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2012年4月18日批准立项以来,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项目首席专家王燕文高度重视,责任单位江苏省委宣传部积极组织优势力量,全面推进项目研究。
1.按期召开开题论证会。2012年6月28日,课题开题论证会在南京西康宾馆举行。王燕文主持会议,各子课题负责人、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和处室参加会议。王燕文就项目的研究意义、总体设计、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方法、成果形式与成果转化等做了全面阐述。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进行交流发言,就子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案做了简要汇报,就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明确了课题目标要求和研究进程。
2. 确定写作提纲和责任分工。2012年8月至2013年上半年先后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就课题思路、研究框架、写作提纲、任务分工及研究进展等进行沟通、交流和研讨。最终形成“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发展”写作提纲,提纲共分5部分,分别是:第一卷基于“中国问题”的公民道德发展理论、第二卷诸文明体系中公民道德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三卷公民道德发展的现状与推进思路、第四卷公民道德发展的实践与路径、结语:公民道德发展与人的现代化。5个部分分别由5位子课题负责人承担。
3.各子课题研究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子课题负责人樊和平教授承担的绪论和第一卷“基于‘中国问题’的公民道德发展理论”。目前子课题组主要是进行关于公民道德发展的前沿性理论研究,包括三方面:作为本课题研究前提的基础理论研究、调查研究的分析报告、根据全书提纲的分章写作。分析报告已发表一篇,中宣部政研所专门为此做了内参报送中央领导,关于集团公民的道德状况尤其是集体行动的伦理逻辑的调查研究正在进行中;现代媒介方式下的道德场的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伦理之“公”与道德之“民”》的写作本月完成(3万字);《当前我国诸社会群体价值共识的伦理精神期待》已交《中国社会科学》(3万字),预计明年发表。
子课题负责人王小锡教授承担第二卷“诸文明体系中公民道德发展的历史经验”。子课题组先后召开3次工作会议,统一研究理念和步骤,明确分工和要求。为保证按时完成研究任务,本子课题坚持每月初给每位研究成员发电子邮件,在交流研究信息的同时,督促其抓紧研究,按时完成撰写任务。初定8月上中旬召开本子课题工作会议,交流并研究撰写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组成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其中2篇被《伦理学》、《新华文摘》转载。
子课题负责人杨明教授承担第三卷:公民道德发展的现状与推进思路。课题组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新时期江苏“三创三先”精神作了专题问卷调查,掌握了江苏公民道德方面的一些新鲜数据,形成了有一定分量的调研报告;课题组参加了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大调研”,在走访座谈的基础上形成了题为“当前我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的调研报告(1.6万字),报中宣部。此外,课题组根据研究与写作分工,搜集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并予以初步整理与分析、取舍和研究,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有些成果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子课题负责人周晓虹教授承担第四卷:公民道德发展的实践与路径。课题组先后召集了三次小组会议,讨论与本子课题相关的课题分工、写作大纲。子课题组配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状况调查中心,参与了调查问卷的起草论证工作。目前,本卷大纲编、章、节的主题、重点及撰稿人都已确定,正在积极落实撰稿任务。已经完成的一组主题为“社会变迁与中国公民的道德嬗变”论文4篇,将发表在《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子课题负责人林闽钢教授承担结语部分。目前课题组已完成了研究报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与公民道德建设——苏南、苏中和苏北的调查报告”初稿,正在积极修改完善中。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的调研工作以“一主两辅、点面结合”的方式展开。
“一主”主要是指“面”上情况的调研。课题组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状况调查中心开展问卷调查,先后邀请了(CGSS)主任李路路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吴愈晓教授,专门研讨《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并认真拟定了相关问卷。目前调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预计将完成6000份左右的调查问卷。这一调查将对我国公民的道德状况做出基本的概括和描述,也将成为我们研究的数据基础。
“两辅”,主要是杨明和周晓虹分别率领的子课题组所开展的“点”上的补充调研:去年8月,王燕文、周晓虹及部分课题组成员,赴常州调研道德讲堂建设,考察了学校、社区、企业、机关等几类代表性“道德讲堂”,增加了课题组成员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鲜活个案。杨明课题组在今年上半年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新时期江苏‘三创三先’精神”、南京市机关党员干部道德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等专题作了问卷调查,目前数据正在统计整理中;暑假期间,课题组成员赴泰州、张家港等地调研基层公民道德建设。此外,课题组还依托省委宣传部“大调研”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召开了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机关干部、重点行业代表、基层群众、先进典型、劳动模范等)的公民道德建设座谈会,课题组成员深入实际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和田野调查,掌握了丰富的研究数据。
