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2月26日18:37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

立项以来一年半时间为前期工作期,项目组主要开展中国宗教艺术遗产的实地调查。2012年至2013年6月,项目组开始项目设计的田野考察,主要涉及范围有:

道教:

邓启耀(首席专家):云南巍山(巍宝山长春洞道教建筑、雕刻、绘画)、广州纯阳道观调查。

周凯模(子课题负责人):畲族民间信仰调查(民间道教)、瑶族道教仪式音乐、广东罗浮山道观。

肖海明(子课题负责人):北京故宫钦安殿考察。

陈大卫:武夷山道观宫观空间调查并完成同选题硕士学位论文(邓启耀指导)。

房舒(瑶族):广东连南瑶族祭祀仪式及其音乐调查并完成同选题本科学位论文(邓启耀指导)。

杨云鬯、冷雪卉、杨洋:广州纯阳道观调查并分别完成关于石雕、宫观和雕像研究的学年论文(邓启耀指导)。

佛教:

周凯模(子课题负责人)等:洛阳相国寺、白马寺、太原五台山、罗浮山佛教寺庙群、广州荔湾区仁威庙、华林寺、梅州灵光寺、新兴国恩寺、广州光孝寺、六榕寺。

付常青(子课题负责人):甘肃甘肃炳灵寺壁画数字化采集。

詹晶晶:广东新兴县国恩寺水陆法会仪式音声方面调查并完成同选题硕士学位论文(周凯模指导)。

杨云鬯:广东韶关南华寺调查并完成同选题本科学位论文(邓启耀指导)。

章易:成都文殊院清代建筑构件调查并完成同选题本科学位论文(邓启耀指导)。

罗余方:庐山东林寺调查。

陈达理:广州光孝寺调查并完成同选题本科学位论文(邓启耀指导)。

欧丁、李雯钰:广州六榕寺调查并完成同选题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邓启耀指导)。。

朱柔熹:昆明筇竹寺泥塑罗汉调查并完成同选题本科学年论文(邓启耀指导)。

唐仲山(藏族):青海藏传佛教艺术(进行中)。

陈达理、刘烨:西藏林芝地区藏传佛教艺术(进行中)。

伊斯兰教:

王建新(子课题负责人)及团队:新疆伊斯兰教历调查。

秦志敏:宁夏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空间调查并完成同选题硕士学位论文(邓启耀指导)。

基督教:

魏乐平:云南茨宗天主教堂调查,博士学位论文涉及相关内容。

刘哲: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调查并完成同选题本科学位论文论文(邓启耀指导)。

冯飞:澳门天主教“圣像出游”仪式调查并完成同选题本科学位论文论文(邓启耀指导)。

黄小燕:澳门宗教艺术的网络传播调查并完成同选题本科学位论文论文(邓启耀指导)。

张文龙:大连基督教教堂调查并完成同选题本科学位论文论文(邓启耀指导)。

民间信仰:

邓启耀、赫振伟:云南巍山巍宝山乡洗澡堂村葬礼、东山彝族、西山彝族祭祀调查、沙湾古镇宗祠调查。

康保成(子课题负责人)及团队:民间戏剧中的傩戏、例戏调查(进行中)。

王建新(子课题负责人):新疆萨满教调查(进行中)。

周凯模(子课题负责人)及团队:广东潮州“拜老爷”仪式、潮汕畲族仪式乐舞调查。

邓启耀、周凯模等:东莞石排镇塘尾村宗祠及“康王诞”调查。

徐义强:云南红河哈尼族民间信仰调查,博士学位论文涉及相关内容(邓启耀指导)。

牛加明:贵州屯堡傩戏调查并完成同选题博士学位论文(邓启耀指导)。

王晓青:广州南海神庙调查(进行中)。

拉马文才(彝族):彝族毕摩调查(进行中)。

杜新燕(白族):云南大理白族本主文化及阿吒力教调查(进行中)。

罗远玲:广东茂名民间信仰调查(进行中)。

周亚辉:湘西傩戏(进行中)。

梁雅怡:香港粤剧例戏的宗教元素调查(进行中)。

欧丁:广州沙湾古镇“飘色”调查并完成同选题硕士学位论文(邓启耀指导)。

温盈春:广东走大王习俗与民间信仰调查并完成同选题本科学位论文(邓启耀指导)。

覃明予:广东高州木偶戏艺人个人生活史调查并完成同选题本科学位论文(邓启耀指导)。

李秀婷:广东开平祭祖习俗调查并完成同选题本科学位论文(邓启耀指导)。

罗璇:完成民间仪式及其音声考察,共计十个仪式(周凯模指导)。

房舒(瑶族):广东瑶族祭祀仪式调查并完成同选题本科学位论文(邓启耀指导)。

胡素仪:佛山祖庙石雕调查并完成同选题本科学位论文(邓启耀指导)。

张剑:广东南海叠南村的门口神灵崇拜调查并完成同选题本科学位论文(邓启耀指导)。

二、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信息平台架构进展

按照项目设计要求,“中国宗教艺术遗产数字化信息平台”应直观呈现几个互可通联的界面:

1. 地理分布

2. 宗教类型

3. 艺术类型

4. 时代分期

这个平台是开放的。但未经授权者仅可看到相关内容的提要,经授权可看到全文进入平台,可下载、添加或修改文字、图像、视频和音像内容;添加时需输入内容所在地域、宗教类型、艺术类型和大致时代几个关键词,并注明作者、来源及发表情况;添加后可自动生成在各个界面或互可链接;如果属于综合性内容(兼有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内容),则可通过不同索引抵达同一目标。

到目前为止,项目组负责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团队,已经基本完成了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的网站架构、网页的设计和研究信息架构的工作。其中包括:

1. 网站的整体架构和动态管理模式的设计。

网站是各种调研信息的汇集中心和展示平台。本网站的架构基于中国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电子地图,通过地图的调用和热点的设置,来完成与各地宗教艺术信息和文本的整合,同时方便查阅和寻找。在信息定位方式上可以通过多重路径:地图上得直观查询路径、文本和关键词的查询路径、宗教艺术类型和宗教物品的交叉查询、这三种方式保证了信息定位的直观和准确。

2. 地图的调用和地理信息的整合。

网站的主页即基于地理区域信息、宗教艺术类型和宗教物品类型的查询系统。地图的调用和标注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我们已经完成地图的实时调用和标注功能开发,在后台上载相关信息后及可与标注后的地图关联。

3. 中国宗教艺术类型的分类体系。

在网站建设中,我们按照宗教文化类型、区域和宗教艺术遗产(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宗教艺术进行了分类架构,并可随着调查的深入对架构进行动态管理。

4. 多种文本方式和文件格式的网页管理平台。

由于本项目设计交叉学科和多个子项目的调查信息整合。为了使网站成为信息收集平台,我们再网站的设计上使后台管理成为动态的结构。获得授权的管理者在所属单元的部分可以实时上载文本、视频、图片和音频文件,最后汇集到多检索路径的数据库。

近期我们即将完成服务器的购置和网站的上传工作,在平台搭建完成后,该网站就成为一个不断汇集信息和数据的中国宗教艺术数字化平台。并随着项目的深入持续“生长”,成为一个动态呈现的虚拟空间。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首席专家团队完成数十小时DV磁带视频资料的数字化采集和场记整理,剪辑视频作品有:道教宗教艺术《气的舞蹈》、《长春洞早课》、《空山箫笛》、《金兰结拜》,民间信仰艺术《古桥老庙打歌》、《葬礼洞经》、《彝族祭城隍》、《过关仪式》等影视民族志作品。子课题负责人周凯模团队拍摄广东梅州地区《西河镇上北塘村张府“老屋转火”仪式》、《镇葵坑村李府“老屋转火”仪式》、《光德镇九社村李氏祠堂“祠堂落成庆典”仪式》、《枫郎镇和村郑氏祠堂“接新灯、婚灯”仪式》、《大东镇花萼楼“迎神(花萼楼观音娘娘)祈福”仪式》、《西河镇大靖村“迎白马祈福”仪式》、《西河镇东塘村“化白马”仪式》、《三河汇东村“迎财神”仪式》、《三河老街“迎财神”仪式》、《刘氏祠堂“祭祖”仪式》以及广东潮汕地区民间节祭活动“英歌舞”、“拜老爷”、“燃灯会”等素材(数字化音像采集约4000多分钟,数字化摄影6000余幅)。

项目组其他成员也分别对自己调查对象进行静态影像拍摄和录音,有条件的拍摄了录像。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完成近千幅民间仪式用木刻灵像“纸马”的装裱,接下来将进行扫描和数字化归档工作;完成数万幅民族服饰图片的整理,筛选出其中具有宗教象征意味的图片几百幅,拟用于大型图文套书“中国民族服饰全集”中的“象征卷”。

