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2月11日16:51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总体执行情况:

2011年10月,本项目正式获得批准。按照研究计划,本项目到2013年8月主要是进行资料搜集工作,并适当开展一些专题研究。项目目前进展良好,完成了项目申请书中这一时段的任务。

(1)2011年12月17-18日,召开了项目开题论证会,市规划办领导、学界同行专家以及全部课题组成员参加。根据学界同行的建议及课题组成员内部讨论,确定在2012年主要为项目搜集资料阶段,并适当进行一些专题研究。随后,项目组成员利用各种渠道了搜集了大量美、英、法、中、日等国档案资料(见本表第二部分),并正在对资料进行整理。

(2)2012年11月15日,项目迎来首次年度检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领导,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学界同行专家,首师大社科处人员及部分项目组成员参加。课题首席专家徐蓝教授简要汇报了项目自2011年11月立项至2012年10月的进展状况。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进展良好,超额完成了项目原先规定的年度目标,充分反映了项目组有良好的积累。专家再次肯定了项目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3)2012年11月18日,项目召开子课题负责人会议,子课题负责人及部分组员参加。首席专家徐蓝教授向课题组成员介绍了11月15日课题年度检查的相关情况。各子课题负责人、项目组成员根据项目计划和年度检查情况,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规划。与会成员还初步讨论了编纂重大项目重要组成部分——配套资料集等事宜。

(4)2013年3月25日,项目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就阶段性计划安排、如何撰写《成果要报》、出版中期检查论文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5)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完成论文26篇,发表论文17篇(其中期刊论文10篇,辑刊、论文集论文7篇),完成待发表论文9篇,初步完成书稿5部。

(二)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大国关系互动与国际格局演变研究

完成论文5篇,发表2篇。书稿1部。成果如下:

论文:

(1)史桂芳:《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对外扩张与东亚格局之变动——以华盛顿体系为中心的考察》,《世界历史》,2012年第4期

(2)耿志:《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重拾“两强标准”探析》,《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年第2期

(3)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历史教学》,2013年第10期(已经通过审查,待刊)

(4)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世界历史》2013年第6期(已经通过审查,待刊)

(5)徐蓝:《文明视域下的西欧区域政治、战争与国际关系体系的发展》,《文明区划研究论文集》2013年(已经通过审查,待刊)

书稿:刘作奎:《英国对欧洲大陆外交战略研究——英国对法战略(1914—1929)的历史和政治学考察》

子课题二:雅尔塔体系下东西方的对抗、缓和与两极格局演变研究

完成论文6篇,发表3篇,书稿1部。成果如下:

论文:

(1)滕帅:《谈英国外交档案对中国冷战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兰台世界》,2012年第14期

(2)鞠维伟:《二战后英国的对欧政策与法德和解的缘起》,载《欧洲一体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第182-195页

(3)滕帅:《英国与1961年柏林墙危机的缓和》,《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4)鞠维伟:《英国对联邦德国重新武装的政策初探》,《历史教学》,2013年第10期(已经通过审查,待刊)

(5)赵学功:《肯尼迪政府对古巴的应急作战计划研究》,《历史研究》(待刊)

(6)赵学功:《中国、美国与奠边府战役》,《武汉大学学报》(待刊)

书稿:刘东明:《越南战争与大国关系的演变》

子课题三:冷战时期美国与其主要盟国关系研究

完成论文8篇,发表7篇,书稿1部。成果如下:

论文:

(1)刘作奎:《国际学术界欧洲一体化史研究述评》,载中国欧洲学会欧洲一体化史分会编著:《欧洲一体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7月出版,第3-19页

(2)王立军、刘作奎:《欧洲一体化史研究:主要观点、动向与趋势——基于欧洲一体化史起点的探讨》,载《欧洲一体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第20-42页

(3)崔丕:《美日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认识与对策1959--1969》,《世界历史》,2013年第2期

(4)姚百慧:《冷战史研究美国总统档案资源导论》,载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4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

(5)姚百慧:《浅谈美国国务院档案》,载徐蓝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第3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6)刘东明:《杜鲁门政府与法国在印度支那殖民统治的重建(1945—1949)》,《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7)张华:《没有飞起来的鹰——“天鹰行动”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8)姚百慧:《戴高乐、艾森豪威尔与美英法三边会谈(1958-1960》,《历史教学》,2013年第10期(已经通过审查,待刊)

书稿:姚百慧:《应对戴高乐主义:美国对法国政策研究(1958-1969)》

子课题四:冷战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研究

完成论文4篇,发表论文4篇,书稿1部。成果如下:

论文:

