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2月20日09:49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本课题在首席专家的统筹下,各方面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所做的主要工作有:

第一,课题严格按照初期的设计计划进行。课题吸取了课题答辩会和开题报告会上专家学者所提出的建议,对课题结构作了微小调整,但总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从而保证课题能够较连贯地执行下去。

第二,课题已经初步完成了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后期将更多地围绕子课题撰写和协调开展研究工作。

第三,课题初步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和咨询报告,目前的不足是发表研究成果未成系统性,中后期工作将更多地围绕各个子课题,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

第四,课题总体执行较顺利,按照目前的进度,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课题。

2、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分为六个子课题,即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思想来源,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价值体系,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概念范畴,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制度结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实践形态,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世界意义。

子课题一“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思想来源”:目前初步完成了建国以来经典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研究工作集中在疏离中国特色外交思想内涵和发展主线,阶段性成果将在课题中后期发表。本子课题进展较慢。

子课题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价值体系”:重点研究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中国外交价值体系上的连贯性和变化性,针对当前中国外交舆论中涉及外交价值议题的讨论,发表了一些成果。本子课题进展顺利。

子课题三“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概念范畴”:重点从中国特色外交历史和实践中抽象出一些核心概念,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本子课题进展顺利,

子课题四“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制度结构”:重点研究中国特色外交制度体系,已有若干成果发表,同时开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课程。本子课题进展顺利。

子课题五“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实践形态”:重点探讨中国特色多边外交、大国外交、援助外交、公共外交等外交形态,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本子课题进展较快。

子课题六“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世界意义”:重点从国际层面探讨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对国际关系转型的启示意义,与子课题一一样,本部分的阶段性成果将在课题中后期推出。本子课题进展顺利。

3、课题的教学转化工作

自课题立项以后,本课题与学院陈玉刚教授教育部2011年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际体系的变革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合作,为研究生开设“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课程,目前已开设两次计90个课时,选修人次计25人;

自课题立项以后,本院外交学系已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列为本科生课程,弥补了目前国内高校缺少“当代中国外交制度”一课的不足。

② 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以及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课题组初步建立了能够服务于课题研究需要的“建国以来中国外交资料库”,包括:(1)集中收集党史国史有关外交的重要资料,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党的文献、领导人文选、外交一线工作人员的回忆录、外交档案等;(2)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论著;(3)国外学者关于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论著。资料库目前的建设进度较顺利。

2、学术会议和讲座

(1)课题组主办的学术会议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研究”重大课题开题报告会,2012年1月7日,上海。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外交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内部会议,2012年2月14日,上海。

“当前国际体系的变革特征及其对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创新要求”,2012年8月25日,苏州。

“变动中的国际秩序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3年9月26-27日在复旦大学举行。

(2)课题组主办的学术讲座

课题组邀请了多名学者和官员,围绕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实践这一主题作学术报告,其中: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曙光教授主讲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主讲党的十八以来新领导集体的外交,课题成员张骥博士主讲中国外交的决策体制,外交部李碧建参赞主讲中国外交的特色和风格,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杨洁勉院长主讲国际问题的实践自觉和理论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景治主讲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副代表徐步主讲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几点思考,外交部政策司副司长杨义瑞主讲我国外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刘江永主讲管子的王道思想与中国外交。以上讲座是本课题访谈研究的组成部分,专家和官员的报告对深化课题研究以及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首席专家和子课题题负责人近两年来参加了多场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其中首席专家参加的国内外会议主要有:

外交部政策司与武汉大学,“中国外部战略环境新变化与应对思路”研讨会, 2011年11月9日,主题发言。

暨南大学“和谐与共赢:国家软实力及华侨华人作用”国际研讨会,2012年3月11日,了解中国特色的侨务理论和实践。

上海市委宣传部“十八大精神“专家座谈会, 2012年12月11日,主题发言“中国外交的价值关怀与外交自信”。

国新办与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论坛”,2013年3月25日,主题发言“中国的包容式改进与国际体系变革”。

