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当代中国单位制度的形成及变迁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2月17日10:01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2011年12月19日,项目开题论证会在吉林大学召开。项目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在会上作了开题报告,报告从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现状,课题研究的视角、内容与创新点,课题研究的日程与展望以及课题研究队伍等方面对课题研究计划作了阐述。子课题负责人李路路教授、林兵教授、崔月琴教授、付诚研究员分别就各自所承担的子课题的研究设计作了汇报。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课题组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设计与构想,也提出了包括压缩研究范围、强化实证研究、关注对策研究等建设性意见。课题组在认真听取与会专家学者的评议之后,表示一定会认真总结和消化吸收专家们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努力按计划、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课题自2012年初全面展开研究,课题组根据评审委员会专家提出的调整意见,对研究计划重新做了一些重要的修订,对子课题负责人的分工做了新的明确,总体上看,课题目前总体进展正常,研究工作正按照课题计划顺利进行。在近18个月的时间里,各子课题展开专题性研究。其中,课题的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主要负责单位制起源和形成的历史社会学研究;崔月琴教授主要负责单位制度变迁背景之下社会组织发展及变迁研究;李路路教授主要负责单位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林兵教授主要负责从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来探讨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单位制度的内在结构及其变迁进程。

课题研究的总体进展如下:

第一,课题组组成中外单位制研究论文编辑翻译小组,翻译英日韩俄等文字相关的单位制研究资料,加上中文有关单位制的新近研究成果,约达30万字左右,拟在2013年12月底前作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出版《单位研究文集》(1990—2012),上述论文译刊工作借助于外文文献,有助于更为全面地理解单位制度。

第二,专题论文研究获得初步进展。

从2012年年底开始,课题的第一批研究成果已经刊发,共发表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成果十余篇。其中,《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为课题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栏目,集中刊发3篇课题组关于单位制度的研究论文,这三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系统地阐释了单位制度的起源、形成及变迁问题,具有一定的特色。而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的《地域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一文,则在系统回顾日本地域社会研究理论发生及其构成的基础上,探讨了地域社会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产生的可能性,为单位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另外,课题的第2组专题论文《后单位时代基层社会运行机制研究》、《单位制度变迁与社会时间形态的转型》、《村落单位化问题研究》等论文将在2013年底前后发表。

第三,在口述访谈的基础上,搜集单位人口述第一手资料,现已整理出60余万字,拟于2013年底、2014年初,整理出版《工业人口述史》(第1辑)、《工业人口述史》(第2辑),为单位研究提供基础性史料。

第四,在相关研究文献检索和调研的基础上,拟编辑整理后形成百余万字的《单位制起源、形成及变迁资料选集》,限于版权问题,该成果不能公开出版,但可为课题组内部研究使用,以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文献资料基础。

② 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实地调研情况:

(1)口述访谈资料搜集。从2012年9月中旬到2013年7月初,课题组到超大型企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吉化公司、沈阳、哈尔滨等若干国企展开调查,并展开“单位人”口述史访谈。现已整理出口述文字60多万字。拟将口述调查资料编写成系列的《工业人口述史》,由出版社出版。

(2)社区及社会组织实地考察研究。2013年6月,子课题负责人崔月琴教授和林兵教授,参加了转型期民间组织发展调查活动,考察了长春心语协会等民间草根组织的实践活动。2013年6月,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参加民政部组织的社区实验区考评工作,先后赴厦门海沧区、安徽铜官山区、成都锦江区,实地研究考察了新时期社区发展的最新动态,注意探讨社区发展与单位制变革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对单位制变革背景下不同地域社区发展模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2013年7月,子课题负责人崔月琴教授赴吉林省广东商会、川渝商会实地考察调研。2013年7月,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参加了由国务院参事室与民政部联合展开的关于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的调查,先后赴长春市和延吉市的政府主管部门和社区展开调查,搜集了上述地域社区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课题资料文献搜集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档案资料搜集。从2012年底开始,到哈尔滨市档案馆、吉化档案馆、一汽档案馆、吉林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等机构检索资料,并对重要文档进行了复制,为课题关于单位制起源、形成过程中的诸多环节提供了资料支持。这是单位研究领域初次大规模档案查询工作,期望借此可推进单位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2)图书文献资料。除在期刊数据库查询之外,还在吉林大学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等查询了相关图书资料;

