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2月14日15:59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课题组全体成员在首席专家的总体策划下,严格按照项目开题时最终确定的研究方案包括设计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等顺利开展研究工作。

(1)确定项目研究的核心内容:欧美文学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和动力;欧美文学中国化的基本特征;欧美文学中国化的实践路径考察等。

(2)确定研究思路和内容:围绕核心内容探讨了以下12个问题,并取得阶段性进展。1.对19世纪末出现的欧美文学译介的原因、动力进行了分析。2.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3.将欧美文学在中国的接受过程逐渐绘制成一个较为清晰的图谱。4.在对五四时期的欧美文学译介历史、研究历史和阐释历史的梳理过程中探索了这一时期欧美文学中国化的主要特征。5.解决了五四时期欧美文学中国化自觉意识形成初级阶段的特点。6.总结建国后欧美文学在中国译介取得的成绩和不足。7.对建国以后的历次文化运动与欧美文学译介研究的关系进行了梳理。8.认为中国新时期的文化环境与欧美文学进入中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围绕着中国的需求与外来文学的引进之间的关系展开。9.就欧美文学在引入中国后所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初步研究。10.就新时期,中国文化的转型对欧美文学在诠释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11.对在信息时代全球化语境下,欧美文学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研究。12.对新时期西方文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理论性的探索。

(3)信息资料数据库的建设:我们通过分片包干,信息共享的体制,由每位项目组成员进行资料采集,成功建立了一个小型数据库存,并通过网络与其它成员分享,以利于资源的利用。一方面利用现代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立了流动信息资料站,另一方面利用与国外大学的联系,建立了专门的欧美文学经典信息库。现已经收集到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相关期刊1000余册,国内外相关图书400册,相关的博士论文300余篇。在搜集数据资料的同时我们即时根据子课题所研究问题需要对上述资料数据进行分类,保证数据得到合理有序使用。

(4)已撰写出相关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项目组已撰写包括专著、论文在内的成果共10部(篇)。其中超星学术视频1部;专著2部,书稿已完成,待出版;论文7篇,5篇已公开发表(其中3篇发表于CSSCI级期刊),2篇已撰写完毕,待发表。此外,正在撰写过程中的书稿尚有5部,已列入下一步研究计划。

子课题进展情况:

已经布置完成子课题成果撰写任务,统一了学术成果撰写基本体例,经过反复推敲,进一步确定了各部专著撰写中要回答并解决的主要问题。目前,撰稿工作已经开始,各个子课题都已制定好写作大纲并已经开始撰稿工作,进程基本顺利。现已经完成了十几万字的初稿写作。各部分涉及内容如下:

第一部 1840-1919

1.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和文化资源不能解决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问题?

2.为什么19世纪末至五四运动时期会出现西方文学中译和介绍现象?

3.为什么小说观念的变革与新小说翻译与仿写成为当时的显性现象?

4.为什么通俗小说题材的欧美文学率先进入中国文坛?

5.为什么晚清“译述”充满“群治”教化与文化干预色彩?

6.如何看待晚清语言变革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7.如何看待晚清文学革命对文学基础理论与总体性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8.梁启超对当时翻译所做的论证和规划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9.如何看待林纾翻译改写的“修辞重构”现象?

10.如何理解晚清“启蒙”的义理与因果关系?

11.当时的译介和引进出现了那些问题与不足,原因是什么?

第二部:1919-1949

1.五四时期为什么成为西方文学引进的第一爆发期,以及哪些观念打开了思想解放的大门?

2.为什么西方的现代性道路在五四前后没有成为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选择?

3.为什么二三十年代人民苦难和革命斗争文学成为译介的主流?

4.为什么中西兼通的作家和评论家成为中国此时现代文学发展的显性现象?

5.为什么大的翻译家都自觉不自觉走向革命的阵营?

6.《讲话》确定的原则对西方文学中国化的巨大指导作用是什么?

