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字发展通史》自2012年4月4日开题报告会后,项目首席专家黄德宽教授及课题组成员在充分吸收各位专家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工作方案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改进了工作思路,细化了工作任务,明确了各个子课题目标,将新的《工作方案》及时发给子课题各位负责专家。在《工作方案》的指导下,各子课题负责人有效组织课题参与人员就项目所涉材料、理论问题展开研讨,最后形成了写作大纲。各子项目做了明确的分工后,都陆续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子项目开展了资料收集、汉字发展研究文献的调查和相关资料等相关的准备工作。在统一的理论构架下,2012年12月完成分卷写作大纲,形成各分卷的写作计划和详尽纲目。目前首席专家和主要负责人已完成全书《总纲》草案和写作《凡例》草案,经商定,将于2013年8月初召开项目年度会议审定写作大纲、全面推进各子项目第二阶段研究工作。
2012年以来,首席专家和主要负责人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会议近20次,不仅与国内外学者交流学术成果、研讨学术热点,同时利用机会与同行学者交流“汉字发展通史”基本理论、方法问题以及项目的重点、难点等,同时注意吸收学术界新的研究动向和学术新人加入课题以充实研究内涵。密切关注港台地区和国际汉学的新成果,把汉字在中国域内的传播使用与域外的传播使用结合起来考察汉字传播使用问题。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台中市,2012)、“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19届年会”(上海复旦大学,2012)、“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北京社科院,201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三辑发布会”(清华,2013)、 “汉语语言文字学国际讨论会”( 香港,2013)、“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清华,2013)、“语言接触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宁,2013)等重要学术会议上,项目组成员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围绕课题与学者做广泛交流,听取对课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交流,一方面可以收集到各地特藏的汉字研究材料,另一方面学术思想和观点得到广泛交流,也使得课题研究逐步深入和拓展。此外,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和夯实汉字发展通史的研究基础。
继2011年完成的《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读与探索》、《张涌泉敦煌文献论丛》等专著后, 2012年以来项目组成员共完成专著12部,论文92篇。代表性的著作成果有黄德宽教授主编的“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何琳仪卷》、《李家浩卷》、《陈秉新卷》、《徐在国卷》、《高岛谦一卷》等,这些学术著作主要集中于战国文字领域研究,新释出一系列战国文字材料中的疑难字,对于文字材料的释读与文字演变规律的探究起到关键性作用。
徐在国教授任副主编的《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字汇》(饶宗颐教授任主编),是一部专门汇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七)》全部文字字形的著作,为战国文字研究打下很好的资料基础。毛远明教授《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一书,对汉魏六朝的碑刻异体字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研究,分析
了碑刻异体字的成因、类别及基本特征,阐释了碑刻异体字庞大而繁杂的原因;归纳了碑刻异体字中的类化字、同形字、新生会意字、简体字、讹混字、记号字等。在对汉魏六朝汉字的整理研究方面,这项前期成果已取得重要突破。刘信芳教授的《楚简帛通假汇释》、《楚系简帛释例》,对战国楚系文字字用研究做了全面系统的工作。
2013年初,课题组部分成员在合肥召开了先秦时期汉字理论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研讨审定会议,对已经完成的《古汉字发展论》(40万字)和五部综合性字形表(《商代文字字形表》、《西周文字字形表》、《春秋文字字形表》、《战国文字字形表》、《秦文字字形表》)进行了研讨和审定。这批前期成果不仅是《通史》撰写的基础性资料工作的阶段总结,而且在汉字发展理论研究方面有较大突破,已列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计划。
课题组还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有的成果被全文转载和同行引用。
课题组已完成两期简报的报送。在第一期简报中对项目的开题情况做了详尽的报道: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目前开展“汉字发展通史”研究意义重大,并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基本内容、研究基本理论与方法、课题组的研究基础及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曾宪通先生指出在三大分期的基础上,要更好地搭建汉字发展通史的大框架,要注意全书的风格统一问题。朱歧祥教授说“通史”还应注意横面上的通,要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吴振武先生指出,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大纲,要集中力量攻关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等。在第二期简报中,对项目的工作方案做了具体报道。此外,项目专家组和成员多次在《光明日报》和《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或是接受采访,发表学术研究和介绍项目新成果。如《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13年6月26日报道了安徽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
项目组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不仅取得一批阶段性重要成果,目前还完成了分卷写作大纲并形成各分卷的写作计划和详尽纲目。首席专家和主要负责人已完成全书《总纲》草案和写作《凡例》草案。
二、研究成果情况
1.黄德宽《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读与探索》
