德文报纸《德文新报》(Der Ostasiatische Lloyd),它是亚洲最古老的德文报纸,德国学者称该报也是“在中国的最好的报纸”,徐家汇藏书楼拥有1896-1906年的《德文新报》,弥足珍贵。

目前已查阅完毕1896年的《德文新报》,其内容之丰富,已超过同时期的英文报纸,因为它比英文报纸的容量大,虽然商业性不弱,但其文化性和社区性亦很强,故德侨在上海的商业活动和生活状况都有较完整的报道,如德国驻沪总领事馆、德国俱乐部、德国教堂、威廉学校等在沪主要社团的活动都在该报的到完整呈现。另外,德国在沪的“中国通”们也时常在该报发表文章,谈论对中国政治的看法。这些内容对我们了解那时的上海和德侨的生活都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2013年的工作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始对民国时期的部分内容较好的游记的翻译,按照前述《另眼相看》一书的体例,翻译成一本约二十五万字的书。二是继续阅读《德文新报》,根据进展,不断完善编目,挑选其中好的内容,或许也可编成一本“《德文新报》中的上海”这样一本资料书。

“俄语文献”子课题,已完成资料排查,有两部书已着手翻译,其中一部,即“上海俄侨回忆”已基本完成。

资料收集情况

目前,“英语文献”子课题正在对有关上海的英文文献包括档案、书籍、报刊等进行系统的排查和整理。已初步收集到部分英文文献。其中书籍近40部,档案资料汇编1部(即Shanghai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1842-1943)共18卷)。

书籍有近一半书籍已开始着手翻译,如Sketches in the foreign settlements and native city of Shanghai 1881; Sketches in and around Shanghai,1894 ; Shanghai by night and day,1903; shangha hygiene;Rambles round Shanghai; My holiday in china; Shanghai considered socially; English life in China; Life in far east; Men of Shanghai and north china等。其中Men of Shanghai and north china一书翻译的初稿已完成。资料汇编Shanghai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1842-1943)一书中也已选定部分内容开始翻译,如关于费唐报告的档案以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纳税人会议记录等。目前已完成已高中文字数近四十万。

“日语文献”子课题组成员正集中精力搜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近代数码图书馆上海相关日语图书。经近代数码图书馆予以数码化整理、并在互连网上公开发布的近代上海关联日语图书共计1382部。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对全部图书进行了详细的排查,对各书的目录和梗概进行了记录,并从中已翻译出部分内容。

“法语文献”子课题目前资料收集的重点是上海市档案馆藏“法租界档案”全宗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藏法租界公董局出版资料两个方面,此外课题组成员牟振宇从法国复制了部分与近代上海历史地理系统(GIS)相关的一手数据。这些资料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租界公董局官方公报;2、法国在上海的天主教会资料;3、法租界教育资料;4、法租界医疗机构资料;5、近代上海法国侨民个人档案。这些资料翻译成中文后的总字数达35万以上。目前已基本完成查阅和整理,开始进入编译阶段。

“德语文献”子课题已对1912-1949年的德语文献进行全面的搜集,主要是德国所藏相关资料,现整理出的书目有150本左右。其二是对国内所存德语文献的搜集和整理,目前的搜集还只是在上海本地进行,以后将扩展到青岛、北京和天津等地,现课题组成员正在上海图书馆的徐家汇藏书楼所庋藏的德语文献进行查阅,与以往主要整理的是游记、日记、回忆录和书信不同。其中徐家汇藏书楼存有1886年在上海创刊的德文报纸《德文新报》(Der Ostasiatische Lloyd),已查阅完毕,现已进入整理阶段。

课题组主办的学术会议

2012年7月20日至21日,由课题组主办“外语文献中的中国城市”学术研讨会。参加本次讨论会的学者,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日本、丹麦、荷兰等国家和地区,与会者总计40余人,共提交23篇论文。本次会议由七个议题组成,分别是(一)城市研究与档案;(二)城市规划与管理;(三)城市文化与认同;(四)城市政治与国际交往;(五)城市经济与交通;(六)城市历史与文献;(七)城市社会与城市形象。与会学者开拓发掘的文献资料有晚清海关档案资料、日本《支那省别全志》、上海大学海外珍稀文献数据库资料、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上海相关日语资料、美国胡佛档案馆上海史相关资料、民初日本驻杭领事报告、英文杂志《上海社会》以及相关外侨的书信著作等;涉及研究的城市和区域有近代上海(包括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天津、武汉、杭州等;涉及的城市问题有街区构造、市政管理、城市犯罪、城市形象、城市漫画、城市佛教文化、城市社团、城市混血儿、汽车业城市唱片业和自行车业等。会议采取报告——评论——讨论的方式,即每一场三位学者报告以后,由一位学者逐一进行评论,然后展开讨论。会议议题集中,讨论热烈、专门、坦诚、深入。与会学者均认为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学术讨论会,颇有学术启发意义。

