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2月26日12:0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进展情况顺利。自2011年12月举办项目开题答辩会后,本课题在首席专家徐新建教授的带领下,召开多次课题小组讨论会,依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完善课题研究计划,调整课题研究框架和研究队伍的构成和分工,拟定了研究工作的基本步骤和研究计划时间表。子课题小组也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制定了研究计划,进行资料搜集。

至今为止,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内容为:搜集、整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举办课题讨论会、启动田野考察,进行研究方法和案例成果交流;制订个案调查研究计划;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

1. 搜集、整理和研读相关文献资料

根据课题的总体研究框架,课题研究人员从理论、史料、作品、现有研究成果几个方面进行了资料搜集,并在课题首席专家徐新建教授的组织下,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和研读。目前课题组搜集的文献资料包括:中国历代民族政策、中国现当代民族文学研究作品、中国多民族口头传统、国外后殖民文学理论、世界多民族国家的文学比较研究等。

从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课题组共组织了三阶段的22次重要资料研读讨论会。分为九个专题:民族政策、民族识别、民族表述理论、“民族”和“国家”、“民族”和“天下”等。通过一系列的研读讨论,本课题组成员在总体上基本把握了中国多民族共存的历史与现状,进一步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当代语境、基本目标和理论关怀,有效地提升了团队的学术研究能力。

2. 开展课题讨论会,进行课题研究方法和案例成果交流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一共组织了六次专题讨论会和成果交流会,讨论了课题的研究方法,交流了部分研究成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具体如下:

2012年4月6日,首席专家徐新建教授与子课题负责人钟进文教授、汤晓青研究员及课题组成员杨柳副教授等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生活”讨论会。

2012年10月18日至21日,在于新疆喀什师院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上,课题组徐新建、汤晓青、姑丽娜尔、梁昭、罗安平、付海鸿、王立杰、朱丽晓等进行了课题阶段性成果的交流。

2012年11月17日,首席专家徐新建教授与子课题负责人姑丽娜尔教授、罗庆春教授和梁昭副教授等在成都主办第二次“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生活”专题讨论会。

2013年2月,本课题组主办成都地区“多民族文学家新春联谊会”,邀请成都地区的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苗族、汉族的作家、评论家展开座谈和对话,讨论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议题。

2013年5月17-18日,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在地的阿坝师专组织《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的课题工作会,首席专家徐新建教授和子课题负责人汤晓青研究员主持会议,子课题负责人梁昭以及课题组成员付海鸿、马卫华等进行了专题发言和调研总结。

此外,课题组先后组织国内外著名学者及课题成员就“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话题做学术演讲和交流,其中的讲者包括张炯、关纪新、汤晓青、叶舒宪、彭兆荣、(新西兰)王一燕、(捷克)高力克、(法)贺霆、(日)杨小平、(香港)王苑媛等。

3. 拟定个案调研计划

2013年3月-6月,在前期资料阅读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情况,拟定了各自的调研计划,并经修改后形成定稿。这些调研计划包括如:子课题负责人梁昭的《英美多族群文学研究调研计划》、课题组成员郭明军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重建调研计划》、吴正彪的《苗族“亚鲁王”调研计划》、李国太的《中国多民族文学理论调研计划》、史芸芸的《中国多民族文学政策调研计划》等。

4. 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

至今为止,本课题已推出《中外文化与文论》的“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专辑1部,发表阶段性研究论文数十篇。(后详)

二)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项目开题启动以来,各子课题开展顺利。其中的突出进展如下:

子课题《多民族国家的文学教育》

课题组成员付海鸿、张颖、朱丽晓等广泛搜集与消化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成果,赴北京、新疆、贵州等地实地调研,搜集了大量档案资料,完成了系列专家访谈与大量问卷调查等。采访单位包括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西南民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喀什师院、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及凯里学院等;访谈对象包括梁庭望、关纪新、麦麦提吐尔逊?吐尔迪、付安辉等。目前已完成访谈资料的部分整理并对写作框架作了调整,发表相关文章三篇。

子课题《英美多族群文学的考察》

子课题负责人梁昭,2012-2013年先后赴美国杜克大学等机构搜集和研究欧美国家有关多族群文学的成果和资料,初步形成研究和写作提纲,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1篇。