在学术交流方面,部分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江苏省社科联等单位组织召开的“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学术交流;课题组定于9月份在南京召开“公民道德与现代文明”国际学术交流会,力求在国际视野下交流公民道德发展的前沿理论、历史经验和实践智慧,进行关于公民道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国际学术对话,目前会议正在积极筹备中。
三、代表性成果简介
2012年9月9日,《光明日报》刊发王燕文署名文章《常州“道德讲堂”的实践与启示》,对常州“道德讲堂”实践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文章认为,建立公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道德讲堂”将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转化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道德实践形式,充分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规律性。文章对“道德讲堂”这一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形式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2013年6月,课题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1.6万字的研究报告“当前我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报告围绕“我们应当如何评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公民道德建设成效?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着哪些机遇、挑战和突出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又应当如何进一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等问题,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予以回答。调研报告经江苏省委宣传部报中宣部,其核心观点内容(0.4万字)近期将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内参刊发。
《哲学动态》2013年第7期刊发子课题负责人樊浩(樊和平)“当前我国伦理道德与大众意识领域‘中国问题’的演进轨迹与互动态势”,提供了当前我国伦理道德与大众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发现与新解释,并对反应出来的“中国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中国战略”。中宣部政研所将该文以内参形式报送有关中央领导。
《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2期刊发子课题负责人王小锡“当代中国企业道德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分析”。论文通过对我国各类企业道德的“镜像”调研,表明我国一部分企业的道德建设在近年来由被动到主动、由抽象观念认知到实践操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厘清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我国企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路径。论文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2期摘录,《伦理学》第4期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2期刊发课题组成员黄明理、吕林“马克思主义批判观视域下的泛道德化批判论析”。论文归纳了泛道德化批判的种种表现,阐述了泛道德化批判产生的消极后果,进而就如何避免泛道德化批判思维误区提出了独到见解。文章从学理上对泛道德化批判进行反思与再批判,确立了唯物辩证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批判观,对于增强国民的理性力,塑造国民健康心态,营造社会和谐和提供了思维方法的保障。《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论点摘编。
四、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向全国社科规划办报送《工作简报》1期。
阶段性成果
|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 1 | 常州“道德讲堂”的实践与启示 | 王燕文 | 论文 | 《光明日报》2012年9月9日 | 0.5万 | 
 | 
| 2 | 当前我国伦理道德与大众意识领“中国问题”的演进轨迹与互动态势 | 樊浩 | 论文 | 《哲学动态》2013年第7期 | 2万 | 中宣部已做内参报送有关领导 | 
| 3 | 当前我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 | 课题组 | 研究报告 | 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报送中宣部 | 1.6万 | 
 | 
| 4 | 伦理,如何与我们同在 | 樊浩 | 论文 | 《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 3万 | 
 | 
| 5 | “后伦理时代”的来临 | 樊浩 | 论文 | 《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5期 | 2万 | 
 | 
| 6 | 韦伯“理想类型”与现代伦理形态 | 樊浩 | 论文 | 《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5期 | 2万 | 
 | 
| 7 | 《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形态 | 樊浩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 1.7万 | 