2013年7月17日至18日,课题组举办“开放城市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教授就开放城市与近代中国的关系进行了发言。他认为,中国近代史上,存在着两类开放城市,一类是被动开放城市,或曰被迫开放城市,一类是主动开放城市。被动开放城市包括六种,即租界,租借地,避暑地,外国人居留区,贸易圈,铁路附属地。主动开放城市,即自开商埠。自1898年起,中国有一大批自开商埠,外国人可以在这里居留通商。据统计,至1930年代,中国共有77个通商口岸,52个自开商埠。两者相加,达129个。将被动开放城市与主动开放城市,两者加在一起,数量相当可观,范围相当广阔,遍布沿海、沿江和内地众多地方。这些城市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观念形态方面,都极其广泛、持久与深刻。

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章清教授对于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表示上海史研究、城市史研究需要在研究范式上进行新的突破。

会议分7个议题,即城市与城市,城市与知识生产,城市与市民运动,城市与法律,城市与发展,城市与人物,城市与政治。参加会议的国内学者有何一民、戴一峰、张利民、李长莉、涂文学、章清、戴鞍钢、刘长林、王维江、苏智良等教授,分别来自北京、天津、成都、厦门、上海;国外学者有来自美国的卢汉超、顾德曼、高哲一,日本的孙安石,澳大利亚的黎志刚,葡萄牙的金国平等。本所学者熊月之、王健、马学强、宋钻友、王敏、葛涛、叶斌提交了论文,金大陆、施扣柱、高俊、张秀莉、褚晓琦、徐锋华、张生、蒋宝麟、牟振宇、江文君、叶舟、张晓东、袁家刚、陆烨等参与了讨论。

学术合作交流情况

2011年11月8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Bristol University)历史系毕可思(Robert Bickers)教授应邀与课题组成员交流,并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做学术报告。

2011年11月18日,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中国文献学教授、意大利驻上海领事馆文化参赞卡萨齐(Giorgio Casacchia)应邀与课题组成员交流,并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做学术报告。

2012年6月29日,香港中文大学郑会欣教授与课题组成员进行学术交流,并做学术演讲。

2013年5月24日,美国波士顿大学叶凯蒂教授与课题组成员进行学术交流,并做学术演讲。

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情况

熊月之,2012年4月21-22日,在杭州师范大学,参加“政治精英与近代社会学术讨论会”,杭州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

熊月之,2012年5月23-28日,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东亚系,参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史讨论会。

熊月之,2012年11月12-15日,在广东中山市参加孙中山思想研讨会。

熊月之,2012年11月30-12月3日,在四川大学参加中国近代城市史讨论会。

熊月之,2012年12月7-9日,在南京大学参加民国临时政府讨论会。

熊月之,2013年3月1日至2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参加香港、上海、台北、新加坡四城市移民网络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近代上海移民特点》。

熊月之,2013年6月20-21日,在重庆,参加中国城市史学会在西南大学主办城市史年会,提交论文《从城乡关系看中国城镇化愿景》。

熊月之,2013年7月17-18日,参加开放城市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主办,发表论文《上海城市对于中共领导的政治斗争的意义(1921-1949)》。

王维江,2012年7月2-4日,参加“传播视野下的中国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发表论文《德国传媒视野下的晚清中国形象》。

王维江,2012年7月20-21日,参加“外语文献中的中国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主办,发表论文《“这是中国吗?”——晚清德语文献里的上海形象》。

王维江,2013年7月17-18日,参加开放城市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主办,发表论文《天津与近代中国》。

王敏,2012年7月20-21日,参加“外语文献中的中国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主办,发表论文《费唐报告始末》。

王敏,2012年11月9-11日,参加杭州师范大学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第四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费唐报告始末》。

王敏,2012年12月17日,英国莱斯特大学城市史中心参加小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New Direction in Chinese Urban Studies”,会上发表报告The Fate of the Feetham Report(《费唐报告的命运》).