子课题《重建多民族国家的文学历史》

本课题组成员针对国内外学术界对多民族国家文学史的书写及讨论广泛收集资料,梳理学术问题,并举行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目前已形成了初步的调研大纲和写作计划。

子课题《开掘多民族文论的话语体系》

课题组成员杨柳副教授从古代的分期案例入手,以多民族交汇时期的北朝文论为例,已完成了相关的资料搜集和梳理工作。新加入的博士生李国太就当代多民族文论话语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学术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1篇,形成了进一步的调研报告。

子课题《展望多民族文学对国家认同的价值和意义》

本子课题开始以“国旗”、“国歌”等为例,启动对实践中的文学认同进行分析和调研,目前已制定出多点式的调研计划,拟近期实施。

子课题《描述多元共生的文学世界》

课题组成员罗庆春、卓玛教授等已分别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同时与西藏、四川、青海的藏族母语作家及非母语少数民族族作家进行联系,得到作家们积极的支持和配合。

2013年7月24日,卓玛教授受邀参加由青海民族出版社《章恰尔》编辑部在青海西宁举办的“首届藏族女性文学研讨会”,提交了相关论文,并在会议上作重点发言,题目是《叙述的能指和所指——试论当代藏族母语小说的隐在意义世界》。《章恰尔》编辑部拟将此次论文翻成藏文给予发表。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自项目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分别到北京、内蒙、新疆、湖南和贵州、四川、等地的学术机构和民族村寨调研,收集相关资料、访问民族文学研究者和基层民众。课题组成员通过单独或成队的方式,对多个田野点进行了不同时间、期限的的调研考察。

同时,基于具体的子课题内容,课题组成员先后在贵州、四川、云南等多民族聚居省份开辟了田野点。主要调研人员20人次,共建立主要田野点8处,计划调研的时间半年、1年、2年不等,并同时获得了照片、录音、录像等多种原始资料,有的已经建立起田野资料数据库。

调研1——中国的多民族文学教育:

基于本项目提出的“整体文学观”,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学校教育”和“乡土教育”两个部分,分别以民族文学教育与研究专家学者访谈和“中国高校多民族文学教育现状”问卷调查两种方法为主要的调研方法。

现已完成的有六位学者的访谈,即中央民族大学梁庭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主编汤晓青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暨南大学姚新勇教授、喀什师范学院教师麦麦提吐尔逊?吐尔迪、凯里学院傅安辉教授,访谈录音时长473分钟,整理文字资料六万余字。完成的问卷调查主要发放区域涉及北京、东北的吉林、西南的贵州与四川、西北的新疆与西藏。涉及的高校主要为:民族院校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师范院校喀什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综合院校凯里学院、西藏大学;其他院校吉林财经大学。发放问卷共计750份,回收有效问卷计678份。并在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区的从江县与榕江县为田野点进行侗族大歌传承情况调查。

调研2——中国多民族文学的认知与表述:

本调研从多民族文化的身体表述角度出发,以中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多次的田野调查工作,辅之以访谈专家学者、历届运动会的主办单位活动参办人、竞赛和表演项目参加人,历时两年多,收集文献资料数千万字,录音录像数百小时。跨学科、跨文化、长时段的视野进入研究是本课题的特色,除了全程参与“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筹办、举办和后续工作,访谈国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四川/内蒙古/贵州地方政府历届运动会的主办单位活动参办人、竞赛和表演项目参加人。

本研究已完成的田野考察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九运会”)参与式观察(2011年08月—10月)

(2)北京中央政府主管部门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家学者访谈(2012年10月)

(3)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贵州省雷山县南猛村鼓藏节苗族芦笙考察(2012年10月—12月)

调研3——苗族古歌调查:

自2011年8月共进行了10次田野调查(东部方言6次,中部方言3次、西部方言1次),范围涉及苗族婚礼、祀雷、还傩愿、吃鼓藏、祭尤节等参与观察;采访了以王凤刚、杨正江、麻勇斌为代表的近30名古歌搜集者与歌师,撰写了4万多字的田野调查报告,论文中大量引文如还傩愿、婚礼与鼓藏节三个民族志皆来源于作者的第一手田野资料。