复旦大学“上海论坛”,2013年5月27日,主题发言“中国的包容式改进智慧对亚洲处理争端的启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未来五年中国外交”,2013年5月24日,主题发言“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中国外交”。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国际问题高端论坛2013”,2013年7月6日,主题发言“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与条件”。

埃塞俄比亚“第二届中非智库论坛”,2012年10月13日,主题发言“”中非构建新型双边关系的展望。

③ 代表性成果简介

1、《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苏长和,《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8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到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对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意义变得更为重要。当今世界发生了一些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世界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口。新型全球化模式的探索、国际体系转型的方向和方式、国际政治权力的位移和下沉、信息和交通技术变革带来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与新历史观塑造有关的国际关系教育等问题,都是当代世界面临的迫切问题。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新机遇,确立中国与世界互进的共同价值体系,完善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经济和社会基础,提高在国际体系中的协调和协同能力,加强中国的全球行政能力建设,探索多极化的新管理模式,增进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互识等,都将是未来中国内政外交进步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向来重视国际关系道德教育,以怀仁重义著称于世。中国会作为一个强大而又使人可亲的国家,推动世界向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2、权力的资源和运用:兼论中国外交的权力战略(陈志敏、常璐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7期):学界对权力是资源还是资源运用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这也是权力概念的模糊性所在。对权力的重新分类可以依据"资源"与"运用"的双重角度进行,权力可分为软性软权力、硬性软权力、软性硬权力和硬性硬权力四大类。以此为框架,作者分析了中国的权力资源、权力运用方式以及权力运用目的。通过与美国和欧盟的比较分析,作者认为,美国的权力战略是"全能-美国至上"型,欧盟的权力战略是"全能-后主权"型,中国的权力战略则为"吸引-防御"型。在权力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的权力战略重视吸引而少强制,重视防御而少塑造。中国的权力战略的继续改进表现在五个方面:优先发挥软性经济硬权力、重点提升软性软权力、逐步拓展软性军事硬权力、适度发展硬性硬权力和硬性软权力、继续秉持权力的对外防御功能并逐步扩大权力的对外塑造功能。

3、建设性领导与中国外交转型(赵可金,《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5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先后经历了两次外交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其核心是从屈辱外交向革命外交转型,目的是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国家主权独立和尊严。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启动了中国外交的第二次转型,中国外交从革命外交向发展外交转型,目的是为中国现代化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随着中国日益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作者认为,中国外交需启动第三次转型,其核心是从发展外交向领导外交转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成为扮演建设性领导者角色,但中国不会挑战或者取代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角色,而是从中国国情和能力出发,在全球经济和社会问题上努力做一个建设性领导者。

4、论国际关系教育(苏长和,《外交评论》2013年第1期):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之间的相敬相亲是国际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文章提出全球化时代各国国民的国际关系教育问题,认为国际关系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各国人民正确地对待外部国家及其人民,在差异中形成人文相亲的交流格局,帮助各国人民在国际交往的基本问题上形成比较接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文章探讨了影视新闻、学术研究、人文社科教材、日常交往等在各国国民国际关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梳理和评论了四种国际关系教育模式,即相互妖魔化的国际关系教育、"普世价值"国际关系教育、新殖民主义国际关系教育和人文相亲的国际关系教育。文章对中国国际关系教育的思想和文化资源做了扼要的阐述和概括,指出了国际关系教育对于深化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学术议程的意义。

