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个子课题的进展情况
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为四个相对独立的子课题(四个模块),目前正在有序进行,其中模块一已经发表学术论文5篇,模块二已经发表学术论文4篇,模块三与模块四也在开展中。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2012年,2013年课题组成员先后前往:黑龙江,吉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等地调研。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已经汇编成册,可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三)学术会议与交流
立项以来所参加的学术活动如下:
(1)第一届中国能源与资源"6+2"经济管理学术论坛(2012.7北京)
(2)第四届能源经济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中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学术研讨会(2012.10 上海)
(3)第二届中国能源与资源"6+2"经济管理学术论坛(2013.7青岛)
(4)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 2012年年会暨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2012.10烟台)
(5)中国技术经济论坛大学 2012 .杭州
(四)代表性成果简介
(1)资源跨期最优开采路径技术进步影响途径研究,科学学研究,2012(2)
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
技术进步是弥补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的长期决定因素之一。研究基于资源跨期开采模型,首先分析技术进步分别从调整资源可采储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替代以及降低资源开采成本等途径对资源最优开采路径的影响,然后借助案例对各类技术进步影响途径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模拟验证。结论表明,除了增加资源可采储量之外,不存在某类的技术进步可以既增加社会福利又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任何技术进步都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约束,最后在结论基础上提出政策参考建议。
(2)中国化石能源实际开采与最优开采路径相悖原因探索,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3)
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
中国化石能源开采量逐年递增,与可耗竭资源最优配置理论模型中的最优开采路径相背离。为探究理论与实际相悖的原因,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寻求化石能源供给的影响因素,试图得出理论最优开采路径与中国实际开采路径相悖的原因,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其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化石能源供给与价格指数相关性不显著与可耗竭资源最优配置理论假设相悖,(2)中国化石能源供给尚未到达峰值的事实与可耗竭资源最优配置目标相悖。
阶段性成果
以下成果为已经发表或已经确定录用待发表
|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 1 | 资源跨期最优开采路径技术进步影响途径研究 | 曹明 魏晓平 | 论文 | 科学研究.2012(2) | 8000 | CSSCI | 
| 2 | 能源经济效率和产业关联度的中国工业结构调整 | 曹明 魏晓平 | 论文 | 求索.2012(2) | 6000 | CSSCI | 
| 3 | 试论矿产资源有序开发的本质内涵与市场机制完善 | 曹明 魏晓平 | 论文 |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 
 | 7000 | CSSCI扩展 | 
| 4 | 中国化石能源实际开采与最优开采路径相悖原因探索 | 魏晓平 周肖肖 | 论文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 | 8000 | CSSCI | 
| 5 | 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探索 ——评《矿产经济学》 | 魏晓平 | 论文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4) | 5000 | CSSCI | 
| 6 | 我国可再生能源替代的动力学模型构建及分析 | 宋辉 魏晓平 | 论文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43(10) 
 | 12000 | 核心 | 
| 7 | 我国资源税改革现状及其未来政策趋势 | 李强 袁栎 | 论文 | 
 管理现代化,2013年7月 
 | 5000 | CSSCI | 
| 8 | 技术进步对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直接与间接效应 | 张华 魏晓平 | 论文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9月(待发) | 9000 | CSSCI扩展 | 
| 9 | 完全成本核算资对煤炭资源跨期配置影响的博弈分析 | 姜伟 魏晓平 | 论文 | 会计之友,2013(10)(待发) | 4000 | 核心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