7.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国统区和解放区译介形成的不同特点?

8.文学论争如何促进西方文学中国化自觉意识的形成?

9.西方文学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特征?

10.当时的译介和引进出现了哪些不足和问题,原因是什么?

第三部:1949—1979

1. 此期西方文学的引进方针策略变迁大势是怎样的?如何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主题?

2. 新中国成立前后“欧美文学”译介出版的国别、语种结构变迁大势如何?五十年代苏联文学是如何在中国的西方文学引进中“一家独大”的?其他“西方文学”如何走向低谷和边缘化的?这一变迁对于中国的“欧美文学”知识视野有怎样的影响?

3.此期俄苏文学的引进过程中,俄罗斯经典文学译介与苏维埃文学译介的结构变迁如何?苏联文学引进过程中的题材聚焦(如“政权建设”、“阶级斗争”、“肃反”、“工业化”、“解冻”)的变迁如何?它们怎样配合和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主题,又产生了什么正负两方面影响?

4. 苏联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思想(苏联文学史的述史模式、季靡菲耶夫等来华专家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学术思想)如何影响到50年代以后中国学术界的“欧美文学”观?

5. 从1956年的双百方针到1957的反右运动,“欧美文学”译介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波动、消长,对后来的文学理解起到了什么效果?

6. “反修批修”运动中对“修正主义”的政治认知与文学认知,如何影响了苏联当代文学的介绍、引进与评价?

7. 1962年文科研究和教材编写的高潮中,“欧美文学”研究界如何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意识形态,进行学术整合和表述?

8. 三十年间对于欧美“古典文学”、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遗产”的引进、认知、评判各有哪些消长?

9. 三十年间“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介绍、评价情况如何?(以1962年后一度出现的“现代派”批判性介绍为中心)

10. 三十年间与亚非拉“小国”(“弱国”、“受压迫民族”、“第三世界国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交往、文学引进策略、变迁、实绩、误区如何?对“欧美文学”知识视野和理解模式有何影响?

11.“文革”期间的内部发行读物(黄皮书、灰皮书)的译介出版,对于“欧美文学”认知有怎样的双重效果?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有怎样的深远影响?

12.一些重要翻译家、学者在“文革”前后“沉默”状态下的思考、著述,为中国的“西方文学”事业做了哪些基础性工作?对日后的中国文学有何影响?

13. 三十年间“外国文学”(“欧美文学”)教学体制、机制如何适应了社会主题的要求?又对中国的“欧美文学”知识视野、理解模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4.三十年间“欧美文学中国化”的正负两方面的经验如何?

第四部:1979-2009(上)

1.为什么改革开放头十年西方文学译介出现了“井喷”现象?

2. 改革开放初期欧美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对国人的思想解放起到了什么作用?(炒冷饭新解)

3 现代化进程中对欧美文学的特殊的需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以来引进欧美文学作品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是什么?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什么?

4.改革开放头十多年“反精神污染”等运动的作用是什么?大量西方文学翻译作品和研究著作进入中国,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其所蕴涵的思想解放意蕴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5.为什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理论最先大量进入中国文坛?

6.邓小平南巡讲话与文学观念的大突破的关系怎样?

7.当前西方文学翻译的主要成绩和不足有哪些方面?当时的译介和引进出现了哪些问题与不足,原因是什么?新的文学引进的标志性成就是什么?

8.“文学史重写”现象的出现具有怎样的价值与意义?文学史重写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老一辈学者和学术领军人物的贡献与经验是什么?

9.西方文学“良莠不齐”的引进现象说明了什么样的思维缺失?经历了文革低潮后,中国文化对自身的反思又如何影响了我们对西方文学的认识?

10.当前国内学者的西方文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失语症”、“中国的西方文学”以及“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等问题的提出的重大价值何在?

第四部:1979-2009(下)

1.新时期影响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中国新时期如何理解欧美文学中个体生命价值的这一观念的?