调研4——贵州黔东南苗族刺绣的表述意义考察:

本考察从以下几个角度并行推进:

(1)对两百位黔东南苗族女性进行以刺绣为主题的深度访谈及日常生活的参与式观察。从年龄层次来看,包括15—25、25—40、40—60、60以上四个年龄段;从职业来看,主要包括留守在村的务农妇女、外出打工(或曾有过两年以上打工经历)的打工妇女、当地初、高中女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当地工作的毕业生等多种身份;从传统刺绣和商业刺绣的区别进入,又涉及刺绣自用的妇女、刺绣用于内部流通的妇女和刺绣用于外部流通的妇女。在这些分类中又择出典型进行深度采访与调研。

(2)按照传统的人类学村落调查方法,笔者按照不同的刺绣技艺重点选择了:台江县老屯乡稿仰村上寨(平绣)、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偏寨(破线绣)、剑河县观么乡巫包村大寨(红绣)、剑河县南寨乡展留村(锡绣)作为田野村落研究对象。

调研5——新疆多民族文学发展:

2012年10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到新疆乌鲁木齐和喀什地区进行调研,考察当地多民族文学的交流和发展状况。

调研6——美国多民族文学考察:

2012年—2013年8月,子课题负责人梁昭副教授赴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对美国多民族文学状况进行调研。充分利用杜克大学图书馆,查阅美国文学史和美国族群文学的相关资料,对美国多民族文学书写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赴美国华盛顿印第安博物馆和弗吉尼亚州首府里士满进行了考察,实地了解美国的族群历史记忆书写。

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为深入研究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自立项以来,课题组以“民族”、“国家”和“文学”为关键词,利用相关图书和数字网络资源,广泛搜集资料,已陆续整理相关基本文献、方志、报刊、档案以及外文文献等研究资料百余万字以上。

围绕上述宗旨,文献资料的累积阶段分两个部分进研读:理论梳理与具体文本分析,目前正在进行相关分类和撰写成果综述。

三)学术会议与交流

为洞悉与借鉴国内外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课题组成员利用各类学术会议、学术访问等机会,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多次进行参与了深入的学术座谈,以课程、讲座、讲读会与研讨会的形式进行了多次学术交流。

1. 2011年12月11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开题论证会召开。

2011年12月11日,项目开题论证会在四川大学举行。出席会议的特邀评委有陈跃红(北京大学教授)、关纪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宪光(四川大学教授)、赵毅衡(四川大学教授)和徐其超(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此外,课题组成员汤晓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钟进文(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彭兆荣(厦门大学教授)、罗庆春(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院长)、姑丽娜尔(新疆喀什师院教授)、卓玛(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李光一(延边大学教授)等也参加了会议。接下来并于2月22日到3月21日召开了四次研讨会。

2月22日 课题组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举行,首席专家徐新建教授和大家一起回顾了“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与文学”这一课题的研究背景、总体框架、基本内容、研究方法,接着对课题启动后的研讨内容做了布置分工,强调课题研讨的理论前提:一是全面地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完整地理解中国多民族社会的历史进程;二是知晓我们的坐标和关怀,明白项目的责任和目标。

2月29日 本次会议落实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一阶段系统的理论提升为目标,要求集中阅读一批相关文献;二是按照分工进行专题讨论。第二阶段的任务是在理论提升的基础上开展中国多民族文学的现实考察。近期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民族问题的政策研讨;2)民族识别的实践回顾;3)民族表述的理论对话。

3月7日 本次会议的研讨和讲评的内容有:课题子项目负责人梁昭:《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与“民权运动”》、邹明:《联合国“人权公约”的内容和背景》。徐新建教授提出要关注海外汉学群体对中国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成果和动向,形成课题必要的比较视野,同时要注意传媒对现代全球化社会多元性、多民族性、多国家性等的传播和影响。课题组对具体的操作计划做了细致的工作安排。

3月21日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文件,邀请到项目合作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的师生参加。本次研讨分为两个部分:(1)朱丽晓博士后进行1949年前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和文件的梳理;(2)叶荫茵对1949年至今进行梳理。

