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汉字发展通史”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2月26日19:0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字发展通史》自2012年4月4日开题报告会后,项目首席专家黄德宽教授及课题组成员在充分吸收各位专家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工作方案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改进了工作思路,细化了工作任务,明确了各个子课题目标,将新的《工作方案》及时发给子课题各位负责专家。在《工作方案》的指导下,各子课题负责人有效组织课题参与人员就项目所涉材料、理论问题展开研讨,最后形成了写作大纲。各子项目做了明确的分工后,都陆续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子项目开展了资料收集、汉字发展研究文献的调查和相关资料等相关的准备工作。在统一的理论构架下,2012年12月完成分卷写作大纲,形成各分卷的写作计划和详尽纲目。目前首席专家和主要负责人已完成全书《总纲》草案和写作《凡例》草案,经商定,将于2013年8月初召开项目年度会议审定写作大纲、全面推进各子项目第二阶段研究工作。

2012年以来,首席专家和主要负责人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会议近20次,不仅与国内外学者交流学术成果、研讨学术热点,同时利用机会与同行学者交流“汉字发展通史”基本理论、方法问题以及项目的重点、难点等,同时注意吸收学术界新的研究动向和学术新人加入课题以充实研究内涵。密切关注港台地区和国际汉学的新成果,把汉字在中国域内的传播使用与域外的传播使用结合起来考察汉字传播使用问题。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台中市,2012)、“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19届年会”(上海复旦大学,2012)、“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北京社科院,201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三辑发布会”(清华,2013)、 “汉语语言文字学国际讨论会”( 香港,2013)、“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清华,2013)、“语言接触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宁,2013)等重要学术会议上,项目组成员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围绕课题与学者做广泛交流,听取对课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交流,一方面可以收集到各地特藏的汉字研究材料,另一方面学术思想和观点得到广泛交流,也使得课题研究逐步深入和拓展。此外,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和夯实汉字发展通史的研究基础。

继2011年完成的《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读与探索》、《张涌泉敦煌文献论丛》等专著后, 2012年以来项目组成员共完成专著12部,论文92篇。代表性的著作成果有黄德宽教授主编的“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何琳仪卷》、《李家浩卷》、《陈秉新卷》、《徐在国卷》、《高岛谦一卷》等,这些学术著作主要集中于战国文字领域研究,新释出一系列战国文字材料中的疑难字,对于文字材料的释读与文字演变规律的探究起到关键性作用。

徐在国教授任副主编的《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字汇》(饶宗颐教授任主编),是一部专门汇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七)》全部文字字形的著作,为战国文字研究打下很好的资料基础。毛远明教授《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一书,对汉魏六朝的碑刻异体字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研究,分析

了碑刻异体字的成因、类别及基本特征,阐释了碑刻异体字庞大而繁杂的原因;归纳了碑刻异体字中的类化字、同形字、新生会意字、简体字、讹混字、记号字等。在对汉魏六朝汉字的整理研究方面,这项前期成果已取得重要突破。刘信芳教授的《楚简帛通假汇释》、《楚系简帛释例》,对战国楚系文字字用研究做了全面系统的工作。

2013年初,课题组部分成员在合肥召开了先秦时期汉字理论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研讨审定会议,对已经完成的《古汉字发展论》(40万字)和五部综合性字形表(《商代文字字形表》、《西周文字字形表》、《春秋文字字形表》、《战国文字字形表》、《秦文字字形表》)进行了研讨和审定。这批前期成果不仅是《通史》撰写的基础性资料工作的阶段总结,而且在汉字发展理论研究方面有较大突破,已列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计划。

课题组还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有的成果被全文转载和同行引用。

课题组已完成两期简报的报送。在第一期简报中对项目的开题情况做了详尽的报道: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目前开展“汉字发展通史”研究意义重大,并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基本内容、研究基本理论与方法、课题组的研究基础及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曾宪通先生指出在三大分期的基础上,要更好地搭建汉字发展通史的大框架,要注意全书的风格统一问题。朱歧祥教授说“通史”还应注意横面上的通,要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吴振武先生指出,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大纲,要集中力量攻关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等。在第二期简报中,对项目的工作方案做了具体报道。此外,项目专家组和成员多次在《光明日报》和《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或是接受采访,发表学术研究和介绍项目新成果。如《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13年6月26日报道了安徽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

项目组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不仅取得一批阶段性重要成果,目前还完成了分卷写作大纲并形成各分卷的写作计划和详尽纲目。首席专家和主要负责人已完成全书《总纲》草案和写作《凡例》草案。