(3)组织课题组成员翻译整理近30年来国内外学界单位制研究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书名为《历史与比较:中外单位研究文选》,现该书出版版权事宜已基本联系就绪,拟于2013年12月前后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为对单位制研究的阶段性总结,现已基本编校完毕,该书大约为30万字,其目录如下:

序言

单位起源

[美]裴宜理:从原籍到工厂:中国单位体制的劳工起源及其后果

[美]吕晓波:小公经济:单位的革命起源

田毅鹏,刘杰:“单位社会”起源之社会思想寻踪

[韩]丁夏荣:中国的组织文化——单位家族主义

单位社会

[美]比约克龙:单位:中国城市社会“工作单位”的社会-空间特征

[日]田中重好,徐向东:单位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社会构造

[日]陈立行:Non-urbanism城市化推进机制的分析---以中国为例

李路路,王修晓,苗大雷:“新传统主义”及其后——“单位制”的视角与分析

田毅鹏:“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

王星:单位研究的迷思

刘平:单位制组织的公共事务职能与分工——北方城市除雪的启示

林兵:单位制度及其偏好——经济社会学视域下的传统单位制国企研究

单位变迁

[美]魏昂徳:地方政府作为工业企业:中国转型经济的组织分析

李汉林:转型社会中的整合与控制——关于中国单位制度变迁的思考

[日]田中重好,朱安新: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和社会性调节机制的弱化

[日]上原一庆:国有企业改革与工人

崔月琴,张冠:转型社会的组织基础再造 ——以律师事务所为例

单位比较

[韩]全相仁:从外生型企业城市到协作型企业城市——以韩国浦项制铁集团与浦项市的关系为中心

[日]黑田由彦: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公共性的构造转换

[韩]金植秀:工作场所要因和地域社会对于企业内部转包工人组织化的影响:韩国现代HYSCO钢铁公司与韩国浦项制铁集团的比较研究

学术会议情况:

2012年8月20-23日,课题组参与主办“回视与前瞻:组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会议。会议在吉林大学东荣大厦召开,来自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杂志社等单位的4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着“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难点与困境”、“单位研究如何走向深化?”等专题展开深入探讨。课题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崔月琴教授、林兵教授及部分课题组成员出席会议。2012年10月,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联合主办小型学术会议“人本思想与公正社会的构建”学术研讨会”。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2012年10月,课题组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子课题负责人林兵教授、崔月琴教授以及部分课题组成员参加“长春幸福社区论坛”,课题组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在论坛上做了“社区服务的新取向”的主题报告。探讨了单位制度变迁背景下社区建设问题。2012年10月中旬,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参加上海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并做学术报告。2012年11月18—19日,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办的“社会建设:太仓实践”学术研讨会,对长三角地区社会现代化问题展开了探讨。2013年7月24—26日,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赴中山大学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参加城镇化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

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2012年6月12日至19日,课题组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郑南博士一行应邀访问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社会学系。访问期间,田毅鹏教授做了“长春一汽社会管理模式的起源与形成”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日本学者的好评。在日期间,田毅鹏教授还与名古屋大学丹边宣彦教授、田中重好教授、黑田由彦教授围绕着两校社会学合作研究的相关事宜展开了深入而具体的探讨。双方商定将以“汽车城社会管理”为研究主题,以地域社会为切入点展开合作比较研究。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参加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哈佛-燕京学社、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弗莱堡大学汉学系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与社区自治关系刍议”的发言。

2013年5月,应日本名古屋大学邀请,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赴日本福冈由布院参加发展理念转换与环境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6月,应日本名古屋大学邀请,子课题负责人崔月琴教授赴日本名古屋大学展开学术交流,做了近年来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的学术报告。2013年7月27—28日,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和子课题负责人林兵教授、课题组成员张金荣教授等参加在吉林大学举办的“现代性与现代人精神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