该书由三部分组成,上篇“构形?演进”、中篇“考辨?阐释”、下篇“规范?研究”,共计38篇文章。
有微观的细密研究,比如对琉璃河太保二器中“ ”字的考释、对古文字中的“ ” 字、从“ ”的字、“也”字、“榠”字、“虎”字、“教”字、“匿”字、“格”字、“钧”字、“学”字、“鬼”字、“庸”字、“弁”字、“务”字等,严格从古文字的形体分析出发,恰当的运用古音韵学的知识,从形、音、义入手,得出了合理地、科学地结论,令人信服。这些字的考释已经成为学界定论。
又有宏观的理论阐释,比如对汉字构形方式的动态分析、对形声结构的详尽阐释、对古文字考释方法的科学总结、对古代汉字字际关系的确定、对汉字进行科学的文化阐释等等,均是对古文字学理论的总结和揭示,极大丰富了古文字学的理论,拓宽了古文字学的研究领域。
最后是关注文字的应用和国家的语文政策,比如对现代汉字的规范问题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为国家的语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建言献策,体现了一个文字学家应有的责任。
总之,该书真正是一把“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对文字学、古文字学、现代汉字规范、中华文明的阐释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黄德宽等《古汉字发展论》及五部字形表
《古汉字发展论》以形体为基本依据,结合汉字结构的发展和使用功能的实际变化,将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史前文字阶段(新石器晚期—夏代)、(2)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3)近代汉字阶段(汉代―清代)、(4)现代汉字阶段(20世纪初叶以来)。
确立了汉字发展研究的主要理论构架,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汉字的发展:(1)描写不同阶段汉字形体发展,具体分析各时期字形省减、增繁、变异、讹变等现象,力争揭示出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2)考察分析不同结构类型汉字的分布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进而探讨了汉字构造方式的深层发展变化,揭示出汉字构造方式是一个历时态演进的系统。(3)着重考察不同历史时期汉字总体用字、传承字、新增字、淘汰字等情况以及有关字的使用功能、字词关系和字际关系的调整变化;观察分析不同时代文本层面展现的书写特征以及书写原因造成的讹误、类化、重文、合文乃至美饰等现象,在此基础上,考察和分析了各个时期汉字发展的实际。(4)综合探讨历史文化背景与汉字形成、发展和转变的深层关系。
我们在研究汉字发展的同时,编纂了五部古汉字字形表:《商代文字字形表》、《西周文字字形表》、《春秋文字字形表》、《战国文字字形表》和《秦文字字形表》。主要选取古汉字阶段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典型形体样本,尤其重视形体结构的时代标记和区域分布标示,以全面展现古汉字各个时期形体结构的特点和实际面貌,是对理论论述部分的重要补充和验证。
这一系列成果将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汉字发展的历史规律、促进文字学理论建设,同时也将推动汉语发展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和完备。
3.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
该书对汉魏六朝的碑刻异体字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研究,分析了碑刻异体字的成因、类别及基本特征,阐释了碑刻异体字庞大而繁杂的原因;归纳了碑刻异体字中的类化字、同形字、新生会意字、简体字、讹混字、记号字等。在对汉魏六朝汉字的整理研究方面,这项前期成果已取得重要突破。
| 序 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 1 | 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读与探索 | 论著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 300,000 | 
 | |
| 2 | 论文 | 8,000 | 
 | |||
| 3 | 论文 | 9,000 | 
 | |||
| 4 | 论文 | 《古汉语研究》2011年第2期 | 10,000 | 
 | ||
| 5 | 论文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 1,000 | 
 | ||
| 6 | 张涌泉敦煌文献论丛 | 论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08-01 | 500,000 | 
 | |
| 7 | 论著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12-21 | 250,000 | 
 | ||
| 8 | 论文 | 15,000 | 
 | |||
| 9 | 论文 | 《敦煌研究》2011年第1期 | 8,000 | 
 | ||
| 10 | 论文 | 《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 10,000 | 
 | ||
| 11 | 论文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 9,000 | 
 | ||
| 12 |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李家浩卷》 | 李家浩 | 论著 | 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 | 320,000 | 
 | 
| 13 | 
					葛陵村楚简中的“句 | 李家浩 | 论文 |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 | 9,000 | 
 | 
| 14 | 先秦古文字与汉魏以来俗字 | 李家浩 | 论文 | 《中国语言学》第六辑,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 | 8,000 | 
 | 
| 15 | 《甲骨文北方神明“勹”与战国文字从“勹”之字》 | 李家浩 | 论文 | 《文史》2012年3期 | 10,000 | 
 | 
| 16 | 
					谈清华战国竹简〈楚居〉的“夷 | 李家浩 | 论文 | 《出土文献》第二辑,中西书局2011年11月。 | 12,000 | 
 | 
| 17 | 关于郭店竹书《六德》“仁类?而速” 一段文字的释读 | 李家浩 | 论文 | 《出土文献研究》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 7,000 | 
 | 
| 18 | 谈“斤”说“锛” | 李家浩 | 论文 | 《中国文字学报》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 | 7,000 | 
 | 