2. 2012年2月22日-7月4日,“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课题组在四川大学进行了10次研讨会。

具体研讨的主题分为三部分:一、民族问题研究;二、中国多民族文学的现代创建;三、“民族-文学”及其相关理论。在首席专家徐新建的主持下,成都地区的部分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研讨,他们是:阿库乌雾、梁昭、王璐、罗安平、杨骊、张颖、付海鸿、刘壮、叶荫茵以及余如波和赵靓等,其他高校的教师及新进入川大博士后流动站的杨柳、邹明、朱丽晓等也参加了相关讨论。研讨采取读书、做读书报告和集体讨论的方式交叉进行。

3. 2012年4月6日,“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课题组部分成员在北京召开了碰头会。

与会者有课题负责人、会议召集者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汤晓青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钟进文教授和北京联合大学杨柳副教授。本次会议就项目的具体定位、实施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4. 2012年6月8日至10日,借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在重庆永川召开之际,项目课题成员从筹备策划、组织会议、专题发言等方面全方位地参与了此次学术年会,并将“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的研究议题带入了文学人类学研究的领域之中。

5. 2012年8月11日,由课题组成员发起主办的“文化表述”跨学科对话在重庆文理学院举行。

本次对话参加者有(按音序排列):牟延林(重庆文理学院教授)、彭兆荣(厦门大学教授)、王明珂(台湾中兴大学教授)、徐新建(四川大学教授)、叶舒宪(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赵毅衡(伦敦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对话由徐新建、叶舒宪主持。学者们从文学、人类学及史学、符号学角度对“文化表述”议题发表看法,并围绕多民族国家的族群表述展开了热烈讨论。出席对话的还有课题组成员谭宏教授及杨骊、王璐、刘壮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青年教师也应邀参加了此项活动。

6. 2012年10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到新疆喀什调研,考察当地民族文学的发展状况。

2012年10月18日-21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的部分成员参加了在新疆喀什师范学院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和喀什师范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四川、山西、内蒙古、大连、上海、广州、云南、新疆等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代表参加论坛并宣读了内容丰富的学术论文。

本次论坛由子课题负责人汤晓青主持,集中探讨的三个主要议题是:民族政策与民族文学、民族书写、新疆多民族文学的研究及评论。

7. 2012年11月10日,“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课题组的成员在南宁参加了题为“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专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新近成立的“文学人类学与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等协办。

8. 2012年11月17日,课题组在成都举办“多民族文学生活”专题会。参加者有徐新建(四川大学)、姑丽娜尔(新疆喀什师范学院)、阿库乌雾(西南民族大学)、梁昭(四川大学)以及罗安平(西南民大)、朱丽晓(四川大学)和付海鸿等。

9. 2012年12月28日晚,作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课题组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共同主办的“诗?母语?我们的时代——首届文学人类学诗会”在成都母语酒吧举行。

10. 2013年1月24日,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生活”高层论坛暨项目论证会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推进少数民族文学生活调查与研究,促进国内各高校互相联合与交流,为民族文学生活的理论提升与规划提出设想。

11. 2013年1月19日,由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四川省作协、西南民大彝学院主办,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课题组等联合主办,题为“文学?民族?生活”的“成都地区多民族文学家迎新联谊会”在四川大学举行。阿库乌雾、蒋蓝、栗原小荻、白朗、严歌等诗人、作家和学者出席了本次联谊会,讨论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议题。

12. 2013年1月25日,《民族文学研究》在北京举行新一届编委会,商议期刊今后的发展定位及相关工作。会议由汤晓青主编主持。课题组成员、《民族文学研究》新一届编委徐新建、钟进文出席会议并做了发言。

13. 2013年2月28日至5月16日,“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课题组在四川大学举行了12次研讨会。

依托博士生课程,研讨会以课题与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与文学”。在首席专家徐新建教授的主持下,课题组部分成员、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硕士生参与了讨论。

14. 2013年5月16-20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在四川成都和阿坝举行专题调研会。

项目首席专家徐新建教授主持会议,子课题负责人汤晓青(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彭兆荣(厦门大学)、梁昭(四川大学)、课题成员杨柳(北京联合大学)、马卫华(广西民族大学)、王菊(西南民族大学)等以及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的博士生团队出席研讨。