③ 代表性成果简介

论文:《地域社会学:何以可能? 何以可为?》

该文刊发于社会学权威期刊《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作者系研究项目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论文以20世纪60年代以降,以战后都市过密化和乡村过疏化为背景,日本兴起了以研究地域社会结构、集团构成以及人类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社会学。地域社会学试图超越农村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的界限,以城市化背景下"生活社会化"为基本理论前提,以乡村过疏化为研究重点,围绕着"地域生活"、"地域组织团体"、"地域格差"、"地域政策"、"新公共性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建立起"结构分析"的学科分析范式。地域社会学通过对城乡过密—过疏进程的研究,将城乡关系问题作为空间转换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其对人类社会由传统到现代转变的特别关注。在拓展社会学学科研究界限的同时,也为其走向政策应用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的学术贡献在于,将日本地域社会学基本理论及分析思路引介到中国学术界,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转型期单位制度变迁背景下衍生出的地域发展和地域再组织化等问题颇具启示。

论文:《转型期单位内部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变迁及其影响》

该文刊发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作者系研究项目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该文从组织与个人关系的研究视角,探讨了单位内部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变迁的轨迹。认为作为单位体制走向消解的重要表征,转型期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单位组织内部个人与组织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迁。主要表现为:单位对个人动员与控制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动;昔日由"复数单位人"支撑的单位依赖体系开始走向终结;国企对绩效主义的痴迷所引发的组织与个人关系的空前紧张。组织与个人关系的上述变迁直接导致国有企业组织内部出现了严重的不平等、个人权益受损、员工的利益表达机制缺失以及组织成员归属认同感低落等问题,使得转型期中国企业的组织管理及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空前的挑战。该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单位制度变迁背景下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变化的轨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单位制度变迁,揭示单位内部变化机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学术论文:《“单位制”的变迁与研究》

该文刊发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1期。作者系研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李路路教授。该文从组织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探讨了单位制在近期的变迁问题。认为“单位制”曾经被认为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城镇地区最具特色的组织制度。相对于农村地区的"人民公社",所谓"单位",是改革开放前在城镇地区,基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组织,是国家进行社会控制、资源分配和社会整合的组织化形式,承担着包括政治控制、专业分工和生活保障等多种功能;其典型形态是城市社会中的党和政府机构( 行政单位) 、国有管理及服务机构( 事业单位) 和国有企业单位。在有关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中,农村、城镇社区、地方政府等基本社会结构单位及其组织制度,都得到了较为系统、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但是,对于“单位制”,包括单位组织的变迁却缺乏系统的、持续的研究。这里,我想通过对单位制的变迁及其研究做一个初步的总结式讨论,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研究者对“单位制”变迁的兴趣,从而不仅通过单位制的变迁透视中国社会改革的过程、路径和机制,而且将单位制作为研究中国组织现象和制度的重要参照物,有助于对中国组织现象和组织制度的研究。该文的学术价值在于作者通过文献回顾研究,对单位制度的形成及变迁轨迹展开了系统的反思性研究,对于单位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理论前提。

学术论文:《单位制度及其偏好——经济社会学视域下的传统单位制国企研究》

该文刊发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作者系研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林兵教授。该文从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认为相对于一般经济体系中资源对选择的稀缺,传统单位制时期国企的特征反而在于选择对资源的偏好。一般的单位制批评认为,单位制国企作为经济产权的载体,其低效率是由于缺乏监督所致。而经济社会学所揭示的是:产权的复合性支配是其产权的本质特征之一。这种偏好本身导致的监督成本只作为单位制国企低效率的背景,为了规避此偏好的社会成本而沿用家长制的传统,才真正诱致出网络关系中的功利主义。网络功利性对单位制的反噬体现为集体主义的形式化,这最终导致了制度监督的外在化。单位制固然是制度安排的结果,但同时也是网胳选择的结果,传统单位制的僵化源自被消耗在网胳中的社会成本。该文拓展了传统的统治意义上的单位研究,深化了对单位的理解和认识。