| 19 |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徐在国卷》 | 徐在国 | 论著 | 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 310,000 | 
 | 
| 20 |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字汇 | 徐在国副主编 | 论著 | 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 | 1,352,000 | 
 | 
| 21 | 论文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 | 6,000 | 
 | ||
| 22 | 论文 | 2013-03-31 | 5,000 | 
 | ||
| 23 | 《吴愙斋尺牍》所录古玺研究 | 徐在国 | 论文 | 《汉字研究》第6辑,韩国庆星大学校2012年 | 6,000 | 
 | 
| 24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文字考释二则 | 徐在国 | 论文 |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八辑,岳麓书社2012年 | 6,000 | 
 | 
| 25 | 《古籀篇》所录古陶文研究 | 徐在国 | 论文 | 《中国文字学报》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12年 | 6,000 | 
 | 
| 26 | 古陶文字考释六则 | 徐在国 | 论文 | 《印学研究》(2012),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 | 6,000 | 
 | 
| 27 | 上博五“禝(稷)”字补说 | 徐在国 | 论文 | 《清华简研究》第一辑,中西书局2012年 | 5,000 | 
 | 
| 28 | 古陶文字考释四则 | 徐在国 | 论文 | 《出土文献》第三辑,中西书局2012年 | 6,000 | 
 | 
| 29 | 出土陶文补释二则 | 徐在国 | 论文 | 《古文字研究》第29辑,中华书局2012年 | 6,000 | 
 | 
| 30 | 楚简帛通假汇释 | 刘信芳 | 著作 | 中国高教出版社,2011年 | 1,210,000 | 
 | 
| 31 | 楚系简帛释例 | 刘信芳 | 著作 | 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 | 592,000 | 
 | 
| 32 | 曾侯乙墓衣箱上的宇宙图式 | 刘信芳 | 论文 |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2期 | 8,000 | 
 | 
| 33 | 《招魂》“像设君室”与楚帛书之“象” | 刘信芳 | 论文 | 《云梦学刊》2011年第1期 | 4,500 | 
 | 
| 34 | 战国简牍帛书标点符号释例 | 刘信芳;王箐 | 论文 | 《文献》2012年第2期 | 18,000 | 
 | 
| 35 | 曾侯乙墓竹简札记六则, | 刘信芳 | 论文 | 《中国文字学报》2012年第四辑 | 8,000 | 
 | 
| 36 | 竹书《楚居》“问期”、“ 胁出”、“ 熊达”的释读与史事 | 刘信芳 | 论文 | 《江汉考古》2013年第1期 | 6,000 | 
 | 
| 37 | 论文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 10,000 | 
 | ||
| 38 | “甩”、“踩”的历时来源 | 曾良 | 论文 | 《汉语史学报》第十二辑(2012年) | 10,000 | 
 | 
| 39 | 
					“ | 曾良 | 论文 | 《语言研究》2013年第1期 | 7,000 | 
 | 
| 40 | 佛经异文与词语考索 | 曾良;江可心 | 论文 | 《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2期 | 8,000 | 
 | 
| 41 | 明清小说俗写释读 | 曾良;陈敏 | 论文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 8,000 | 
 | 
| 42 | 论文 |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 7,000 | 
 | ||
| 43 | 论文 | 《敦煌研究》2011年第4期 | 10,000 | 
 | ||
| 44 | 论文 | 《汉语史学报》第十一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 8,000 | 
 | ||
| 45 | 论文 | 《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2期 | 8,000 | 
 | ||
| 46 | 毛远明 | 论著 | 商务印书馆2012年 | 400,000 | 
 | |
| 47 | 论文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第2期 | 6,000 | 
 | ||
| 48 | 论文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 | 15,000 |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2(195页) | ||
| 49 | 典故破解与石刻文字考证 | 毛远明 | 论文 | 《古汉语研究》2013年4期 | 8,000 | 
 | 
| 50 | 论文 | 《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 7,000 | 
 | ||
| 51 | 论文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3013年第3期 | 6,000 | 
 | ||
| 52 | 论文 | 《求索》2013年第4期 | 4,500 | 
 | ||
| 53 | 论文 | 《兰州学刊》2011年第11期 | 8,000 | 
 | ||
| 54 | 论文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 6,000 | 
 | ||
| 55 | 论文 | 《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 6,000 | 
 | ||
| 56 | “段”“叚”探析 | 江学旺 | 论文 | 《语言研究》第33卷第2期,2013年4月 | 3,000 | 
 | 
| 57 | 
					徐王义楚 | 胡长春;阚绪杭 | 论文 | 《古文字研究》第29辑,中华书局2012年 | 11,000 | 
 | 
| 58 | 论文 | 《学术界》2011年第3期 | 12,000 | 
 | ||
| 59 | “跪”、“坐”同源考 | 程燕 | 论文 | 《古文字研究》第29辑,中华书局2012年 | 4,000 | 
 | 
| 60 | “苑玺”考 | 程燕 | 论文 | 《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2期 | 4,000 | 
 | 
| 61 | 释何 | 程燕 | 论文 | 《中国文字学报》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12年。 | 5,000 | 