3.新时期对欧美文学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再认识体现在什么方面?

4.新时期是如何诠释和反思欧美文学作品中的“红色经典”的?

5.新时期在对欧美文学作品的宗教文化内涵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不足?

6.全球化语境对西方文学中国化进程的影响是什么?

7.科技发展对欧美文学译介和传播的冲击与影响是什么?

8.国学复兴热潮的到来与欧美文学的阐释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关系?其重要性何在?

9.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何种意义上影响了我们对欧美文学阐释的态度和角度?

10.新时期西方文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②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数据调研情况:

我们利用现代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和与国外大学学术交流的机会建立流动信息资料站和欧美文学经典信息库,现已收集到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相关期刊1020余册,国内外相关图书400册,相关的博士论文356篇。在搜集数据资料的同时我们即时根据子课题所研究问题需要对上述资料数据进行分类,保证数据得到合理有序使用。

学术交流情况:

自项目立项之日起,共组织召开或参加大小学术会议10次。

(1)2011年12月,召开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会议主要议题: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形成研究计划书,确定研究思路。

(2)2012年1月,召开第二次学术研讨会

会议主要议题:布置资料搜集与整理等工作,走访调研,建立资料库。

会上,刘建军教授作了主题发言,讲话提出了项目研究的构想,资料采集的方案,建立资料库的人事安排。大会上,与会人员也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大会确定了资料搜集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资料要具有代表性、权威性、概括性。第二,资料覆盖面要宽、泛、纵。“宽”指海内外资料齐全;“泛”指资料包罗万象;“纵”指资料要有大的时间跨度。第三,资料要跨学科。由于项目研究涉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故跨学科的资料,如哲学、艺术、政治、文化等都是我们研究中不可缺少的。

(3)2012年3月,在北京召开开题报告会

会上刘建军教授对项目的研究内容、创新点、研究方式进行了介绍。专家学者特别就“中国化”这一概念的内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项目的目标不要搞成分领域史学研究,如传播、改编、文论之类的。再者,不要搞成纪年研究,而是要针对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中的根源性问题进行研究。大方向确定后,学者们还就要不要使用“化”这一概念以及在何种程度上理解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这使得我们的研究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

(4)2012年4月,召开小型学术会议

会议主要议题:制定项目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会上,刘建军教授做了主题发言,对六卷本的欧美文学中国化专著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阐释。五卷本所要解决的近六十个问题是涉及本项目研究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的方方面面,项目组成员就如何切入这些问题集思广益,各抒己见。

(5)2012年5月,参加河南大学组织的中国外国文学教学年会。

刘建军教授在大会上做了主题发言,题目是西方文学中国化进程的几个问题,引起较大反响。会议专门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和不同观点的交锋。

(6)2012年6月,召开小型学术会议

会议主要议题:谈问题,交流初步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会上,刘建军教授对项目研究取得的初步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刘教授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化问题的理论方向。会议还就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经过这次会议,大家更加明确了中国化问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开阔了视野,也解放了思想。

(7)2013年3月,课题组学术研讨会

会议主要议题:对前一段工作进行总结,确定书稿写作基本体例。

会上,课题组针对现阶段研究遇到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课题组认为,首先是确定立脚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形态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如何创造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第二是要紧紧抓住课题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脉络不放松。课题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脉络就是中国梦,西方文学的中国化就是中国文学适应中国梦的过程,或者外来文学促使中国文学强盛的过程,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探索中国文化伟大复兴之路是如何通过文学构建而成;第三,要紧紧抓住以问题为导向的写作体例不放松。要围绕时代主题、紧扣标志性事件、抓住主要话语,对重大问题给予回答。