王敏,2013年6月15-16日,参加西南政法大学举办“启蒙与近代以来中国法治进程”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自治与法治:一位英籍法官眼中的上海租界》。

王敏,2013年6月20-21日,参加中国城市史学会在西南大学主办城市史年会,提交论文《自治与法治:一位英籍法官眼中的上海租界》。

王敏,2013年7月17-18日,参加开放城市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主办,发表论文《一位英籍律师眼中的上海租界——费唐报告解读》。

马学强,2012年7月20-21日,参加“外语文献中的中国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主办,发表论文《权力、空间与近代街区内部构造:上海法租界马斯南路街区研究》。

马学强,2012年10月20-21日,参加“城市.空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发表论文《权力、空间与街区内部构造》。

马学强,2013年7月17-18日,参加开放城市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主办,发表论文《土山湾印书馆与近代上海天主教学校的教材—— 对徐汇公学、震旦大学的考察》。

叶斌,2012年6月23-25日,参加“个人、国家与天下:现代认同的多重维度”学术讨论会,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和台湾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发表论文《毛泽东自由观述论》。

叶斌,2013年7月17-18日,参加开放城市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主办,发表论文《工部局的起源与合法性争议》。

徐涛,2012年1月5-7日,参加“交通与日常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The Transfers杂志社举办,发表论文《以为生计:近代中国的自行车营生群体研究》

徐涛,2012年4月6-8日,参加“第二届中国世界城市史论坛:比较视野中的城市化:历史、社会与文化”,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英国莱斯特大学城市史中心主办,发表论文《Bicycle中文译名的概念史研究》

徐涛,2012年7月20-21日,参加“外语文献中的中国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主办,发表论文《西物东渐与中国认知》。

徐涛,2013年4月12-14,在英国莱斯特大学参加“宜居之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The Habitable City)国际学术研讨会。

张生,2012年7月20-21日,参加“外语文献中的中国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主办,发表论文《人、社团、城市:兰姆生(Herbert Day Lamson)与<上海的美国人社团>》。

张生,2013年7月17-18日,在上海参加开放城市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

葛涛,2012年7月20-21日,参加“外语文献中的中国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主办,发表论文《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近代数码图书馆上海相关日语图书情况简析》。

葛涛,2012年10月12日,参加“中国文化中的吉祥与象征体系”国际学术大会,韩国中国文化研究学会、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校举办,发表论文题目《盛清时期城市鬼神空间的裁决者——以<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城隍神的描述为例》。

葛涛,2013年5月10日,参加韩国国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研究所和HK事业团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学术会议“现代中国知识网络的动力”,发表论文《近代中国知识份子的影像网络》。

葛涛,2013年7月17-18日,参加开放城市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主办,发表论文《“魔都”镜像——日本人游记中的1920 年代上海印象》。

牟振宇,2012年10月20-21日,参加“城市.空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发表论文《城外城:洋商、地产与城市空间变迁(1848-1865)》。

牟振宇,2012年10月27日,参加上海市历史学会第二届青年论坛,上海市社联、上海历史学会主办,发表论文《洋商地产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变迁:以上海法租界为中心(1848-1865)》。

《工作简报》报送情况

课题组设秘书专门负责《工作简报》的整理、撰写和报送,目前已向国家哲社规划办和上海市哲社规划办报送3期。

代表性成果简介

1、熊月之:《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历史变迁与意义象征》

From racecourse to People’s Park and People’s Squar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and symbolic significance,载Urban History / Volume 38 / Special Issue 03, pp 475 – 490,出版时间:2011.12,杂志是A&HCI(与SSCI一类)。

基本内容及观点:上海赛马在1945年停止,以后关于禁止赛马、改变跑马厅功能的舆论持续了很长时间,1951年尘埃落定,跑马厅被改为人民公园人民广场。本文主要从思想史角度,说明随着跑马厅自身功能的变化,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跑马厅的象征意义一变再变,起初是比较单一的休闲场所,后来变成骗财害命的赌场、歧视华人的场所、帝国主义炫耀武力的地方,变成众恶丛集的魔鬼象征。改变跑马厅的呼声与反对帝国主义、收回租界、向往文明、向往民主的斗争一起高涨。从1930年代至1950年代,尽管执政党发生变化,政权发生更替,但是思想领域存在着明显的连续性。

