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因明学者张忠义

李福亮2014年02月26日10:42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硬汉

一切都静下来了。不再有交头接耳,嘁嘁喳喳,会下动作。他发言了。他声音小,调低,很短,几句就完了。但你得听,伸着耳朵听。因为有用,重要。

他讲的是科研课题申报。清晰,清楚,恳切,还有一点儿幽默。

他说:“希望大家——特别是年轻教师大胆申报,虽然有了耕耘不一定就有收获,但没有耕耘却肯定没有收获。老话怎么说了?‘庄稼不收年年种’么!”

同事们很怀念那时的光景。那时张忠义是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的副院长,主管科研。如今,只能偶尔看见他在校园斑驳的树荫下,坐着轮椅,在一两个学生的扶推下眯眼,微笑,颌首……

十年来,高血压、糖尿病、脑梗、肺栓塞……轮番或联合向还不到50岁的张忠义发起进攻,也的确不止一次把他撂倒在讲台上;但这个倔强的赫哲族汉子硬是不服输,一次又一次从病床上睁眼,爬起,开始工作,因为他有未竟的事业——因明研究!

绝学

据说,真正懂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全世界不会超过20人。那么,来自古印度佛教文化的因明学在中国呢?会有几人深知堂奥?然而在这抢救“绝学”的有数专家中,就有张忠义的身影。他是燕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主任。20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创建了因明文献中心、世界逻辑史研究中心,筹办了梵文培训班,协办了因明后备人才培训班,组织了因明学术会议,创办了《因明》不定期刊……

张忠义独自撰写、主编或参编著作18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他又承担了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的子项目“百年中国汉传因明研究”。

笔记

这是张忠义努力记下的“笔记”。

这显然是他思索的结晶。

透过这奇异的“天书”,我们可以想见这位赫哲族学者的顽强与坚忍。可谁又认得它呢?梵文?藏文?……都不是,就是汉文。这对我们身体健康的人是一种考验、一种鞭策。如果努力的话,还是可以看出个一二三四来。但有一个人可以把它翻译给我们,那就是张忠义的发妻张亮。她是张忠义身体的拐杖与精神的二传手。别人不认得的字她认得,别人听不清的话她明白。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本笔记——字迹清楚,条理分明。那是张亮记的,张忠义“说”的。通过这两类笔记,张亮把张忠义的思索传播开来,落实下去。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项目的首席专家刘培育说,在燕大召开子课题开题会议时,坐在轮椅上的张忠义还要事无巨细地关心,对会议安排与议题提出意见,并做了很好的书面发言。

思索

张忠义的思索是24小时全覆盖。

学生说,张老师有个习惯,衣袋里常掏出一些带字的小纸条。原来那是随时想到随时记下的“成果”。有时,这纸就是顺手拈来的半页笔记纸或报纸的边边角角。

张亮说,跟他睡不了个囫囵觉!半夜三更——常常是凌晨两三点钟,他忽然把我推醒:“快快,起来,记下!”记下了,念给他听,遇到没记准的地方他还要发脾气:“不要你这个秘书了!”可他的记性还真是好,让我写的一些引文出处,稍有不慎,他便打住:“不对,肯定不对——年代,日期,查!”我一查,果然他说得对!

就是这种“全覆盖”式的思索,竟令死神对张忠义望而却步,令病魔对他一筹莫展。在病重的近3年,他还接连完成了3个课题——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传因明史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佛教逻辑研究”的子课题“因明与墨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因明三支、明辩三物与证成”。

队伍

关键时,张忠义竟能拋开他的笔记和二传手,直接发号施令。

开题会前一个月,他就亲自挨个打电话给承担课题的4个学生——在外地工作的、读博的,用他那独特的“语言”督查准备情况,如期完成的,大受褒奖;尚未动手的,狗血喷头。奇怪的是,学生们竟都能心领神会,毕恭毕敬,诚惶诚恐。开题那天,他主持了一下午会议,提出了七点意见,落实了团队每个成员的任务。开题会后,他又隔三差五地电话催逼,闹得他们现在就已经全部交上了初稿……

这些都是张忠义的“亲兵”。十几年来,他耳提面命、煞费苦心地拉起了一支队伍。每一堂专业课,他都讲得实实在在;每一篇硕士论文,都经过他逐句推敲;每一次学术活动,他都排除万难,尽可能多地带弟子们去参加……2006年,中国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上,有他指导带领的27名师生的论文发表;2007年,首次在中国清华大学召开的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有他的6名学生参加——他放弃了会议安排的宾馆,自掏腰包带领学生住进了地下室……

如果说,前些年他在燕山大学插下的是一茬茬希望的幼苗,那么今天,在他因明研究的春天里,已然可以看到绿荫丛丛,山花点点!

(作者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