(8)2013年5月,课题组学术研讨会

会议主要议题:以时间为断限,划定撰写工作,确定每一部书撰写中要回答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部书撰写主要围绕“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和文化资源不能解决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问题?”等10个问题展开;第二部书撰写主要围绕“文学论争如何促进西方文学中国化自觉意识的形成?”等10个问题展开;第三部书撰写主要围绕“此期西方文学的引进方针策略变迁大势是怎样的?如何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主题?”等14个问题展开;第四部书分为上下两册,分别围绕“现代化进程中对欧美文学的特殊的需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新时期影响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20个问题展开。详细问题可见子课题进展情况。

(9)2013年6月,课题组学术研讨会

会议主要议题:课题组成员对各子课题已撰写完成的书稿进行讨论和修改。

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对已撰写部分进行陈述,由其他子课题负责人分别进行评论,提出建议,拓宽了撰写的思路。同时,由刘建军教授进一步强调撰写的核心思想,把握研究的整体方向。最后,课题组规划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主要着眼于整合资源、建立资料和信息共享平台,保质保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10)2013年8月,中期成果专家咨询会

会议主要议题:聘请相关专家对已完成的阶段性成果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此次会议,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陆建德教授、刘洪涛教授、陈建华教授、孟照毅教授等相关专家参加中期成果研讨会,会上专家们对研究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新的见解,积极的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③代表性成果简介

1.《关于“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的若干问题》,刘建军,《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被引用1次,被下载85次。

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自从19世纪末欧美文学被引进中国文坛之日起,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外来基因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是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步的,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氛围中和与中国文学的比较中发展起来的,从而使中国的一些固有的文学观念、艺术话语与西方的观念和话语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式的理解。由此,依据今天中国发展的需求和文化建设的需求,围绕科学、民主和人文精神提升的基点,全方位地建设中国欧美文学的新形态,就构成了今天中国的欧美文学引进、研究和传播的价值取向。

文中提出“欧美文学中国化”和“当下中国特色西方文学研究新形态建设”的命题,是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本论题不再把欧美文学进入中国的过程仅仅看成是一个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过程,也不再看成是一个单纯借鉴和接受的过程,而是强调其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的自觉再造和新建过程,把进入中国的欧美文学(乃至外国文学)看成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这一方面是中国国力强大后的一种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诉求,同 时 也 是 我 们 对 外 来 文 化 的 一 种 理 论自觉。

2.《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与中国特色西方文学新形态建设研究》,刘建军、付瑶,《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被下载52次。

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本文为刘建军教授的一次学术讲座的整理稿并公开发表,文章中对三大问题“(一) ‘中国有西方文学吗?’或者说‘中国有外国文学吗?’ (二)中国的西方文学( 中国的外国文学) 有什么特点? (三)什么是中国特色西方文学的新形态建设?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刘建军教授提出我们所谓的外国文学或是西方文学都是中国的文学,中国的西方文学经典都是在中国语境下重现改造或再造出来的,外国文学的引进始终是与中国社会历史相关的,中国的西方文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或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西方文学新形态建设要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新形态的西方文学建设过程一定要与我们的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同时要包含个人意识,否则是没有用处的。

3.《文艺复兴与现代西方长篇小说艺术的兴起》,刘建军,《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被下载34次。

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现代意义上的西方长篇小说艺术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长篇小说是个人独立创作的产物,也是作家要深入认识和广泛把握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这样,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个性解放要求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给其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长篇小说也就成为近代社会最富于时代特征的、独有的艺术形式。文中提出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方长篇小说”从本质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是伴随着近代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现代艺术形式。

4.《西方文学的中国化就是中国文学适应中国梦的过程》,刘建军,待发于《上海社会科学报》

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欧美等国的西方文学进入中国文化与文学领域的过程就是中国文学界对西方文学的接受改造过程,也是西方文学在中国的创新过程,其本质就是西方文学的中国化过程,也就是中国文学适应中国梦的过程。文中提出第一,“西方文学中国化”研究的立脚点是中国文学而不是外国文学;第二,通过“社会转型(1840年-1919年)”“文化转型与民族革命(1919年-1949年)”“革命与建设交织并行的转型(1949年-1979) ”“经济转型(1979年-2009年)”把握“西方文学中国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脉络;第三研究要围绕着社会转型和“中国梦”回应“西方文学中国化”的若干突出问题;第四,外来文学可促使中国文学走向强盛。