5、中国道路视野下的国际体系建设(苏长和,《当代世界》2012年第12期):本文扼要概括了中国对国际体系变革和国际秩序走向的几点积极作用。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在“国际”知识界更多是作为一个负面或者至少不正面的角色来刻画的。在价值层面上,一些国家利用国际上各类评价机器,试图以“规训”的方式将中国纳入其价值体系,这种以“一”改造“多”的逻辑违背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的规律。在多样文明世界中,在一个由于识字率提高带来各国文化日益自觉的世界中,包容互鉴,尊重不同发展道路和价值,是形成互知互识的人文秩序以及巩固国际关系的社会基础的唯一有效方式。国际体系变革需要遵循基本的国际关系道德,过去的全球化模式之所以遭遇重挫,是与全球化的主导者重视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忽视道德约束有很大关系。全球化要走得更远,不在于其前进的速度,而在于其成果能否为更多国家及其人民所分享,这样的全球化才能在绝大多数人支持下走得更稳更远。在此方面,“包容性的中国式改进”如能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是有助于形成道德与利益、责任与义务更为平衡的全球化新模式的。国际体系变革需要尊重和听取来自中国的智慧与方案,中国学者也需要在学术上树立信心,讲好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新知。

④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课题组首席专家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调研内参》、上海市外宣办等撰写调研报告9份,其中多份研究报告获得采纳和表彰。

2、课题组重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实践的社会普及工作,在《解放日报》、《人民论坛》、《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等发表有关中国外交评论多篇,多篇评论被求是理论网、《红旗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3、课题组暂没有完成《成果要报》投稿,拟2013年完成一篇《成果要报》,2014年完成三篇。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论国际关系教育

苏长和

论文

《外交评论》

2013年第1期

10000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6期论点摘要

2

中国道路视野下的国际体系建设

苏长和

论文

《当代世界》

2012年第12期

8000

《求是》2013年第2期论点摘要;《红旗文摘》2013年第2期转载;

3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中国与世界关系

苏长和

论文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8期

14000

 

4

为多极世界谋规则

苏长和

论文

《社会科学报》

2012年9月13日

4000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5

Soft Power

苏长和

论文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odern Diplom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8000

英文字

 

6

Time for a New Version of Globalization: A View From China

苏长和

观点

The G20(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主办)

1000

英文字

分发于2012年6月墨西哥20国集团首脑峰会新闻中心

7

用中国概念讲好中国故事

苏长和

评论

《人民论坛》

2012年9月

2000

求是理论网转载

8

国际评价体系须重构

苏长和

评论

《解放日报》

2011年9月19日

2000

求是理论网转载

9

让世界了解中国制度

苏长和

评论

《解放日报》

2011年11月30日

2000

求是理论网转载

10

我们该怎样看世界

苏长和

评论

《解放日报》

2012年4月9日

2000

求是理论网转载

11

中国“软”“硬”舆论反差解读

苏长和

评论

《人民论坛》

2012年10月

2000

求是理论网转载,《报刊文摘》转载

12

“保护的责任”不可滥用

苏长和

评论

《解放日报》

2012年2月8日

2000

求是理论网转载

13

全球化版本须升级

苏长和

评论

《解放日报》

2012年21日

2000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载

14

新兴经济体助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苏长和

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15日

3000

 

15

权力的资源和运用:兼论中国外交的权力战略

陈志敏

论文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7期

18000

 

16

新型大国关系的形态分析

陈志敏

论文

《国际观察》

2012年第4期

13000

 

17

建设性领导与中国外交转型

赵可金

论文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5期

14000

 

18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的理论和实践

韦宗友

论文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3年卷(即出)

15000

 

19

我国所处的国际安全与国际经济的二元结构及应对思路

苏长和

咨询报告

外交部年终国际形势会议,2012年11月10日

2500

 

20

中国周边外交的九个“怎么看”

苏长和

咨询报告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参阅资料》2011年12月第210、第211期

9000字

采纳和表彰

21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外交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苏长和

咨询报告

外交部委托,

2012年2月16日

11000

采纳和表彰

22

中国海外权益发展和维护的建议

苏长和

咨询报告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2012年4月22日(复旦大学),专题调研

3000

 

23

当前国际体系的变革特征及其对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创新要求

苏长和

咨询报告

外交部委托,2012年9月30日

30000

采纳和表彰,获得外交部年度重大外交政策优秀课题称号

24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中国外交

苏长和

咨询报告

提交给外交部政策司,2013年7月24日

2000

 

25

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解析与把握

苏长和

咨询报告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调研》内参,

2012年12月

3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