15. 系列学术讲座

2012年11月16日,子课题负责人姑丽娜尔教授在四川大学作了题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以新疆文学为例”的讲座,以新疆各民族文学为例来研究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

2013年5月16日,子课题负责人汤晓青教授主讲《现代学术格局中的民族文学研究》,梁昭副教授主持。

2013年5月28日,子课题负责人彭兆荣教授主讲《多民族文化中的遗产体系》,李菲主持。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课题组积极展开与国内外学者专家的交流,以吸收最前沿的学术资源。

1. 2012年4月25日,邀请法国高等社会学学院(EHESS)人类学博士贺霆进行交流,以“中医在法国”为题,讨论人类学的西方社会研究问题。

2. 2012年5月25日,邀请课题组成员、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候选人王媛苑女士做专题演讲“影像、时间、现代性”。

3. 2012年5月底—6月初,首席专家徐新建教授对设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的“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和“非洲人博物馆”进行了短期的专项考察;与此前后还选择费城“黑人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作了对比,目的在于考察西方国家以博物馆为例的多民族表述案例。

4. 2012年6月—7月20日,阿库乌雾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参加合作举办“第二届中美大学生彝英双语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有关本人诗歌作品的翻译和评论分别在美国与日本的刊物上发表;近期还将应邀赴挪威奥斯陆大学出席“第五届国际彝学研讨会”。

5. 2013年1月3日,邀请新西兰惠灵顿大学的王一燕教授与课题组交流,讨论话题为“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从莫言、阿来谈起”。

6. 2013年3月21日,邀请广岛大学杨小平博士与课题组交流,主讲“博物馆与异文化”。

7. 2013年4月17日通过四川大学国家精品课“比较文学”组织的国际交流平台,参与由国际著名汉学家、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高利克教授(Marián Gálik)主讲的系列讲座“作为跨文学共同体的汉语新文学”、“关于苏联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理论”以及“‘世界文学观念’述评”等,组织课题组师生参加。

8. 2013年6月20-23日,首席专家徐新建教授在昆明中医学院参加“中医西传国际研讨会”,发表《医心治命:中医人观与道统》。

9. 2013年6月27-7月4日,首席专家徐新建教授及课题组成员谭宏教授、刘壮副教授等应邀赴中国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中兴大学和暨南大学参加主题为“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地方社会”的两岸人类学论坛,并考察了邵族、赛德克族等山区原住民文化。

三、代表性成果简介

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以专题研讨、会议交流、撰写论文等形式,围绕着课题的主旨及各自的研究计划,开展了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已取得丰硕成果。

2013年第2期项目组与CSSCI来源期刊《中外文化与文论》合作组织了“多民族文学”专号,课题组成员与相关学者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其中文章包括首席专家徐新建教授的《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子课题负责人钟进文教授的《<格萨尔>在甘青特有民族中的流传形式及区域特征》、彭兆荣教授的《文化传承与传承文化》、姑丽娜尔?吾甫力教授的《点铁成金与众不同——维吾尔族作家亚森江?斯迪克及其<诸王传>简评》、梁昭副教授的《族群单位与文学建构——“美国文学”的“族群化”趋势及特点》、付海鸿副教授的《中国多民族文学教学现状考察——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个案》等。

除此之外,课题组成员在《世界民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州社会科学》、《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百色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均有项目成果发表。其中众多论文被转载,或在高水平学术平台上发表:

如罗安平发表于2013年第2期《世界民族》的《复兴之路:美国<国家地理>中印第安的传统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398期,观点摘引750字。

又如2013年5月22日,《文艺报》全文刊登了子课题负责人姑丽娜尔?吾甫力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民族志”书写方式讲述“国家故事”——王蒙长篇小说<这边风景>读后》。姑丽娜尔认为,《这边风景》是以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与国家为中心,构造了一个蕴含着象征意义的小说结构,揭示了我们面临的严肃而重要的社会问题。

现对几篇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简介如下:

《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

结合学术与现实的历史背景, 阐释了该项目的价值和意义, 提出:(1) 应立足于人类学的整体文学观, 通过文学、 民族学与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整合, 既把中国多民族文学与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视为统一整体,也把当下的各族文学多样性与长时段的多源与多元历史并置考察;(2) 要同步关注书面的文学写作与口头的民间传统, 也就是尽可能地把中国多民族文学纳入与之相关和匹配的“多元一体”格局内去研究;(3) 在此基础上,从“共同发展” 的角度对中国多民族文学展开更加深入的研讨。

《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文化夹居者”的自我探寻》:

以姚新勇的新著《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与共同精神家园建设》为例,分析了批评者自身的身份选择。其中结合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第三条道路”,亦即“汉”与“非汉”之间的“文化夹居者”问题。论文的观点是:对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大国而言,族群之间及其多元的文坛内部,需要的是相互宽容;而宽容的前提是尊重和了解。进一步说,尊重的对象包括自我也包括他人;了解则意味着做到公正客观的知己知彼。

《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一门现代学科的中国选择》:

分析了现代中国人类学领域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如“华夏边缘论”和“汉夷三圈说”,阐述了有关多民族国家人类学的社会背景和学理创建问题,目的在于阐明多民族国家如何获得人类学的分析和解释;与此同时,人类学又如何可望经由多民族国家得以延伸与拓展。论文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人类学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要通过普遍的法则解释人类的多民族性,另一则是经由多民族性完善对普遍人性的理解。

《英国不是“不列颠”——兼论多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比较研究》:

从汉语世界的“英国”名称出发,围绕“大不列颠”的认同演变,讨论了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身份问题,以为“中华民族”的跨族群认同提供可资参照的案例和国际语境,并从现实和学理上使相关的研讨有所提升。

《表述中国:帝国和民国的历史叙事》:

讨论了中国历史的叙事演变,集中阐述近代“西学东渐”后“民族-国家”模式对表述中国的影响和局限。论文以西南表述的古今演变为例,提出需要关注年代更为久远的“帝国-王朝”叙事类型,并与“民族-国家”模式进行对照和比较。《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历程》则从“文学问题”和“人类学问题”等层面展开,强调了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及人类学与文学的互动,并由此论述了该学科在当代中国的大致发展历程。

《多民族文学的高校教育》:

从四川大学国家精品课程“比较文学” 和公选课程“文化人类学” 的实践案例入手, 考察分析了国家综合性重点大学在文学教育课程中积极展现多民族文化共存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四、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一)《工作简报》报送情况

项目开展至今,课题组人员成立《工作简报》编辑小组,专门负责课题工作进展、学术交流、成果整理收集等工作。目前编辑完成《课题简报》共计5期,均按相关规定按时报送四川大学社科处、四川省社科联及全国社科规划办等主管机构。

二)其他宣传方式

1. 自2013年起,在《广西百色学院学报》开设“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专栏,已刊发相关文章十余篇。

2.《文艺报》2013年6月3日整版刊发了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姑丽娜尔教授的专文《以“民族志”书写方式讲述“国家故事”》。

3.在四川大学国家985创新平台“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基地主办的《文化遗产研究》2012年总第2期上开辟“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专栏,组织发表相关论文4篇。

4. 2013年4月,策划出版了《中文文化与文论》(辑刊)之“中国多民族研究专号”,集中推出了近20篇高水准的研究论文。

5. 2012年以来,课题组与《成都日报》合作,分别刊发了课题成员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和文化领域的相关研究和成果,其中包括采访收悉专家徐新建教授的《国家地理与》(2012年2月18日)、采访子课题负责人阿库乌雾(罗庆春)的《用母语跟世界对话》(2012年4月15日)和采访课题成员罗安平副教授的《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2013年7月15日)。

6.与(北京)民族出版社合作,组织出版文学人类学博士文丛“多民族文学研究系列”,2013年已出版课题成员王菊副教授的《比较文学视野下的彝族文学研究》。还有其他三部将陆续推出。

课题组采用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进行项目进展及成果宣传推介,均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果。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

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文化夹居者”的自我探寻﹡

徐新建

论文

《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200

 

2

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一门现代学科的中国选择﹡

徐新建

论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800

 

3

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

徐新建

论文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3年02期

18600

 

4

多民族文学研究的历史意义﹡

徐新建

论文

《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6100

 