二、研究成果情况

1.黄德宽《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读与探索》

该书由三部分组成,上篇“构形?演进”、中篇“考辨?阐释”、下篇“规范?研究”,共计38篇文章。

有微观的细密研究,比如对琉璃河太保二器中“ ”字的考释、对古文字中的“ ” 字、从“ ”的字、“也”字、“榠”字、“虎”字、“教”字、“匿”字、“格”字、“钧”字、“学”字、“鬼”字、“庸”字、“弁”字、“务”字等,严格从古文字的形体分析出发,恰当的运用古音韵学的知识,从形、音、义入手,得出了合理地、科学地结论,令人信服。这些字的考释已经成为学界定论。

又有宏观的理论阐释,比如对汉字构形方式的动态分析、对形声结构的详尽阐释、对古文字考释方法的科学总结、对古代汉字字际关系的确定、对汉字进行科学的文化阐释等等,均是对古文字学理论的总结和揭示,极大丰富了古文字学的理论,拓宽了古文字学的研究领域。

最后是关注文字的应用和国家的语文政策,比如对现代汉字的规范问题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为国家的语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建言献策,体现了一个文字学家应有的责任。

总之,该书真正是一把“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对文字学、古文字学、现代汉字规范、中华文明的阐释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黄德宽等《古汉字发展论》及五部字形表

《古汉字发展论》以形体为基本依据,结合汉字结构的发展和使用功能的实际变化,将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史前文字阶段(新石器晚期—夏代)、(2)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3)近代汉字阶段(汉代―清代)、(4)现代汉字阶段(20世纪初叶以来)。

确立了汉字发展研究的主要理论构架,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汉字的发展:(1)描写不同阶段汉字形体发展,具体分析各时期字形省减、增繁、变异、讹变等现象,力争揭示出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2)考察分析不同结构类型汉字的分布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进而探讨了汉字构造方式的深层发展变化,揭示出汉字构造方式是一个历时态演进的系统。(3)着重考察不同历史时期汉字总体用字、传承字、新增字、淘汰字等情况以及有关字的使用功能、字词关系和字际关系的调整变化;观察分析不同时代文本层面展现的书写特征以及书写原因造成的讹误、类化、重文、合文乃至美饰等现象,在此基础上,考察和分析了各个时期汉字发展的实际。(4)综合探讨历史文化背景与汉字形成、发展和转变的深层关系。

我们在研究汉字发展的同时,编纂了五部古汉字字形表:《商代文字字形表》、《西周文字字形表》、《春秋文字字形表》、《战国文字字形表》和《秦文字字形表》。主要选取古汉字阶段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典型形体样本,尤其重视形体结构的时代标记和区域分布标示,以全面展现古汉字各个时期形体结构的特点和实际面貌,是对理论论述部分的重要补充和验证。

这一系列成果将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汉字发展的历史规律、促进文字学理论建设,同时也将推动汉语发展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和完备。

3.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

该书对汉魏六朝的碑刻异体字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研究,分析了碑刻异体字的成因、类别及基本特征,阐释了碑刻异体字庞大而繁杂的原因;归纳了碑刻异体字中的类化字、同形字、新生会意字、简体字、讹混字、记号字等。在对汉魏六朝汉字的整理研究方面,这项前期成果已取得重要突破。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读与探索

黄德宽

论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00,000

 

2

蚌埠双墩遗址几何类刻划符号试释

黄德宽

论文

东南文化2012年 第3

8,000

 

3

汉字规范的现实回归——从《规范汉字表》到《通用规范汉字表》

黄德宽

论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

9,000

 

4

回归传统与学术创新——“汉字阐释学”论略

黄德宽

论文

古汉语研究》2011年第2期

10,000

 

5

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十周年

黄德宽

论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1,000

 

6

张涌泉敦煌文献论丛

张涌泉

论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08-01

500,000

 

7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张涌泉卷

张涌泉

论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12-21

250,000

 

8

敦煌文献俗语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张涌泉

论文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1

15,000

 

9

敦煌写本省代号研究

张涌泉

论文

敦煌研究》2011年第1期

8,000

 

10

古代写本钩乙号研究

张涌泉; 陈瑞峰

论文

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0,000

 

11

敦煌文献习见词句省书例释

张涌泉

论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9,000

 

12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李家浩卷》

李家浩

论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

320,000

 

13

葛陵村楚简中的“句

李家浩

论文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

9,000

 

14

先秦古文字与汉魏以来俗字

李家浩

论文

《中国语言学》第六辑,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

8,000

 

15

《甲骨文北方神明“勹”与战国文字从“勹”之字》

李家浩

论文

《文史》2012年3期

10,000

 

16

谈清华战国竹简〈楚居〉的“夷”及其它──兼谈包山楚简的“人”等

李家浩

论文

《出土文献》第二辑,中西书局2011年11月。

12,000

 