(1)史桂芳:《从日本外务省解密档案看中日关系发展中的“求同存异”》,《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6期

(2)姚百慧:《中法建交谈判中关于台湾问题的“三项默契”——<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形成考释》,《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2期

(3)姚百慧:《“速决为宜”:论中法瑞士建交谈判的中国外交》,载《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第2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4)姚百慧:《<中法建交公报>形成考释》,《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2期

书稿:史桂芳:《中国的对日战略与中日关系研究》

子课题五:20世纪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在国际组织层面上的互动研究

完成论文3篇,发表1篇,书稿1部。成果如下:

论文:

(1)韩长青:《1946年杜鲁门政府对苏联联合国政策的观察》,徐蓝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第4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韩长青:《中国与1944年国际通商会议》,《历史教学》,2013年第10期(已经通过审查,待刊)

(3)韩长青:《联合国军队构想的源起及命运:以联合国宪章第43条为中心的考察》,《世界历史》2013年第6期(已经通过审查,待刊)

书稿:韩长青:《二战时期战后国际和平与安全组织的创建(1939-1946)》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资料搜集及筹建资料库情况

1.项目组成员利用项目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外交部档案馆等地,并通过互联网与国外图书馆、档案馆联系,系统搜集了项目所需资料。按照课题组分组情况,这些资料包括如下几类:

课题组总资料搜集:正在系统调查二十世纪国际格局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的相关档案、公文及其他文献资料,初步打算编若干册资料集。搜集了“英国外交部机密印件”(BDFA)、“英国内阁文件”(CAB)、“美国外交政策文件集”(FRUS)、“日本外交文书”等项目组都需要利用的档案资料。

子课题一资料搜集情况:搜集了完整的11卷“英国与一战起源档案”(DBOW)、64卷“英国外交政策文件 1919-1939”(DBFP)、“德国外交文件”(1918-1945)等资料。

子课题二资料搜集情况:搜集了英国外交部文件(FO)关于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苏联相关部分的外交档案(缩微胶卷);搜集了“英国海外政策文件”(DBPO)、部分苏联东欧档案以及法、德、澳、西、加、意等国外交档案。

子课题三资料搜集情况:搜集了美国国务院、美国总统、中央情报局、参谋长联席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等机构的档案;搜集了英国首相文件(丘吉尔、麦克米伦、撒切尔等)、英国汉萨辩论数据库资料;从美国ADD数据库、DDRS数据库、DNSA数据库等中整理了大量与课题相关文件;搜集了《アメリカ合衆国対日政策文書集成》。

子课题四资料搜集情况:搜集了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日本外务省解密档案,从其他各国外交档案中提取了部分与中国外交相关的内容。

子课题五资料搜集情况:搜集了台湾“外交部”的档案资料,搜集了美、英、法、德、加、澳、日、印等国关于联合国问题的文献;搜集了东盟相关档案资料;搜集了世界贸易组织相关档案。并赴山西省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地搜集资料。

2.目前正在对于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翻译,为建立相关基础资料库,出版系列资料集作准备;并且已经在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研究。

(二)参加学术会议情况与国内外学术合作情况

课题组成员利用项目经费支持,广泛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共25次,其中赴海外参会、交流6次,主办国内学术会议2次。

1.项目组成员赴海外(包括港台)交流情况:

(1)2012年6月14-23日,徐轶杰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参加中俄关系二十年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合作、共赢、发展——20年中俄经贸合作的回顾与展望”。

(2)2012年7月20-23日,姚百慧赴日本国士馆大学参加国际工作坊:围绕着“中国”的国际政治史,提交会议论文“《中法建交公报》形成考释”。

(3)2012年8月4日,韩长青访问台湾政治大学,与政治学系的相关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交流。

(4)2012年9月开始,姚百慧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日本三宅教授的科研项目“中国建国初期的建交外交”。

(5)2012年10月9-10日,韩长青在印度新德里参加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研究所和美国威尔逊中心核扩散国际史项目联合举办的“早期核合作与核不扩散:围绕核历史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报告:Early Years of International Nuclear Cooperation: A Chinese Perspective(将刊载在将要出版的会议文集中)。韩长青并参加了核扩散国际史项目年度工作组会议,代表中国合作方向项目组报告本年度工作进展及今后研究方案。

(6)2012年10月3-12日梁占军赴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麦科文大学访问交流,商谈项目合作事宜。

另外,2012年9月20日,徐蓝参加社科院亚太所“新型大国关系与中国崛起学术研讨会”,作“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的发言。

2.主办会议情况:

(1)2011年11月主办中国欧洲学会欧洲一体化史分会年会(2011年)曁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学者提交的论文,对本课题的研究有很好的启发。

(2)2013年3月,主办第二届国际关系史青年论坛,论坛主题为“20世纪的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

三、代表性成果简介

自项目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下仅举7篇成果,并简介其内容。

代表成果之一:史桂芳《一次大战前后日本对外扩张与东亚格局之变动——以华盛顿体系为中心的考察》(《世界历史》2012年第4期)

该文以一战前后日本对外政策为主要内容、以华盛顿体系为核心,利用日本外交档案、中日两国的基本史料等,研究华盛顿体系下日本扩张战略与西方列强远东政策的关系,揭示日本与西方列强对一战后所构建的以华盛顿体系为代表的亚太地区新秩序的不同看法,以及日本在华盛顿体系的框架下,既通过与列强的“协调”以求得利益最大化,又不断寻找机会突破该体系的限制,企图建立由日本主导的东亚新秩序的外交战略,并指出日本通过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彻底告别了华盛顿体系,并通过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实施其设想的东亚新秩序。

代表成果之二:耿志《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重拾“两强标准”探析》(《历史教学》2012年第2期)

该文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其海军建设方面的力量标准的变化——从放弃传统的海军“两强标准”,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不断恶化而希望重新实行新的“两强标准”,再到内阁仅决定实施低于“两强标准”的“DRC标准”,英国重拾传统“两强标准”失败——这一过程的深入考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20世纪上半期国际格局的一个重要变化,即英国的海上霸权时代已一去难返。

代表性成果之三:鞠维伟《二战后英国的对欧政策与法德和解的缘起》(载《欧洲一体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第182-195页)

该文在利用英美相关档案文献的基础上,考察了二战末期至战后初期,英国在处置德国问题上与法国、美国、苏联等国的关系。重点从英国在二战结束前后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设想、英法对德政策的差异、美苏为主导德国而竞争的国际背景、英法间的外交互动等层面来论述英国战后初期的对欧政策特别是对战后德国的政策,以及英国政策对法国最终选择与德国和解的道路所产生影响和作用。二战结束前后英国出于自身利益以及对大国关系格局的考虑,极力拉拢法国进入战后对德管制的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法国战后对德国的复仇,力促法国不要在战后过分削弱德国,坚决反对法国将鲁尔-莱茵兰地区从德国分裂出去的计划。

代表成果之四:史桂芳《从外务省解密档案看中日关系发展中的“求同存异”》(《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该文利用日本外务省亚洲局中国课解密的相关档案,阐述中日两国在恢复邦交正常化谈判过程中,是如何“求大同、存小异”,建立官方关系的。通过对中国政府在对日关系上从“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民间外交”使中日关系达到了准官方的水平,到中日两国如何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上进行邦交正常化的谈判并最终建立了官方外交关系的阐述,说明“求同存异”原则在极难处理的中日关系上的重要性,并期待通过回顾中日两国政府妥善应对分歧、克服困难的历史,对两国今后全面建设战略互惠关系有所启示。

代表成果之五:姚百慧《中法建交谈判中关于台湾问题的“三项默契”——<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形成考释》(《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2期)

该文通过对中国与法国建交过程中的《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形成的历史考察,即中法两国如何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解决两国建交中的台湾问题的阐述,说明了“求同存异”原则在处理复杂的大国关系中的重要性。认为1963年法国前总理富尔的中国之行是中法建交中的关键阶段,而定稿于11月2日的《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又是富尔访华最终取得成功的基础。中方在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有步骤建交”方案、“直接建交”方案,最终在三项默契基础上同富尔达成了一致。中方把最终形成的默契以文本形式交给富尔,这就是《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总的看来,该要点是中法平等协商的结果,也是双方求同存异的结果,并未全面解决中法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该成果首次利用中、法两国的档案资料,系统勾勒了富尔访华期间中法谈判尤其是《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的形成经过,既有学术价值,也可驳斥法国称的中法建交“无条件说”。

代表性成果之六:崔丕《美日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认识与对策(1959—1969)》(《世界历史》2013年第2期)

该文依据近年来美日两国政府的解密档案,探讨美日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认识与对策。20世纪60年代,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进程引起美日两国的高度关注。美日两国对中国研制核武器进程认识的根本特点,是低估中国的核科学技术水平和中国拥有核武器在军事战略领域的意义,强调中国研制核武器对亚洲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治心理影响。在美日两国谋划遏制中国政策的过程中,美国放弃了在日本本土部署核武器、摧毁中国核设施、美苏联合清除中国核能力、向日本转让核武器等种种构想,转而承诺向日本提供核保护和宇宙空间技术援助。日本政府则自觉选择了依赖美国核保护和美日宇宙空间技术合作的战略方针,同中国进行对抗与竞争。这种态势乃是美日关系和亚洲冷战进程中出现的新特征。