5

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历程﹡

徐新建

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12期

11000

 

6

民族文化与现代旅游﹡

徐新建

论文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年理论版)》2012年06期

6900

 

7

“多元一体”还是“华夏中心”---关于中国高校推进多民族文学教学的思考﹡

曹顺庆;罗安平

论文

《贵州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7700

 

8

《格萨尔》在甘青特有民族中的流传形式及区域特征﹡

钟进文

论文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02期

16700

 

9

文化传承与传承文化﹡

彭兆荣

论文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02期

9300

 

10

点铁成金与众不同——维吾尔族作家亚森江·斯迪克及其《诸王传》简评﹡

姑丽娜尔·吾甫力

论文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02期

6400

 

11

族群单位与文学建构——“美国文学”的“族群化”趋势及特点﹡

梁昭

论文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3年02期

11300

 

12

多民族文学的高校教育——以四川大学团队教学为个案的实证考察﹡

徐新建梁昭

论文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3年02期

16200

 

13

历史使命与文化尊严——中国当代多民族母语文学发展论﹡

罗庆春

论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

8200

 

14

复兴之路:美国《国家地理》中印第安的传统与现代﹡

罗安平

论文

《世界民族》

2013年第2期

13000

 

15

多元声音 共创未来---中国多民族文学的跨学科对话﹡

乐黛云;张炯;罗安平;徐新建

论文

《百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22500

 

16

中国多民族文学教学现状考察——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个案﹡

付海鸿

论文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02期

8200

 

17

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融合与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跃红教授访谈﹡

付海鸿

论文

《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8300

 

18

苗族芦笙的族群叙事与身体表述——以南猛鼓藏节考察为例﹡

张颖

论文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3年05期

10000

 

19

文化即表述

徐新建

论文

《社会科学家》 2013年02期

1300

 

20

承前启后 创建未来——第九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的总结

徐新建

论文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年理论版)》 2013年01期

7500

 

21

“不同而和”与共同发展

徐新建

论文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3年02期

3500

 

22

英国不是“不列颠”——兼论多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比较研究

徐新建

论文

《世界民族》2012年01期

10000

 

23

民间仪式与作家书写的双重并轨——从“普洱誓盟”看现代中国的“民族表述”

徐新建

论文

《民族文学研究》

2012年04期

11600

 

24

“表述”问题:文学人类学的理论核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徐新建教授访谈

徐新建;唐启翠

访谈

《社会科学家》

2012年02期

9800

 

25

表述中国:帝国和民国的历史叙事

徐新建

论文

《社会科学家》

2012年02期

6400

 

26

美国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和文学

Evelyn Hu-DeHart;徐新建

论文

《贵州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8500

 

27

警醒、感恩和展望——写在中国文学人类学获国家立项之际

徐新建

论文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500

 

28

以史为鉴 温故知新——简评《中国民族政策简史》

徐新建

论文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01期

3900

 

29

回归多元重写历史(代序)——“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开题报告会感言

曹顺庆

论文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3年02期

1700

 

30

他国化与中国文论研究

曹顺庆

论文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01期

12800

 

31

藏族《格萨尔》在土族和裕固族中的流传与变迁

钟进文

论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03期

5300

 

32

“写出民族骨子里的性格”

——土族当代作家访谈

杨春;钟进文;阿荣等

访谈

《文艺报》

2013年7月5日

3200

 

33

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现状与发展论析

钟进文

论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200

 

34

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互为表现———评裕固族作家玛尔简的诗文

钟进文

论文

《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03期

5200

 

35

“人文”、“生态”、“生生”的跨文化阐释

彭兆荣

论文

《社会科学家》

2013年02期

8400

 

36

艺术抑或吉则,这是一个问题——以青海热贡唐卡为例

彭兆荣

论文

《西北民族研究》 2013年02期

8400

 

37

“文化表述”的四个反思面向

彭兆荣

论文

《社会科学家》

2013年02期

2000

 

38

文化传播:从草原文化到华夏文明

叶舒宪

论文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01期

13100

 

39

《亚鲁王·砍马经》与马祭仪式的比较神话学研究

叶舒宪

论文

《民族艺术》

2013年02期

11600

 