17

关于郭店竹书《六德》“仁类?而速” 一段文字的释读

李家浩

论文

《出土文献研究》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7,000

 

18

谈“斤”说“锛”

李家浩

论文

《中国文字学报》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

7,000

 

19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徐在国卷》

徐在国

论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310,000

 

20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字汇

徐在国副主编

论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

1,352,000

 

21

谈齐陶文中的“陈贺”

徐在国

论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

6,000

 

22

燕国文字中的“奂”及从“奂”之字

徐在国

论文

中国文字研究》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03-31

5,000

 

23

《吴愙斋尺牍》所录古玺研究

徐在国

论文

《汉字研究》第6辑,韩国庆星大学校2012年

6,000

 

24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文字考释二则

徐在国

论文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八辑,岳麓书社2012年

6,000

 

25

《古籀篇》所录古陶文研究

徐在国

论文

《中国文字学报》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12年

6,000

 

26

古陶文字考释六则

徐在国

论文

《印学研究》(2012),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

6,000

 

27

上博五“禝(稷)”字补说

徐在国

论文

《清华简研究》第一辑,中西书局2012年

5,000

 

28

古陶文字考释四则

徐在国

论文

《出土文献》第三辑,中西书局2012年

6,000

 

29

出土陶文补释二则

徐在国

论文

《古文字研究》第29辑,中华书局2012年

6,000

 

30

楚简帛通假汇释

刘信芳

著作

中国高教出版社,2011年

1,210,000

 

31

楚系简帛释例

刘信芳

著作

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

592,000

 

32

曾侯乙墓衣箱上的宇宙图式

刘信芳

论文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2期

8,000

 

33

《招魂》“像设君室”与楚帛书之“象”

刘信芳

论文

《云梦学刊》2011年第1期

4,500

 

34

战国简牍帛书标点符号释例

刘信芳;王箐

论文

《文献》2012年第2期

18,000

 

35

曾侯乙墓竹简札记六则,

刘信芳

论文

《中国文字学报》2012年第四辑

8,000

 

36

竹书《楚居》“问期”、“ 胁出”、“ 熊达”的释读与史事

刘信芳

论文

《江汉考古》2013年第1期

6,000

 

37

张家山汉简(247号墓)中的异构字

黄文杰

论文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0,000

 

38

“甩”、“踩”的历时来源

曾良

论文

《汉语史学报》第十二辑(2012年)

10,000

 

39

”、“揌”俗写来历考

曾良

论文

《语言研究》2013年第1期

7,000

 

40

佛经异文与词语考索

曾良;江可心

论文

《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2期

8,000

 

41

明清小说俗写释读

曾良;陈敏

论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8,000

 

42

明清小说口语词俗写考

曾良

论文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7,000

 

43

《恪法师第一抄》性质考证

曾良; 李洪才

论文

敦煌研究》2011年第4期

10,000

 

44

明清小说俗写解读举例

曾良; 陳敏

论文

汉语史学报》第十一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8,000

 

45

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的几个问题

吴继刚; 毛远明

论文

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2期

8,000

 

46

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

毛远明

论著

商务印书馆2012年

400,000

 

47

汉字类化研究与碑刻文献整理

董宪臣; 毛远明

论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第2期

6,000

 

48

魏晋南北朝汉字的特征及规律

毛远明

论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

15,000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2(195页)

49

典故破解与石刻文字考证

毛远明

论文

《古汉语研究》2013年4期

8,000

 

50

《洛阳新获墓志》唐代墓志释文商榷

刘秀梅; 毛远明

论文

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7,000

 

51

唐代墓志五篇误读考证

姜同绚; 毛远明

论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3013年第3期

6,000

 

52

论中国古代的帝王崇拜——以长江上游石刻为例

魏萍; 毛远明

论文

求索》2013年第4期

4,500

 

53

汉魏六朝碑刻中古文字的遗存

毛远明

论文

兰州学刊》2011年第11期

8,000

 

54

碑刻文献研究的历程

毛远明

论文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6,000

 

55

墓志异名考释

刘秀梅; 毛远明

论文

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6,000

 

56

“段”“叚”探析

江学旺

论文

《语言研究》第33卷第2期,2013年4月

3,000

 

57

徐王义楚“永保身”及安徽双墩一号钟离墓的年代推定

胡长春;阚绪杭

论文

《古文字研究》第29辑,中华书局2012年

11,000

 

58

近十年来(2001-2010)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综述

胡长春; 吴劲松

论文

学术界》2011年第3期

12,000

 

59

“跪”、“坐”同源考

程燕

论文

《古文字研究》第29辑,中华书局2012年

4,000

 