代表性成果之七:姚百慧:《<中法建交公报>形成考释》(《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963年底至1964年初,中法两国代表在瑞士伯尔尼进行了建交谈判。瑞士谈判主要是商谈两国建交的具体形式、建交公报的措辞、发表公报的时间、确认谈判结果等内容,其中建交公报的措辞是谈判的重点。围绕是否要在公报中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一句,中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中方拟定了互换照会、发表联合公报、分别发表公报、发表公报加中方解释四种方案,最终与法方就最后一种方案达成一致。瑞士谈判是富尔访华北京会谈的继续,后者已经解决了两国建交中的原则问题。中方虽然在建交方案、公报措辞等方面对法方让步,但反对“两个中国”的坚定立场并未动摇。中法建交虽并无“先决条件”,但这并不说明法国不承担任何义务,法国所要承担的,正是富尔同周恩来所达成的“三项默契”。

上述成果或在在学术理论和学术观点上做了新的阐述,或通过历史考察得出对现实的启示,或在研究方法、研究资料方面有所创新,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其中5篇成果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1篇论文即史桂芳《从外务省解密档案看中日关系发展中的“求同存异”》(《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6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四、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一)《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已经报送3份简报。

(1)2011年12月28日,报送第1期《工作简报》,主要汇报了2011年12月17-18日项目开题及内部讨论情况。

(2)2012年11月19日,报送第2期《工作简报》,主要汇报了2012年9月20日,本项目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应邀出席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主办的“‘新型大国关系与中国崛起’学术研讨会”的发言内容“对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的几点思考”,受到与会专家的重视,并希望作为“成果要报”上报。

(3)2012年11月30日,报送第3期《工作简报》,主要汇报了2012年11月15日项目年度检查和同月18日项目组成员会议情况。

(二)成果宣介情况

1.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开设了宣传栏。

2.在重要史学刊物《历史教学》宣传组稿,集中发表项目成果4篇,已经通过审稿,即将在2013年10月刊出。

3.报送了两篇《成果要报》:

(1)2013年1月,报送《冷静、现实地看待中国的周边形势,积极寻求和平、共赢的解决办法——对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外部问题的历史考察和对策建议》

(2)2013年6月,报送《在处理钓鱼岛争端时要高度重视美国的因素》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从日本外务省解密档案看中日关系发展中的“求同存异”

史桂芳

论文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6期

12000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2

中法建交谈判中关于台湾问题的“三项默契”——《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形成考释

姚百慧

论文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2期

14000

 

3

谈英国外交档案对中国冷战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滕帅

论文

《兰台世界》,2012年第14期

3000

 

4

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重拾“两强标准”探析

耿志

论文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年第2期

8000

 

5

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对外扩张与东亚格局之变动——以华盛顿体系为中心的考察

史桂芳

论文

《世界历史》,2012年第4期

12000

 

6

杜鲁门政府与法国在印度支那殖民统治的重建(1945—1949)

刘东明

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0000

 

7

二战后英国的对欧政策与法德和解的缘起

鞠维伟

论文

载中国欧洲学会欧洲一体化史分会编《欧洲一体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

14000

 

8

国际学术界欧洲一体化史研究述评

刘作奎

论文

载中国欧洲学会欧洲一体化史分会编《欧洲一体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

17000

 

9

欧洲一体化史研究:主要观点、动向与趋势——基于欧洲一体化史起点的探讨

王立军、刘作奎

论文

载中国欧洲学会欧洲一体化史分会编《欧洲一体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

23000

 

10

“速决为宜”:论中法瑞士建交谈判的中国外交

姚百慧

论文

载徐蓝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第2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6000

 

11

冷战史研究美国总统档案资源导论

姚百慧

论文

载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4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

28000

 

12

英国与1961年柏林墙危机的缓和

滕帅

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0000

 

13

《中法建交公报》形成考释

姚百慧

论文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1000

 

14

美日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认识与对策(1959—1969)

崔丕

论文

《世界历史》,2013年第2期

22000

 

15

没有飞起来的鹰——“天鹰行动”评析

张华

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1000

 

16

浅谈美国国务院档案

姚百慧

论文

徐蓝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第3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7000

 

17

1946年杜鲁门政府对苏联联合国政策的观察

韩长青

论文

徐蓝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第4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15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