40

文化文本的N级编码论——从“大传统”到“小传统”的整体解读方略

叶舒宪

论文

《百色学院学报》

2013年01期

11800

 

41

写文化与表述权

叶舒宪

论文

《社会科学家》

2013年02期

1700

 

42

人类学时代的文明反思:再谈当代思想史的人类学转向

叶舒宪

论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1期

8000

 

43

神话学:从文字文本到文化文本的跨越

叶舒宪

论文

《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5900

 

44

《凉山彝族民间叙事中稻作文化的文学人类学解析》

罗庆春

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1年第6期

5600

 

45

《雄鹰与太阳的歌者——吉狄马加诗歌的精神世界》

罗庆春

论文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八辑(新诗卷

7800

 

46

以“民族志”书写方式讲述“国家故事”——王蒙长篇小说《这边风景》读后

姑丽娜尔·吾甫力

论文

《文艺报》

2013年5月22日

10000

 

47

维吾尔族诗人纳瓦依思想及创作中的苏非神秘主义

姑丽娜尔·吾甫力

论文

《民族文学研究》

2011年06期

10000

 

 

 

48

维吾尔达斯坦的叙事学研究

姑丽娜尔·吾甫力

论文

《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03期

6000

2012年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9

另一种声音——藏诗汉译的翻译原则与伦理

卓玛

论文

《青海日报》

2012年7月20日

2300

 

50

茶马互市经济视域下的湟源新学诗

卓玛

论文

《青海社会科学》

2012年03期

6300

 

51

中国多民族文学的跨界研究

梁昭

论文

《百色学院学报》

2012年04期

15800

 

52

理解遭遇:现实生存语境中的“巫唱”:彝族诗人罗庆春新作品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王菊

论文

《中华文化论坛》

2012年05期

6600

 

53

同中存异与异中求同:中西传媒对“多民族国家”的表述比较

罗安平

论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02期

5600

 

54

反思“拯救民族志”:以《国家地理》中约瑟夫?洛克的中国报道为例

罗安平

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12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398期

观点摘引750字

55

中国朝鲜族与苏联朝鲜人文学发展的历时性比较研究

李光一

论文

《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01期

9900

 

56

《青史演义·回批》中尹湛纳希对儒学的蒙古化阐释

胡格吉乐图

论文

《民族文学研究》 2012年02期

7600

 

57

论民族文学的跨语际写作

马卫华

论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01期

9700

 

58

民族诗学新论

马卫华

论文

《学术论坛》

2012年03期

6300

 

59

中国智慧作为他者:弗朗索瓦·于连的迂回策略

杨柳

论文

《中国比较文学》

2013年01期

12800

 

60

评墨磊宁的《立国之道:现代中国的民族识别》

安琪

论文

《民族研究》

2012年03期

4600

 

61

人类学“人观”命题的追索与反思

王立杰

论文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04期

6500

 

62

人类学转向与文学人类学——第十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文学人类学专场会议综述

杨骊

综述

《百色学院学报》

2012年01期

6100

 

63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少数民族形象表述

王璐

论文

《民族文学研究》

2012年04期

13000

 

64

文化转向与认同表达——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史诗性探讨

王璐

论文

《中华文化论坛》

2012年04期

8200

 

65

文学、历史与人类学的跨界表述——潘英海教授访谈录

罗安平;付海鸿

访谈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01期

6300

 

66

文学、民族与教育——梁庭望教授访谈录

梁庭望;付海鸿

访谈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3年02期

15000

 

67

在文学与人类学之间——简论《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

付海鸿

论文

《世界民族》

2012年02期

7000

 

68

多族群·多学科·多文本——“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讨会综述

付海鸿

综述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年理论版)》

2012年05期

7400

 

69

谁是沈从文的理想读者?——以湘西作品的接受为例

龙仙艳

论文

《民族文学研究》

2012年01期

8200

 

70

苗族古歌搜集整理与研究三十年述论

龙仙艳

论文

《三峡论坛》2012年03期

6100

 

71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知识生产

刘壮

论文

《民族艺术》

2012年01期

8400

 

72

“文艺的”与“学术的”——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话语范式转换新论

刘波

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07期

9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