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课题组展开科研工作以来,在全体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与湖南省社科规划办及湖南大学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的各项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各子课题的研究计划得到优化和改进,例会安排得到落实,平台构建达成了共识。各子课题的科研工作总体上进展良好,在科研创新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已取得显著效果。
先后到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和课题组工作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国外著名学者有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Chris Sinha教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Yan Huang教授,美国莱斯大学的Micheal Barlow教授和Suzanne Kemmer教授,荷兰莱顿大学的Ken Turner教授,法国里尔大学的Maarten Lemmens教授,瑞典隆德大学教授Chris Sinha等,他们对长江流域宗教文化课题组所收藏的丰富藏品大为震惊,并期待进一步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课题组进行过学术交流的国内大学及科研机构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二十多所单位。这种良性的互动,对于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的展开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课题组内部的科研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2012年春节期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专家赶赴湘西及黔东南地区的7个县33个村镇,做了22天的田野调查。考察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宗教对本土的影响和渗透。
学术创新成果:课题组强调“新材料、新发现、新理念、新领域、新学术”的全面创新体系构建。课题组依托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所收集到的2万多件新见的与宗教文化相关的实物、文献、图像与新见史料;以田野调查为切入点,展开多视角的审视,摒弃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研究方式;将视角伸入过去的研究所未曾到达的领域,填补空白;充分发挥“协同”与“创新”功能,光大王国维所提倡的“新发现促成新学术”的研究方法。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将长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置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同时,立足于实物资料,在此基础上展开实物与文物的双重印证的研究,通过对佛道造像与造像记、水陆画、宗教器物和写经宝卷的研究,把学术研究引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的《长江流域与敦煌佛教造像愿文比较初识》以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与敦煌造像愿文进行比较,填补了长江流域造像愿文研究的一项空白,同时也延续并扩展了敦煌学的研究。《小村落 大文化》的讲座,则将长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置于长江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广阔视野中,以村落所发现相关实物例证入手,深入浅出,言之有据,极大地提高了本课题的影响力,对学界的其他研究也将带来方法论意义上的促进。
社会评价:目前,课题组的专家学者已经将前期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在《民族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世界宗教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株洲工业大学学报》《民族艺术》《佛学研究》《人民论坛》《贵州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所发表的《长江流域与敦煌佛教造像愿文比较初识》提出“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抛弃了繁缛的修辞,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了造像者的造像愿望,折射出了宋元明清以来佛教在中国南方发展的复杂情况”,得到了敦煌研究院的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另外,胡彬彬的几篇重要文章如《靖州“群村永赖”碑考》等已经翻译成英文,将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向全世界学术界展示长江流域宗教文化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阶段性成果
|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出版社名称及刊发、出版时间 | 字数 | 领导批示、政府采纳、获奖、转载引用等情况 | 
| 1 |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维稳”工作——一份来自中国村落文化研究的田野考察报告 | 胡彬彬 | 考察报告 | 2012年8月24日 
 | 7800 | 湖南省副省长李友志作重要批示 | 
| 2 | 小村落 大文化 | 胡彬彬 | 光明讲坛演讲稿 | 《光明日报》2013年5月6日 | 10000 | 《新华文摘》2013年第14期全文转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19日头版综述报道 | 
| 3 | 立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迫在眉睫 | 胡彬彬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10日 | 3000 | 
 | 
| 4 | 长江流域与敦煌佛教造像愿文比较初识 | 胡彬彬 吴灿 | 论文 | 《光明日报·理论版》 2012年10月19日 | 3000 | 
 | 
| 5 | 从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看民众信仰 | 胡彬彬 李方 | 论文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年(待发) | 10000 | 
 | 
| 6 | 湖南佛教造像记十例 | 胡彬彬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一期 | 6000 | 
 | 
| 7 | 造像记:造像背后的历史 | 胡彬彬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8日 | 3000 | 
 | 
| 8 | 砚出佛门多禅意 | 胡彬彬 | 论文 | 《中国美术研究·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专题》,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 6000 | 
 | 
| 9 | 创建“文化维稳”机制,抵制外来宗教文化强势渗透 ——关于长江流域外来宗教文化的渗透现状与思考 | 胡彬彬 | 成果要报 | 2013年1月 | 4000 | 
 | 
| 10 | 明清时期湖南佛教造像的程式仪轨解析 | 
 李方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 7000 | 
 | 
| 11 | 湘西南道教造像记中所见祖先崇拜 | 