学术价值及社会意义:上海跑马厅、人民广场、人民公园都是极富象征意义的城市空间。1949年以后,随着政权的更迭,昔日跑马厅变成了人民广场与人民公园,这个变化本身具有不同历史时代对于同一空间赋予不同政治意义的鲜明特点。这点,似乎是历史断裂的典型,也比较为人们所理解。然而,特别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将跑马厅改为人民广场与人民公园的动议,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1945年以后,上海报纸曾对此问题有过具体的讨论,这说明,从民国时期到1949年以后,历史发展又有其连续性的一面。这一个案,对于研究从民国到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演变,有着特别的价值。

2、熊月之:《华盛顿形象的中国解读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史林》201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第6期转载。

基本内容及观点:华盛顿的事功、品德,在晚清被广泛、持续传播,其名字翻译被逐渐雅化,其形象从多维度被解读。这些解读,对于了解美国历史,改变中国人的异域人物观念,对于反清革命动员,都有重要价值。在民主政治方面,他被人们从形式、制度与思想等不同层面进行释读。中国有尧舜禅让传说,所以对于华盛顿传贤不传子印象深刻,而在制度上、思想上对民主理解不深。华盛顿形象深入中国人心的部分,主要是民主政治的形式。民国初年中国人对帝制敏感,对专制不敏感,是华盛顿形象在中国影响的实际效果。袁世凯在总统名号下而行独裁之事,并没有激起强烈的反抗,但他一旦在形式上也抛弃了民主,便举国哗然,洪宪帝制也应声倒塌。这与华盛顿形象部分深入而不是全部深入人心相一致。

学术价值及社会意义:对异国人物的介绍与理解,总是受本国文化传统影响,也总是与介绍者所处时代的思想环境有关联。晚清中国对华盛顿事迹的介绍、传播、理解,与晚清中国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对西方民主制度的理解联系在一起。从魏源、徐继畬到郑观应、王韬,再到邹容、黄兴等人对华盛顿事迹、品德介绍重点的不同,折射出不同时期人们对中国政治蓝图的不同设计。将华盛顿与拿破仑作为对照,反映了民国建立前后人们希望中国走民主共和而不是君主立宪的道路。袁世凯在洪宪帝制的旗号下复辟抵制,很快就失败,也说明华盛顿民主形象的深入人心。

3、马学强:《权力、空间与近代街区内部构造:上海马斯南路街区研究》,《史林》2012年第5期。

基本内容及观点:本文以近代上海马斯南路街区的形成、演变为线索,首先将马斯南路作为一条道路,考察它的“造路史”;其次,把马斯南路视为一个街区,探讨这个街区的“造街史”,涉及街区的范围与特色;继而围绕街区构造的核心 —— “权力”问题而展开,寻找各种“权力人”,包括原来的所有者、规划者、设计者、建造者、居住者等,同时结合马斯南路街区的形态结构来考察,从中揭示其内在的功能特点。就城市内部的结构来说,城市是由大大小小的、具有不同功能的街区或社区所构成。

学术价值:对作为构成一座城市组成细胞的街区剖析,有助于拓展、深化城市史研究领域。作为近代街区的类型探讨,马斯南路街区研究具有“样本”价值。

4、马学强等主编:《阅读思南公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版。

基本内容及观点:马斯南路(思南路)是近代上海法租界的一条马路,本书首先围绕这条马路的“造路史”展开,其次将其视为一个街区,探讨空间构成、景观变化,再次,围绕街区构造的核心 —— “权力”探讨,寻找各种权力人,包括原来的所有者、规划者、设计者、建造者、居住者、管理者等,以及此后发生的种种嬗变。期间,关注了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即“谁”在讲这里的故事,他们又是如何讲这里的故事的?这就是文人眼中的“马斯南路”。作为一个历史街区,马斯南路所具有的丰富的建筑多样性价值、环境多样性价值、功能多样性价值及其所赋予的美学价值,尤其重要的是承载着人文记忆与遗产连续性的价值。

学术价值及社会意义:马斯南路在街区样态、建筑样式上提供了一种宜居、精致、典雅的模本,无论是城市规划、环境生态、空间布局、建筑样式等方面均具有的独特历史价值。作为百年街区,本身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集中了如此众多的名人寓所,见证了一段段历史,沉淀着丰富的内容。该书出版后,《文汇报》等多家媒体曾作专门报道。