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

1.2012年1月,项目组首席专家召集开题论证会议,研讨实施计划和进行相关技术培训。

2.项目合作单位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学术研讨会(2013年5月,广州,子课题负责人康保成主持)。

3.项目合作单位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会议”(2013年6月,广州,康保成、邓启耀等参加)。

4.邓启耀应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和新疆伊犁特克斯县邀请,以本项目名义提交论文《视觉空间与灵觉空间——云南巍山古城堪舆和道教建筑调查》参加“特克斯世界周易高端论坛”(2012年9月21日—25日)。

5.邓启耀应澳门大学邀请参加“中国渔民信仰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以本项目名义提交论文《高原湖渔民的灵湖崇拜》参会(2013,1,21-22)。

6.肖海明应香港道教学院与广州道教协会邀请参加“道教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以本项目名义提交论文《皇帝的星斗崇拜之所——北京故宫钦安殿的初步考察》(2012,12)。

7.邀请北京、云南等地纪录片制作专家和宗教界人士与项目组成员及学生交流,增强大家对项目涉及相关宗教问题的理解和现场记录的能力。

国际合作

因项目涉及我国宗教问题,目前暂未正式开展国际合作。但为了配合项目协调工作,使这一跨学科(人类学和传播学)的项目可持续地开展下去,中山大学特别批准成立了以本项目首席专家为主任的校级媒介人类学研究中心,并聘请麻省理工大学新媒体研究学者担任中心副主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项目相关的某些方面可能有所合作。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成果宣传推广分两个方面:

1.项目组不定期召开项目成员和研究生会议,安排落实任务分工,指导调查研究,通报成果发布情况;同时在参加学术会议和进行相关交流合作项目时,多方向外界宣传国家项目,发放纸质版或电子版的项目《工作简报》。

2.向国家规划办报送《工作简报》3期,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一篇(《隐性博物馆数字化保存和呈现》),采用于国家社科基金专刊第38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3日头版头条)。

3.广东省博物馆子课题小组根据馆藏文物和广东省几次文物普查情况,正在筹划大型展览《广东宗教艺术文物精品大展》,并准备出版研究文集或展览图录。

二、研究成果情况

1.邓启耀《隐性博物馆数字化保存和呈现》,发表于国家社科基金专刊第38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3日头版头条)

基本内容:有一类隐性的活态博物馆不应该被忽略。它们遍布山野,拥有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各类雕刻、绘画、书法、工艺和文物珍品藏量丰富,伴以原汁原味、永不终场的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还有不离不弃、数量庞大的“观众”;在一些宗教信仰占人口较大比例的族群中,它们更是传统文化的传习学校,民族精神的凝聚圣地,也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动融合的交流平台。它们堪称中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宝之地,传承多元文化的聚气聚人之地,当然同时也可能是社会神经的敏感部位。这就是宗教寺庙和民俗信仰。它们由于汇集了形态多样的观念意识、社会组织、礼仪规范、文学艺术等复合性社会文化因子,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直是结构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基本成分。

主要观点:在这类隐性“博物馆”的社会化呈现中,多媒体数字采集技术应用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用可行的方法。关于宗教艺术影像精确测量数据等技术措施,如寺庙建筑全景影像扫描、壁画高精度影像数据采集等,科仪、乐舞等动态行为的记录,对田野考察与古建筑数据测量尤为有用。

学术价值:应用数字化多媒体形式,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更广范围传播和不可接触文物式艺术珍品的面向社会,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希望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中国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宗教艺术遗产进行系统的数字化保存整理,尝试采集可在较真程度还原的“文化DNA”,建立中国宗教艺术遗产数据库开放式模板。

