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当代中国国哲学史”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2月19日10:1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总体执行情况

1、本课题在2012年1月13日开题,参加人员有全体课题组成员以及校外杨国荣、吴晓明等5名评审专家、上海市教委以及当时责任管理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领导等。会后根据评审专家意见,对于原有的研究提纲作了进一步的修改。

2、明确了经费的分配。6个子课题,第6个子课题(口述史和资料选编)10万,其余5个子课题,每个8万,子课题经费由子课题负责人掌握;预留18万,由首席专家掌握。

3、2013年4月,课题组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

4、2013年1月下旬,由于首席专家由上海师范大学调至华东师范大学,因而在同年4月下旬,项目责任管理单位改为华东师范大学,有关报告经上海市社科规划办报送全国社科规划办。

二、子课题进展情况

1、各子课题在CSSCI刊物发表相关论文11篇,出版著作1部《守道1957——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实录与反思》(616千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2、第6课题组关于当代中国哲学口述史进展比较突出,在子课题负责人干春松的努力下,已经采访众多相关人员,并将分为扩大至港台地区,2013年在《学术月刊》已经刊登邢贲思、张世英两篇口述史。预计在今年年底将完成整理工作,总字数约在20万字。

3、第1子课题是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得到前辈陶德麟老师的关心,已经写出部分章节,《武汉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已经发表该课题负责人何萍以及其他两位成员的3篇论文。预计在今年今年底可以完成初稿。

4、其它子课题都完成了详细提纲,并投入写作,有的已经完成部分章节,如“任继愈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与破除‘两军对垒’的思想前驱”。

三、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和文献整理

第一、学术会议

2012年5月14-15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了“纪念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55周年学术研讨会”,收到会议论文20余篇,大部分已经编入《守道1957-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实录》一书。上海《社会科学报》曾以半版篇幅对会议作了报道。

2012年12月9-10日在武汉大学,召开“1949年以后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研讨会”,听取陶德麟以及其他资深教授关于如何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见,并就此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讨论。

2013年2013年6月18-19日,课题组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等联合召开“中国1980年代哲学思潮”学术研讨会。与会者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单位。2013年7月18日《社会科学报》作了报道。

第二、学术交流

首席专家参加的相关的学术会议:1、2012年8月25-26日吉林大学召开的“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研讨会”,发表论文《抽象继承法蕴涵的问题:传统哲学何以具有当代价值》;2、2012年11月8日在华东师大召开的“中国哲学的现代变革与当代新方向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变革与继承的统一》。3、2013年4月20-21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论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4、2013年6月22-23日在华东师大召开的“中国现代哲学与思想文化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进化论与中国现代哲学》

课题组成员何萍2013年7月16-22日参加在美国召开的“国际中国哲学会年会”,发表论文《论冯契的人格理论》。

第三、文献整理

在口述史之外,已经完成了1980年代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讨论的相关资料的整理,准备在今年年底出版《问道:1980年代的人道主义大讨论》,约60万字。

四、代表性成果简介

第一、《守道1957: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实录与反思》,赵俢义等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在文献资料上有较大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汇集了当时主要报纸和学术刊物的相关报道和发表的论文。如《人民日报》的多篇报道、《北京大学学报》和《新建设》上的论文等等。

2、搜集了北京大学档案馆中有关文献2篇:《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座谈会的工作总结(草案)》、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党支部的《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后的一些反映》。这2篇原先不公开的材料更能反映出当时的真实情形。

3、从哈佛大学档案馆中发现的当时美国哲学家霍金与陆定一、潘梓年、金岳霖的几则通。这些通信首次在中国发布。从中可以看到此次会议在国际上的影响以及和当时国际形势的关系。

4、有些亲历者的回忆,如梁志学、汪子嵩、方昕、周继旨等人的回忆文章,可以从某些细节上了解此次会议的情况。

5、将1957年出版的这次座谈会的论文集《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这次座谈会的论文集《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编入,重新出版,也是有史料价值的,因为这本专辑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

第二、《转折时代的哲学与人》、《我的西南联大》(分别发表于《学术月刊》2013年第1、2期)是根据邢贲思、张世英的口述记录整理成文的,为本课题口述史的部分成果。主要学术价值有以下两个方面:

1、文献资料的价值,如邢贲思讲到了“文革”前夕的哲学界情况以及真理标准讨论、人道主义问题讨论等情况,对于理解在这些时期发生的哲学动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张世英的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些著名学者如冯友兰、贺麟、任继愈等从1949年之前到1949年之后的思想转变。

2、在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上的意义。以往研究哲学史都以文本为依据,研究当代中国哲学史在方法论上需要采访还健在的当事人,这不仅是课题的需要,而且还可以为后人留下真实的资料。

第三、《如何书写1949年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何萍著,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3期。其理论价值主要有以下两点:

1、提出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必须转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因为这有这样,才能凸显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哲学和中国问题的内容。

2、提出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国政治思想变革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结构变化的三维空间,阐发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

第四、《如何用马克思主义重建儒家人性论》,陈卫平著,发表于《哲学分析》2013年第1期。其理论价值主要有以下两点:

1、实际上回应了当代中国逐渐高涨的儒学复兴思潮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应当如何分析儒家的人性论,并在这基础上,如何完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具体阐明了三个问题比较尖锐的问题:如何认识儒家性善论的缺陷?儒家人性论有哪些值得珍视的思想传统?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失误?

五、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这方面工作较为薄弱。除了上述的两次学术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报》作过报道外,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的《中国哲学》在2012年第6期对课题的总体概况作过介绍。这方面的问题,也有客观原因,就是首席专家调至两外学校,在这过程中不太好宣传有关成果。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守道1957——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实录

赵修义等

著作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

616千

《社会科学报》第1334期,2012年11月4日

2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逍遥游”——冯契的庄子研究

蔡志栋

论文

《人文杂志》2012年第2期

7千

 

3

从突破“两军对阵”到关注“合法性”—新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趋势

陈卫平

论文

《学术月刊》2008年第6期

11千

2013年教育部第6届人文社科3等奖

4

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变革与继承的统一

陈卫平

论文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8千

 

5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倡导平等价值观

陈卫平

论文

《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2 期

7千

 

6

如何书写1949年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何萍

论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3千

 

7

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启蒙意义

高慧珠

论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3千

 

8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哲学在中国的兴起、历程及意义

毛勒堂

论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2千

 

9

转折时代的哲学与人

邢贲思、干春松

口述史

《学术月刊》2013年第1期

10千

 

10

我的西南联大

张世英、杨澜洁

口述史

《学术月刊》2013年第2期

10千

 

11

“抽象继承法”蕴含的问题:传统哲学何以具有当代价值

陈卫平

论文

《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9千

 

12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重建儒家人性论

陈卫平

论文

《哲学分析》2013年第1期

10千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