5.《1895-1911:晚清外国文学思想资源的本土化进程》,袁先来、邢蓉,第一部分书稿。

主要阐释了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启蒙与文学革新之间的关系,集中揭示了晚清时期文学革新的社会动机,提出了最初是要“以西化中”的观点;同时也揭示了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学发展,中国文学家有如何在汲取西方文学营养的基础上,变“以西化中”为“以中化西”的转变。并对当时的一些文学代表人物的创作实践进行了具体剖析。

6. 《建国以来外国文学的社会学批评发展历程鸟瞰》,刘建军、袁先来, 待发。

就国内而言,我们所说的社会学批评,在建国以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于三十年代开始活跃在前苏联和东欧各国,逐渐影响到中国的文学批评,尤其是到了四十年代,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在文学理论、中外文学批评、文学史史观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那个时期文学社会学批评的“中国特色”。限于篇幅,本文侧重于谈谈建国六十年以来社会学批评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和变迁。

就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坛而言,社会学批评是中国六十年来文学研究中的显学,这一批评在与“马克思主义文学观”,“马克思主义文学社会学”相互浸透、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与排斥中,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异彩纷呈,慰为大观。建国以来中国的社会学批评历经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是建国至文革期间的强化期,在当时阶级斗争为纲的背景下,借助社会学批评的方法,老一辈学者灵活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观点”,对外国当代进步文学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探索研究,促使中国人了解了国外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了解了外国人民为争取光明和自由所进行的英勇斗争,在广大读者中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二是改革开放至九十年代初的反思期。这一时期清算了庸俗社会学的不良影响,反思了政治批判的标准,发起了“人道主义”与“现代派”的论争,将批评从外部社会价值观批判转向对现代化背景下人的内在情感世界的探索,同时深化了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讨论。三是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的平衡期,社会学的内涵扩展到文化视野,社会学批评的单一性、封闭性被打破,女性主义、种族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多样性的话语实践所具有明显的“政治旨趣”,也进入到了社会学批评领域。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六十年间的中国的社会学批评是在理解消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曲折道路上,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在与西方各种新兴流派相互比较、碰撞、借鉴和扬弃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

④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自2012年3月18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课题组在北京成功举办开题报告会以来,已相继举办了多次研讨会。项目进行一年多来,学界及媒体给予了广泛关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吉林省社科基金管理办公室等科研管理单位网站,《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世界文学评论》等学术刊物,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吉林省《社科信息报》等媒体对项目进展及学术观点、阶段性学术成果进行了刊载或报道。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关于“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的若干问题

刘建军

论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

9008

被引用1次

2

欧洲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刘建军

论文

地域文化与文学——吉林省文学学会“新世纪文学视野下的地域写作”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03-01

8500

 

3

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与中国特色西方文学新形态建设研究

刘建军

付瑶

论文

世界文学评论   2011年第2期

9989

 

 

4

展现西方文学所蕴涵的精神体系

周桂君

论文

社会科学报2011-10-27

5600

 

5

关于欧美文学中国化与西方文学新形态建设若干问题

刘建军

学术

视频

超星学术视频

2012-1

 

 

6

文艺复兴与现代西方长篇小说艺术的兴起

刘建军

论文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

11168

 

7

晚清文学译介中的“启蒙”义理

袁先来

论文

已撰写完毕,待发

9181

 

8

场域斗争·民族心理认同·西学救国——欧美弱小和被压迫民族文学中国化的深度分析

王钢

论文

已撰写完毕,待发

10200

 

9

1895-1911:晚清外国文学思想资源的本土化进程

邢蓉

专著

书稿,待出版

150000

 

10

末代晚清的文化机理和立场选择

袁先来

专著

书稿,待出版

170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