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钱毅:填补汉语历史方言研究空白之作

—— 读《宋代四川语音研究》

钱毅2014年02月26日10:3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江浙吴音研究”负责人、湖南邵阳学院教授

清代以来,汉语语音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主要表现有二:一是由通史向断代史发展;二是由通语向历史方言拓展。目前,汉语方音史的研究是汉语历史方言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就宋代而言,学术界已对大北京地区、山东、河南、江浙、闽、赣、湘等七大地区的方音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地处西南的四川语音尚未见全面系统的研究。复旦大学刘晓南教授完成的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著作《宋代四川语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宋代四川》),则恰好填补了这项空白。该著作凭借扎实的语言材料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表达出独到的学术观点并显现出求实的学术风格。

扎实的语言材料。历史文献和现代方言共同构成了《宋代四川》扎实的语言材料。该书选取宋代巴蜀文献或与巴蜀相关的文献数百种,这些历史文献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四川文士的诗、词、文用韵材料,这是研究宋代四川语音的主体材料。其中词韵部分采用上世纪80年代著名音韵学家鲁国尧先生《宋代苏轼等四川词人用韵研究》的成果,因为此成果完全可代表宋代词韵的概貌;刘晓南教授则穷尽考察了四川诗、文用韵,他从《全宋诗》、《全宋文》这两部收集宋代诗、文作品最全面的总集中穷尽搜集出宋代四川文士465家、诗作22249首、有韵之文1997篇,共计32437个韵段。第二类是宋代及先宋文士笔记小说、诗话词话、经传注疏、史传谱志等材料,这是研究宋代四川语音的重要旁证材料。这两种材料构成了考明宋代四川方音的历史语言材料。除此之外,语言材料还包括现代方言尤其是四川方言的研究成果,它们是研究宋代四川方音的现代语言材料,这是运用历史比较法考证古代语音的基础材料。

科学的研究方法。该书充分地发掘、占有文献,进而穷尽文献语料,同时根据语言学与方言学的知识来判断文献中的古代方言信息。该书始终贯穿“新二重证据法”,在具体研究中还运用了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操作原则,如诗、词、文用韵往往涉及3个以上韵部的通押,这一类押韵组合的处理较为棘手,将其视为其中任何2个韵部的通押都不合适,为此,该书特设“复杂的跨部通押”这一押韵条目,专门讨论此类通押,并且其将大致分为“显性复杂通押”和“隐性复杂通押”两种情况。

独到的学术观点。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宋代四川》全书洋溢着创新的氛围,诚如鲁国尧先生所言:“这是一本原始创新的书。”该书首次全面地描写了宋代四川地区语音概貌,并进行了与当时其他地区方音的横向比较与先宋以及现代四川语音的纵向发展的探讨。更重要的是,该书揭示并论证了“闽蜀相近”和“四川方言的历史断层现象”两个西部方言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这成为了该书最大的创新点和最出彩之笔。“闽蜀相近”即宋代四川、福建二地的方音相近,这一观点是通过与已有宋代大北京地区、山东、河南等七大地区的方音研究成果作“存否”、“同异”的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同时,将宋代四川方音与现代四川方音作比较,却有惊人发现:两者相似度非常低,究其原因,应该是宋末的战乱使原来的四川方言逐渐消失,因此,四川方言在这一阶段出现历史断层。这些发现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求实的学术风格。《宋代四川》秉承清代朴学的优良作风,注重语言材料的穷尽搜集和整理,坚持“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例不十,法不立”等重要学术原则。如潼川府释亮诗作阳声韵“关”押入阴声韵“沙花遮”,这与现代四川方音前鼻尾弱化的方言特征相对应,但是由于此例为僧诗,僧诗用韵不太严谨,再加上此为孤例,因此,该书认为“据此一例就确定此种用韵为现代四川方言前鼻尾弱化的源头为时尚早”。

(责编:赵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