5、王敏:《中英关系变动背景下“费唐报告”的出笼及搁浅》,《历史研究》2012年第6期。

基本内容及观点:“费唐报告”全称为“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Report of the Hon.Richard Feetham to the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是一份关于上海租界的调查报告,也是一份重要的上海史文献。报告形成背景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外交上继续推动废除治外法权和收回租界交涉,列强承诺逐步放弃在华治外法权,上海公共租界因此面临出路问题,于是聘请南非法官费唐来沪调查,为上海公共租界的未来提出建议。1931年4月起,“费唐报告”陆续发表。报告主要从历史与现状角度,论证上海租界不能立即交还中国,因而建议设立一个长达几十年的过渡期,待所谓各项条件成熟后才能交还。费唐来沪调查时的政治氛围、费唐本人的英籍背景以及报告所持论调,极易使中国人将其与列强的操纵联系起来。鉴于中国坚决抵制,英国外交部反应冷淡,上海租界当局不肯径行采纳,“费唐报告”被束之高阁,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

学术价值:报告发表至今的80余年间,仅见有关中国近代外交史、法律史和上海租界的研究中对报告有简略提及,但关于报告的来龙去脉,如报告形成之经过及上海租界当局对报告的态度,或语焉不详,或言之不确,对报告的主要内容及价值更缺少细致解读和深入分析。本文主要依据英国外交文书以及上海档案馆藏相关档案,围绕报告的缘起及出炉后中英双方以及上海租界当局的反应,深入探讨报告最终未被接受的深层原因。“费唐报告”的命运折射出国际格局变动背景下中英关系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6、葛涛:《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上海相关日语书目情况论述》(韩语),韩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Korean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SSN 1598-8287)第56辑,2012年12月。

基本内容及观点:近年以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通过近代数码图书馆的形式,将已超出著作权保护年限的近代文献予以数码化整理,并在网页上提供浏览、下载服务。其中的上海相关日语图书,共计1382部,在内容方面分属10大类58小类。

学术价值:该文第一次系统介绍日文的上海历史资料。这一批图书的发掘、整理,对于推动近代上海城市史、近代日本与上海交往史研究,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社会影响:推动日本和韩国社会对于上海史以及上海史外语文献研究的认识,扩大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

7、葛涛:《照相与确立自我对象化之间的社会关联——以近代中国个人照与集体照为中心》,《学术月刊》2013年第6期。

基本内容及观点:照相技术的发明,是人类图像信息记录、保存史上的突破性进步。由于照片具有存貌、定时、定景、凝情、寄情等功能,照相技术自西方传入中国并逐渐流行,被广泛地运用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像时代。赠送个人照成为传递、寄托情感的重要方式;在照片后面或边上题词成为人们记录、表达情感的新颖形式;拍摄集体照成为定格、强化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照片中既有自我、又非真我的特点,对于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明显的刺激与强化作用。将不同年代拍摄的个人照排列起来,就成为个人生命历程年表,成为个人回顾历史、反思人生的绝好资料。近代中国个人照、集体照在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促进了个体以及群体意识中自我对象化的萌发与确立,从而使照相在形成自我确认、集体认同方面发挥了独到而重要的作用,进而成为构建近代社会人际网络的素材、媒介之一。

学术价值:该文利用相关外语和中文资料,以近代上海城市为中心,系统介绍和研究照相与大众社会生活之关联,阐释西物东渐及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深远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社会影响:该文刊出,已受到上海摄影业界和地方文史影像收藏者的关注。

8、江文君:《职业与公共参与:近代上海的医师公会》,《史林》2012年第3期。

基本内容及观点:本文认为,医师职业乃西洋文明的产物,西医是中国近代之后的舶来品。早在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就在来华传教的同时开展医疗活动,治病救人,并开始宣播近代医学知识。1886年,新教差会在上海成立“中国博医会”(Chinese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这类西方基督教医学团体日后发展成为上海医师公会。近代上海的医师群体也竭力与“国民大众”产生联系,通过上海医师公会这一职业团体,积极参与公共政治事务。

学术价值:文章的学术价值在于广泛搜集中西文医师文献,大量利用外文文献,如基督教团体“中国博医会”史料、《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英文报纸上刊载的西医文献,上海档案馆藏国民政府上海市社会局有关医师公会档案卷宗约106个; 资料汇编Shanghai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1842-1943)中有关上海租界内医师执业情况。有关近代中国医师职业的起源产生以及医师公会的研究之前基本没有,本文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意义。