 吴灿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 8000 | 
 | 
| 12 | 论武昌莲溪寺东吴永安五年佛像的莲花座渊源 | 张同标 | 论文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 9000 |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宗教 | 
| 13 | 西印度所见舍卫城大神变佛教造像十例(上) | 张同标 | 论文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 11000 |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 | 
| 14 | 阿弥陀佛三尊五十菩萨像源流考 | 张同标 | 论文 | 《民族艺术》2012年第3期 | 12000 | 
 | 
| 15 | 论延光四年佛像的史学意义 | 张同标 | 论文 | 《淮阴工业学样学报》2012年第2期 | 6000 | 
 | 
| 16 | 中国早期佛典的莲花意象 | 张同标 | 论文 | 《中国美术研究》2012年3月 | 7000 | 
 | 
| 17 | 长江流域早期楼阁式佛塔形制特征 | 张同标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5期 | 7000 | 
 | 
| 18 | 中国早期净土变相的型制与渊源 | 张同标 | 论文 | 《武陵学刊》2011年第5期 | 5000 | 
 | 
| 19 | 古印度佛像影响中国的三次高峰 | 张同标 | 论文 | 《艺苑》2011年第5期 | 6000 | 
 | 
| 20 | 天譬喻经舍卫城大神变及其造像释读 | 张同标 | 论文 | 《中国美术研究》2011年3月 | 5000 | 
 | 
| 21 | 从克孜尔木佛谈西域早期佛像的域外渊源 | 张同标 | 论文 | 《湖南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3期 | 5400 | 
 | 
| 22 | 西印度考察所见舍卫城大神变造像十例(下) | 张同标 | 论文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 10000 | 
 | 
| 23 | 浅论湖北黄梅佛教文化之旅 | 唐忠毛 | 论文 | 《人民论坛》2012年10月特刊书 | 7000 | 
 | 
| 24 | 中国佛教的衰弱及其原因考 | 唐忠毛 | 论文 | 《佛学研究》2011年总第39期 | 7800 | 
 | 
| 25 | 近代佛教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 唐忠毛 | 论文 | 《中国佛教的现代性与现代诠释》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 6000 | 
 | 
| 26 | 居士佛教的近代转型及其社会学意义:以长三角为中心 | 唐忠毛 | 论文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 10000 | 
 | 
| 27 | 长江中游宗教文化系列书评 | 吴灿 | 论文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年(待发) | 10000 | 
 | 
| 28 | 试论藏族五佛冠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 | 朱和平 宁婉 | 论文 | 待发 | 6000 | 
 | 
| 29 | 藏传佛教法器设计艺术特征探析 | 朱和平 韩振中 | 论文 | 待发 | 5000 | 
 | 
| 30 | 论藏传佛教狰厉图纹在器物中的运用及其象征 | 朱和平 杨斌 | 论文 | 待发 | 7000 | 
 | 
| 31 | 长江流域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器以载道 | 朱和平 晃蓉 | 著作 |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 100000 | 
 | 
| 32 | 长江流域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佛光迴影 | 胡彬彬 李方 | 著作 |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 70000 | 
 | 
| 33 | 长江流域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经卷遗存 | 唐忠毛 | 著作 |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 60000 | 
 | 
| 34 | 长江流域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丹青教化 | 胡彬彬 吴灿 蒋新杰 | 著作 |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 60000 | 
 | 
| 35 | 长江流域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祈福禳灾 | 胡彬彬 吴灿 | 著作 |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 60000 | 
 | 
| 36 | 长江流域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道风遗韵 | 胡彬彬 吴灿 | 著作 |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 100000 | 
 | 
| 37 | 长江流域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祈愿延绵 | 胡彬彬 李方 | 著作 |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 60000 | 
 | 
| 38 | 长江流域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法门妙筑 | 龙敏 杨莉 崔进山 | 著作 |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 300000 | 
 | 
| 39 | 美术考古的叙事特征及其与宗教美术的学科关系 | 汪小洋 | 论文 | 《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 7000 | 
 | 
| 40 | 汉墓壁画升仙图的仪式解读 | 汪小洋 | 论文 | 《民族艺术》2012年第4期 | 12000 | 
 | 
| 41 | 中国本土宗教美术的整体思考与期待——汪小洋教授访谈录 | 汪小洋 | 论文 | 《民族艺术》2011年第2期 | 10000 | 
 | 
| 42 | 汉代墓葬文字对另一个世界的描述 | 汪小洋 | 论文 | 《艺苑》2012年2期 | 8600 | 
 | 
| 43 |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坚持民族特色的思考 
 | 汪小洋 | 论文 | 《新起点上的艺术学理论》(论文集,李荣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 8000 | 
 | 
| 44 | “论书启”时间考证 | 姚义斌 | 论文 | 《书法》2011年第2期 | 6000 | 
 | 
| 45 | 《诗经》中的山和早期生命认知 
 | 姚义斌 | 论文 |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期 | 6000 | 
 | 
| 46 | 《唐代扬州铜镜铸造工艺的几个问题》 | 姚义斌 | 论文 | 《2011全国高校第五届美术史学年会论文集》 | 8700 | 
 | 
| 47 | 从诗经看早期先民的山地农业开发 | 姚义斌 徐华瑞 | 论文 | 《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 第5期 | 9000 | 
 | 
| 48 | 论原始道教形成的两大源流 | 胡克森 | 论文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 13000 | 
 | 
| 49 | 论开放的王权更迭观念及其与“五德终始说”之关系 | 胡克森 |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 10000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