60

“苑玺”考

程燕

论文

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2期

4,000

 

61

释何

程燕

论文

《中国文字学报》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12年。

5,000

 

62

春秋时期汉字新造字的测查分析

吴国升

论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4期

7,000

 

63

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不同于一般铭文的特点

雒有仓

论文

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2期

8,000

 

64

青铜器“复合族徽”新探

雒有仓

论文

《古文字研究》第29辑,中华书局2012年

11,000

 

65

商周家族墓地出土族徽铜器与所见族氏结构

雒有仓

论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4期

12,000

 

66

论商周时期的族氏联合与联盟

雒有仓

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8,000

 

67

关于青铜器族徽文字分期断代方法的探讨

雒有仓

论文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8,000

 

68

汉熹平石经《尚书》异文研究

赵立伟

论文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

10,000

 

69

陈矦因咨戈考释两则

张振谦

论文

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2期

2,500

 

70

齐戈重录考证两则

张振谦

论文

华夏考古》2012年第4期

3,000

 

71

《燕玺复姓“夷吾”考》

张振谦

论文

《中国文字学报》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12年

4,000

 

 

72

《燕、齐文字考释两则》

张振谦

论文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

7,000

 

73

《开母阙铭》"木連理於干條"新证

陈世庆; 朱灵群

论文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

7,000

 

74

《平山神祠碑》旧释建丞属国应为遼丞属国考

陈世庆

论文

学术界》2013年第3期

8,000

 

75

跨湖桥遗址所出刻划符号补释

牛清波

论文

中原文物》2013年第1期

4,000

 

76

说“□”——兼论双声符字

夏大兆

论文

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4,000

 

77

说楚大鼎铭文中的“安邦”

孙合肥

论文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4,000

 

78

日本“国字”的汉读研究

何华珍

论文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4期

9,000

 

79

喜读《战后日本的汉字政策研究》

何华珍

书评

汉字文化》2012年第1期

3,000

 

80

俗字在日本的传播研究

何华珍

论文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6期

8,000

 

81

个人自创本民族文字及对文字起源研究的重新认识

邓章应

论文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

6,000

 

82

文字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再思考

邓章应

论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

8,000

 

83

《现代常用独体字表》应与《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常用成字部件表》统一

邓章应

论文

兰州学刊》2013年第1期

3,000

 

84

现代汉字独体字的判定

邓章应; 王粲

论文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CCE2012)

5,000

 

85

对象形文字和图画文字的认识历

邓章应; 李俊娜

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

6,000

 

86

水族文字起源神话研究

邓章应

论文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

7,000

 

87

东巴文起源神话研究

邓章应

论文

龙岩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8,000

 

88

东巴文字符形态个性化风格探析

邓章应

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

9,000

 

89

李霖灿收藏刘家驹所获东巴经略考

邓章应

论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0期

8,000

 

90

从东巴经正文所述地名判断经书所属地域

邓章应

论文

淄博师专学报》2012年第1期

8,000

 

91

从东巴经跋语看东巴教经典的传承

邓章应

论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

8,000

 

92

台湾《手写行书范本》中的简体字研究——兼与大陆简化字比较

邓章应; 黄艳萍

论文

台湾研究》2012年第4期

6,000

 

93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

邓章应

论文

西南学刊》第二辑,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6,000

 

94

东巴文研究的新趋势

邓章应

论文

兰州学刊》2011年第12期

7,000

 

95

清华简《系年》“徒林”考

袁金平

论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

6,000

 

96

清华简《金縢》校读一例

袁金平

论文

古代文明》2012年第3期

6,000

 

97

《左传》“夕室”考辨——读清华简《楚居》小札

袁金平

论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

2,000

 

98

《荀子·不苟》“吟口”考释

袁金平

论文

长江学术》2012年第2期

6,000

 

99

齐金文考释二则

袁金平

论文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5期

6,000

 

100

利用清华简考证古文字二例

袁金平

论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000

 

101

利用清华简《系年》校正《国语》韦注一例

袁金平

论文

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2期

3,000

 

10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袁金平

论文

文物》2011年第11期

3,000

 

103

利用西周金文校正《逸周书》一则

袁金平

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4,500

 

104

新蔡葛陵楚简研究综述

袁金平

论文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5期

6,000

 

105

《汉语大字典》引古文字形体辨误十则

朱晨; 吴红松

论文

汉字文化》2011年第1期

4,500

 

106

20世纪出土吉语玺释文补正

王保成

论文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

4,000

 

107

《石仓契约》字词考校八则

储小旵

论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

9,000

 

108

契约文书札记五则

储小旵; 张丽

论文

中国农史》2012年第4期

8,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