学术论文:《韩国社会的公共性危机与转换》

该文刊发于《东北亚论坛》2013年第3期。作者是课题组成员芦恒博士。该文从比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以韩国为例,探讨了社会公共性转换问题。论文认为,作为东亚压缩式现代化的典型样本,韩国的"公共性"建构过程具有特殊性。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性的"外生性"与国家权力的"扩张性"产生了韩国的第一次公共性危机,成为市民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最终推动"国家公共性"逐渐转化为"社会公共性"。然而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背景下,韩国社会出现了"国家缺失"与"市民社会缺失"等"双重缺失"为标志的第二次公共性危机。我们为此需要积极探索一种不同于西方对立性的"东亚公共性",即"均衡式公共性",强调在"国家与社会"和"市民社会内部"两方面超越旧式的"对抗式公共性",在各类主体之间的互动均衡关系中建构新"公共性"。同时也成为我们思考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的本土性与复杂性时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性的参考框架。

学术论文:《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之痛——以社会原子化为分析视角》

该文刊发于《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2期。作者系研究项目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该文从城市社会管理体制转换的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了单位制度变迁与社会原子化之关系。所谓社会原子化,主要是指社会转型期因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的解体或失缺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社会失范等社会危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社会原子化动向主要与单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的走向消解直接关联,表现为"个人与国家"间社会联结的弱化、社区认同的缺失、社会规范的失灵等方面,对城乡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应革新社会发展理念,以"活动"重建社区共同体和工作场所的社会联结,构建新公共性及社会协动体系。

④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2年1月,以《工作简报》的形式,通过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办公室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提交了关于开题报告情况介绍的报告。2012年1月6日,刊登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网站。题目为:2011年度重大项目(第二批)开题报告之五:当代中国“单位制度”的形成及变迁研究。

2012年5月31日,课题组撰写《“当代中国单位制度的形成及变迁研究”项目有序推进》一文,发布于吉林大学校园网站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通讯上,在报道中提出:由吉大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系主任田毅鹏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单位制度的形成及变迁研究”在2011年12月底开题后,项目研究开展顺利。该课题集中体现了吉林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学术研究优势地位和鲜明特色,是吉林大学跨学校、跨学科强强联合的结晶。

2012年8月20-23日,课题组参与主办“回视与前瞻:组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会议在吉林大学东荣大厦召开,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介绍了重大项目的立意及研究设计,并针对项目研究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研讨。

2012年11月,课题组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封二刊登介绍重大项目研究最新进展的文章,并介绍了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展开的相关的研究活动。

2013年7月9日,首席专家田毅鹏教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主办的全国首届社会理论培训班上,作了“单位研究与中国研究”的学术报告,并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及设想。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地域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田毅鹏

论文

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

18000

 

2

单位组织内部组织与个人关系研究

田毅鹏

论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11000

被王欣《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与律师工作关系变迁研究》, 吉林大学 2013硕士论文引用

3

单位制度及其偏好

林兵

论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9000

 

4

单位制组织的公共事务职能与分工

刘平

论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13000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3全文转载

5

老工业基地超大型工业社区社会管理模式的转换与创新

 

田毅鹏

研究报告

2012年4月提交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办公室

8000

 

6

中国社会的原子化动向与城市社会管理夏长宝.  从任务目标到过程目标:商品房社区建设的理性回归——基于社会工作视角[J]. 长白学刊. 2013(03)

田毅鹏

论文

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2期

10000

被夏长宝《从任务目标到过程目标:商品房社区建设的理性回归》,《长白学刊》. 2013﹒3引用

7

开启社会建设的新阶段

田毅鹏

论文

吉林日报,2012年11月17日

 

 

1600

 

8

“单位制”的变迁与研究

李路路

论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1期

7000

被曾立荣《真理标准大讨论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武陵学刊》 2013﹒3引用

9

韩国社会的公共性危机与转换

芦恒

论文

东北亚论坛,2013年第3期

10000

 

 

 

 

 

10

“居站分离”实践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王星

论文

学习与探索,2012第3期

10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