 | 
| 8 | “我们”的世界缺什么? | 樊浩 | 论文 | 《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6期 | 2万 | 人大复印资料2013.3全文转载 | 
| 9 | “德福因果律”的“理性”形态与“精神”形态 | 樊浩 | 论文 | 《学术月刊》2013年第1期 | 1.4万 | 人大复印资料2013.4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学术文摘2013.2、《新华文摘》2013.10转摘 | 
| 10 | 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态与“中国形态” | 樊浩 | 论文 | 《教育研究》2013年 第2期 | 1.4万 | 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6期全文转载 | 
| 11 | 作为一种国家战略的文化 | 樊浩 | 论文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0.8万 | 
 | 
| 12 |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 王小锡 | 论文 | 《伦理学研究》2013年第2期 | 0.4万 | 
 | 
| 13 | 当代中国企业道德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分析 | 王小锡 | 论文 | 《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2期。 | 1.3万 | 《新华文摘》2013年第2期摘录,《伦理学》第4期全文转载。 | 
| 14 | 社会主义道德自觉与建设美丽中国 | 郭建新 | 论文 | 《光明日报》(理论版)2013年4月16日 | 0.3万 | 《新华文摘》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 
| 15 | 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 王露璐 | 论文 | 《光明日报》(理论版)2013年4月29日 | 0.3万 | 
 | 
| 16 |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的人际信任 | 王露璐 | 论文 | 《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4期 | 
 | 
 | 
| 17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考 | 张 露 | 论文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4期 | 1.1万 | 
 | 
| 18 | 马克思主义批判观视域下的泛道德化批判论析 | 黄明理、吕林 | 论文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年第12期 | 1.1万 | 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论点摘编 | 
| 19 | 论道德回报与道德回应 | 黄明理 曹天航 | 论文 | 《江海学刊》2013年第3期 | 1万 | 
 | 
| 20 | 个体道德、家庭伦理、社会理想 | 杨明 | 论文 | 《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5期 | 0.5万 | 
 | 
| 21 | 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杨明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8日 | 0.2万 | 
 | 
| 22 | 国家与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本路径 | 杨明 | 论文 | 《红旗文稿》2012年第4期; | 0.4万 | 
 | 
| 23 | 溯源道德滑坡的社会因素:认识偏差与信仰缺失 | 彭安玉 | 论文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双月刊) | 1.2万 | 
 | 
| 24 | 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 彭安玉 | 论文 | 《廉政文化研究》(双月刊)2012年第3期 | 0.6万 |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12年第9期索引 | 
| 25 | 赋予领导干部道德建设鲜明的中国元素 | 彭安玉 | 论文 | 《唯实》2012年第7期 | 0.7万 | 
 | 
| 26 | 让权力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有效制约和监督下运行 | 彭安玉 | 论文 | 《廉政文化研究》(双月刊)2013年第4期 | 1万 | 
 | 
| 27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 彭安玉 | 论文 | 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7期 | 0.8万 | 
 | 
| 28 | 一代清官于成龙 | 彭安玉 | 论文 | 《唯实》2013年第2期 | 0.6万 | 
 | 
| 29 | 公共利益、公共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郭榛树 | 论文 | 《学习论坛》2013年第6期 | 1万 | 
 | 
| 30 | 三个倡导: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公约数 | 郭榛树 | 论文 |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6期 | 0.4万 | 
 | 
| 31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批判性问题研究 | 胡宝平、郭榛树 | 论文 |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1期 | 0.9万 | 
 | 
| 32 | 社会转型与中国公民的道德发展困境 | 周晓虹 | 论文 | 《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 0.4万 | 
 | 
| 33 | 媒介的多元化与公民道德建设的歧义 | 郑欣 | 论文 | 同上 | 0.3万 | 
 | 
| 34 | 政治参与与企业主的道德建设 | 王晓燕 | 论文 | 同上 | 0.3万 | 
 | 
| 35 | 道德陋习的社会成因 | 陆远 | 论文 | 同上 | 0.35万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