社会影响:作者收到一些网络反响。

2.邓启耀:《族群与信仰边界的漂移——20世纪20原70年代藏汉摄影家的藏区摄影》,刊于《文艺研究》,2012年第10期;《人大书报资料》J7“造型艺术”2013年01期全文转载。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位藏族僧侣和一位汉族军人在藏区摄影的再观看,从文化和政治地标布达拉宫“之下”和“之外”的空间区隔,以及权力、利益和意识形态对神圣空间和政治空间的界定,具体分析具有不同族群身份和信仰状态的人,在观看同一对象时视觉表达的异同,从而理解所谓族群和信仰的边界,是如何随着时代的交替、社会的转型、文化的变迁,处于一种不断游移、彼此穿越的临界状态的。族群和信仰,在表述上似有较明显的边界。但在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关于“我们”与“他们”的界定,却可能在若干层面展开:种族的,国家的,族群的,阶级的,宗派的,家族的……并且可能因为意识形态及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原因发生漂移和错位。本文将影像学分析纳入宗教、政治等意识形态框架,指出处理西藏问题的处理不仅仅是族群、宗教文化的问题,更不能忽略国家政治和社会分层的问题。

3.王建新:《南方民族萨满教研究再议——从宗教学之功过谈起》,《思想战线》,2012年第3期。

摘要:南方民族中有无萨满,萨满教研究是否可行,是宗教学、民族学和人类学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宗教学有把南方民族萨满教类信仰民俗放在原始宗教范畴内研究的传统,但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证实这种界定存在重大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宗教学原始宗教研究潮流进行反思,通过彝族、苗族和客家等南方民族群体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实例的整理分析,证明南方民族萨满教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4.肖海明:《皇帝的星斗崇拜之所——北京故宫钦安殿的初步考察》一文,入选香港道教学院与广州道教协会编辑的《道教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2013年出版。

摘要:北京故宫紫禁城内中轴线上有一座明清皇帝祭拜真武大帝的钦安殿,因其内部还未对外开放。钦安殿内主神区域中央正龛的玄天上帝铜像铸造于明代,真武战神的特征十分明显,与同时代的武当山金殿真武大帝像相比有明显的差别,真武的武神特性已明显退居次要地位,而古圣贤模样的文神特性则居于主导地位。这表明明代真武政治宗教地位提升之后,适应其玄天上帝身份的需要,有意弱化真武武神特性,努力塑造帝王形象的趋势。

5.魏乐平、陈海峰:《文化交融与历史建构——茨中天主教堂的建筑与装饰艺术》,《装饰》,2012年第5期。

摘要:教堂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也是教友寄托精神与维护历史的圣殿。茨中天主教堂建筑与装饰艺术融合了外来法国天主教与本土藏传佛教文化,反映了中西方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中西方宗教、思想、美学观念的结合,给天主教堂的形式、空间、功能带来崭新面貌,为现代教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翔实案例。本文通过研究表明,历史建构与文化交融是云南天主教建筑主要特征。

6.徐义强:《仪式,象征与宗教艺术遗产——红河哈尼族叫魂仪式的人类学考察》,《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5期。

摘要:传统的宗教仪式治疗在哈尼族生活中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云南红河哈尼族“所拉枯”叫魂仪式的调查描述和分析,可以发现哈尼族传统灵魂观疾病观宗教仪式疗法以及社会关系网络之间紧密相关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网络来诠释治疗仪式,可以帮助理解哈尼族传统仪式治疗在当代社会中如何发生作用的机理。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哈尼族的巫师是地方社会知识体系的讲叙者见证者和无形口述遗产的活态传承人巫师的叫魂仪式也是一种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和民族宗教艺术,值得学术界研究和重视。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隐性博物馆数字化保存和呈现

邓启耀

论文

国家社科基金专刊第38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3日头版头条)

3000

 

2

族群与信仰边界的漂移——20世纪20原70年代藏汉摄影家的藏区摄影

邓启耀

论文

《文艺研究》,2012年第10期

8000

《人大书报资料》J7“造型艺术”2013年01期全文转载

3

南方民族萨满教研究再议——从宗教学之功过谈起

王建新

论文

《思想战线》,2012年第3期。

12000

 

4

皇帝的星斗崇拜之所——北京故宫钦安殿的初步考察

肖海明

论文

入选香港道教学院与广州道教协会编辑的《道教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2013年出版

6000

 

5

文化交融与历史建构——茨中天主教堂的建筑与装饰艺术

魏乐平

陈海峰

论文

《装饰》,2012年第5期

10000

 

6

仪式,象征与宗教艺术遗产——红河哈尼族叫魂仪式的人类学考察

徐义强

论文

《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5期

10000

 

7

民间权威与乡村社会秩序——以周村纠纷解决为例

牛加明

牛奔玉

论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7000

 

8

哈尼族治疗仪式的医学人类学解读

徐义强

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总第207期)

9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