9、牟振宇:《从苇荻渔歌到东方巴黎: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9月。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从苇荻渔歌的江南水乡,到闻名遐迩的东方巴黎,近代上海在一百多年时间里所发生的巨变史无前例。对于这一巨变,以往学界采取了现代化的视角,与此不同,本书以上海法租界(1849-1930)为个案,运用历史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在复原城市建成区连续时空序列扩展过程的基础上,从大量的一手法文档案出发,复原了上海法租界地区如何从圩田农业形态向城市建成区转变的时空过程,探讨了城市化过程中各利益群体之间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揭示了近代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本书主要从以下层面展开:从地域实体景观的角度,分析了圩田河浜系统被城市道路系统取代的时空过程;从筑路计划与实施的角度,分析了租界当局、地产商和业主如何在利益博弈过程中实现城市化;从土地利用管控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形态如何通过租界当局对地产商土地开发的约束机制来实现。本书采用了城市史与历史城市地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挖掘了法租界城市化这段不够清晰的历史,而且拓展了近代上海城市地理研究的视野。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本著作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方法,复原了上海法租界地区从圩田农业形态向建成区转变的具体形成过程和空间扩展过程,剖析了这一过程的实现路径和驱动机制。书稿建立在连续时空序列上的城市空间扩展的复原性研究,这也是当前区域历史信息数据化的前沿性研究。其次是近代上海由江南水乡向现代都市转变的详细过程的复原性研究。入选上海社会科学博士文库,并获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 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From racecourse to People’s 
Park and People’s Squar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and symbolic significance 

熊月 之

论文

Urban History / Volume 38 /

Special Issue 03, pp 475 – 490,

出版时间:2011.12,

15000

该杂志是A&HCI(与SSCI一类)。

2

华盛顿形象的中国解读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熊月之

论文

《史林》2012年第6期,2012年2月。

18000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

3

Shanghai American Cultural Map

熊月之、张生、徐涛

专著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3年5月。

200000

英文版

4

张之洞与德国军事教习

戴海斌

论文

《近代中国》第21辑,2011年12月。

20000

 

5

宜居城市的管理:以上海法租界中部地区为中心

陆烨

论文

《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2011年12月。

24000

 

6

上海法租界“厂宅混合”街区成因探究

陆烨

论文

《史林》2011年第6期,2011年12月。

18000

 

7

“外语文献中的中国城市”学术研讨会综述

陆烨

论文

《城市史研究》第28辑,2012年9月

5000

 

8

权力、空间与近代街区内部构造:上海法租界马斯南路街区研究

马学强

论文

《史林》2012年第5期,2012年10月。

16000

 

9

阅读思南公馆

马学强

专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

250000

 

10

近代知识体系下的职业人群与社会网络 —— 对上海震旦大学的考察

马学强

论文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四期,商务印书馆2012年11月版。

15000

 

11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上海相关日语书目情况论述(韩语)

 

 

葛涛

论文

韩国《中國近現代史研究》(Korean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SSN 1598-8287)第56辑,2012年12月。

 

11000

 

12

照相与确立自我对象化之间的社会关联——以近代中国个人照与集体照为中心

葛涛

论文

《学术月刊》2013年第6期。

14500

 

13

从苇荻渔歌到东方巴黎: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

牟振宇

专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7月

360000

 

14

Using cadastral maps in historical GIS research:

the French Concession in Shanghai (1931-1941)

牟振宇

论文

Annals of GIS,第18卷第2期,2012年6月。

 

 

15

上海法租界之地籍研究(1849-1943)

牟振宇

论文

《史林》2012年第5期,2012年10月。

14000

 

16

德语文献看1861年中普通商条约的签订

王维江

论文

《史林》2012年第5期,2012年10月。

14000

 

17

从新加坡认知中国

王维江

论文

《史林》2012年第3期,2012年6月。

9000

 

18

巴兰德在中国

王维江

论文

《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5期,2012年9月。

21000

 

19

中英关系变动背景下“费唐报告” 的出笼及搁浅

王敏

论文

《历史研究》2012年第6期,2012年12月。

23000

 

20

《英国外交文书选译:英国对“费唐报告”的反应(上)》

王敏

译文

《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14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

20000

 

21

Bicycle Trade Organizations in Modern Shanghai

徐涛

论文

URBAN HISTORY 2011年第3期,2011年12月。

16000

 

22

Modern Mobilities in Mainland China:

A Review of

the Academic Field

徐涛(第二作者)

论文

Transfers: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Mobility Studies,
 Volume 2,

issue 3, winter 2012

6000

 

23

职业与公共参与:近代上海的医师公会

江文君

论文

《史林》2012年第3期,2012年6月。

15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