 | 
| 62 | 论文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4期 | 7,000 | 
 | ||
| 63 | 论文 | 《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2期 | 8,000 | 
 | ||
| 64 | 青铜器“复合族徽”新探 | 论文 | 《古文字研究》第29辑,中华书局2012年 | 11,000 | 
 | |
| 65 | 论文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4期 | 12,000 | 
 | ||
| 66 | 论文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 8,000 | 
 | ||
| 67 | 论文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 8,000 | 
 | ||
| 68 | 论文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 | 10,000 | 
 | ||
| 69 | 论文 | 《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2期 | 2,500 | 
 | ||
| 70 | 论文 | 《华夏考古》2012年第4期 | 3,000 | 
 | ||
| 71 | 《燕玺复姓“夷吾”考》 | 张振谦 | 论文 | 《中国文字学报》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12年 | 4,000 | 
 | 
| 
 72 | 《燕、齐文字考释两则》 | 张振谦 | 论文 |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 | 7,000 | 
 | 
| 73 | 论文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 | 7,000 | 
 | ||
| 74 | 论文 | 《学术界》2013年第3期 | 8,000 | 
 | ||
| 75 | 论文 | 《中原文物》2013年第1期 | 4,000 | 
 | ||
| 76 | 论文 | 《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 4,000 | 
 | ||
| 77 | 论文 |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 4,000 | 
 | ||
| 78 | 论文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4期 | 9,000 | 
 | ||
| 79 | 书评 | 《汉字文化》2012年第1期 | 3,000 | 
 | ||
| 80 | 论文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6期 | 8,000 | 
 | ||
| 81 | 论文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 | 6,000 | 
 | ||
| 82 | 论文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 | 8,000 | 
 | ||
| 83 | 论文 | 《兰州学刊》2013年第1期 | 3,000 | 
 | ||
| 84 | 论文 |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CCE2012) | 5,000 | 
 | ||
| 85 | 对象形文字和图画文字的认识历 | 论文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 | 6,000 | 
 | |
| 86 | 论文 |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 | 7,000 | 
 | ||
| 87 | 论文 | 《龙岩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 8,000 | 
 | ||
| 88 | 论文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 | 9,000 | 
 | ||
| 89 | 论文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0期 | 8,000 | 
 | ||
| 90 | 论文 | 《淄博师专学报》2012年第1期 | 8,000 | 
 | ||
| 91 | 论文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 | 8,000 | 
 | ||
| 92 | 论文 | 《台湾研究》2012年第4期 | 6,000 | 
 | ||
| 93 | 论文 | 《西南学刊》第二辑,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 6,000 | 
 | ||
| 94 | 论文 | 《兰州学刊》2011年第12期 | 7,000 | 
 | ||
| 95 | 论文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 | 6,000 | 
 | ||
| 96 | 论文 | 《古代文明》2012年第3期 | 6,000 | 
 | ||
| 97 | 论文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 | 2,000 | 
 | ||
| 98 | 论文 | 《长江学术》2012年第2期 | 6,000 | 
 | ||
| 99 | 论文 |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5期 | 6,000 | 
 | ||
| 100 | 论文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 3,000 | 
 | ||
| 101 | 论文 | 《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2期 | 3,000 | 
 | ||
| 102 | 论文 | 《文物》2011年第11期 | 3,000 | 
 | ||
| 103 | 论文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 4,500 | 
 | ||
| 104 | 论文 |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5期 | 6,000 | 
 | ||
| 105 | 论文 | 《汉字文化》2011年第1期 | 4,500 | 
 | ||
| 106 | 论文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 | 4,000 | 
 | ||
| 107 | 论文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 | 9,000 | 
 | ||
| 108 | 论文 | 《中国农史》2012年第4期 | 8,000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