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新兴技术未来分析理论方法与产业创新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2月11日16:4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新兴技术未来分析理论方法与产业创新研究”属于基础研究类项目,研究年限为五年:2012年1月——2016年12月。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研究工作1年半。整体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研究成果已经超过预期计划。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1、按计划召开了研究项目开题论证会,听取了专家建议,近一步完善了研究内容体系,突出重点

2011年12月1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兴技术未来分析理论方法与产业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1&ZD140)开题会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工业大学的领导出席了会议,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后,提交了《工作简报》。

2、完成了年度检查工作,开展了二次内部研讨会

2012年11月9日,北京工业大学开展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40)“新兴技术未来分析理论方法与产业创新”年度检查。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领导、相关领域专家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检查汇报会。会议由北京市社科规划办李建平副主任主持,项目首席专家黄鲁成教授进行了年度研究工作汇报。

2012年6月1日,课题组召开了第一次研究工作进展研讨会,2012年9月28日,课题组召开了第二次研究工作进展研讨会。研究工作进展研讨会上,各课题组负责人,介绍了研究工作进展,并就研究工作难点及如何解决难点进行了讨论。

3)各个课题组研究工作进展有序,研究工作按计划进行。

(二)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之一是新兴技术未来分析理论方法(FAET)研究,完成了新兴技术理论方法、产业创新方法的研究,发表了“新兴产业研究方法论论纲”、“论技术发展中创新与优化的关系”、“专利信息的技术功效与应用图挖掘研究”、“基于震级法的新兴技术经济效应评估框架研究”、“面向主题的专利分析系统”等论文。

子课题之二是FAET在新兴技术发展中的应用研究,发表了“基于共现网络的核心技术领域识别研究”、“基于专利共词分析的RFID领域技术主题研究”、“Using the Network Link Data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Cloud Computing”、“Status and Prospect on Converging Technology: Technology management Perspective”、“基于专利引用的碳捕获与封存发展过程分析”、“全球RFID技术专利计量分析”、“Analysis on the solar cell technology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based on the patent data”、“基于专利引用的技术轨道动态分析——以太阳能电池为例”等。

子课题之三是FAET在科技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这部分研究内容根据专家建议,未作重点研究,而是探讨了外国政府创新管理新趋势及对我国科技管理的借鉴。

子课题之四和之五都是围绕新兴产业展开的研究,前者是产业创新研究,后者是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关于产业创新研究方面,初步阐述了新兴产业形成路径及规律;在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方面,提出产业共性技术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构想,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与标准。发表的主要论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统一评价指标与标准建议”、“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选择模型及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特性评价指标与标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局性评价指标及标准”、“Research on Risk Assessment of Emerging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Gray Clustering”、“基于专利的北京动漫游戏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Selection of Beijing’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Based on Weaver-Thomas Model”等。并正式出版了《新兴技术与产业创新研究》(论文集)。另,有一名博士生毕业,其轮文题目是“新兴产业形成路径研究”。参与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研究,负责“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研究,该成果由《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该成果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高度评价。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1)2011年12月1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兴技术未来分析理论方法与产业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1&ZD140)开题会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工业大学的领导出席了会议,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立意高远,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具有前瞻性和明显特色,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研究队伍强大强,研究基础扎实,相信研究工作能够取得预期成果。同时,专家也一致认为应当适当缩小“研究面”、“研究范围”、“收缩研究重点”等建议。

2)2012年1月15日,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40)“新兴技术未来分析理论方法与产业创新”,课题组主办了“第三届中国技术未来分析论坛—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研究”会议,会议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工业大学黄鲁成教授主持。科技部刘敏副司长、航天科工集团符志民部长、清华大学吴贵生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丁堃教授以及重大项目研究团队黄鲁成教授、张永安教授、翟东升教授、吴菲菲副教授、娄岩副教授、苗红副教授、任海英副教授、曾诗红副教授先后在大会上作报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生硕士生百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00余篇,论文主题涉及新兴技术、产业产新、技术创新等。会后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新兴技术与产业创新研究》

3)2012年11月9日,北京工业大学开展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40)“新兴技术未来分析理论方法与产业创新”年度检查。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领导、相关领域专家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检查汇报会。会议由北京市社科规划办李建平副主任主持,项目首席专家黄鲁成教授进行了年度研究工作汇报。

4)2013年7月6日,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40)支持下,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技术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技术未来分析论坛——技术预测与产业创新研究”在北京工业大学大建国饭店召开,“论坛”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黄鲁成教授主持。

来自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学者,来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天津科学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专家,来自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微电子、哈尔滨行健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专家和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师生共13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预测与评价研究所王革所长、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银路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余江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裘江南教授、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系统分析研究所叶猛所长、北方微电子公司纪安宽副总裁、哈尔滨行健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王霞副总经理、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李晓锋专家以及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黄鲁成教授、翟东升教授、吴菲菲副教授、任海英副教授分别作了大会报告。

本次会议主题围绕技术预测与产业创新展开,具体议题包括技术预测理论方法与我国实践研究、基于专利与文献分析的技术预见(预测)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生物医药产业专利质量评估、用户体验与技术创新评价、技术路线图与科技型企业发展战略、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演化研究、特定产业发展前景展望与产业政策研究等。

5)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报告。首席专家黄鲁成教授应邀先后为第九届中国技术管理论坛(报告题目——产业创新研究论纲)、2012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技大会(报告题目——技术未来分析与产业创新研究方法)、2012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会(报告题目——战略新兴产业与产业技术基础)、201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会(报告题目——面向企业的技术未来分析)、参加首届中国管理科学论坛(澳门)(客观分析方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6)博士生王亢抗、成雨、王凯、黄斌参加全国学术会议:

2013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Technology Transfer, 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pril 11-12, 2013. 北京);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 Pacific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January 20-22, 2013. 台北);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2012年10月13日-14日,天津)

7)根据研究需要,发放问卷1千余份;回收400余份。由于未作国外调研预算,所以未进行国外调研。

三、代表性成果简介

1)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及标准,“关于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统一评价指标及标准的建议”,其核心内容: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属性与根本特征出发,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指标及标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属性是:它以新(兴)技术为基础,是科学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它以追求良好综合效益为目标。因此,“评价指标及标准”应包括产业技术性指标及标准、产业效益性指标及标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特征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具有一些“内在要求”:成长性要求——从新兴产业逐渐成长为支柱产业;全局性要求——能对整个经济产生广阔与深远的影响。因此,“评价指标及标准”还应包括产业成长性评价指标及标准、产业全局性评价指标及标准。

上述评价指标及标准对于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缺一不可:“产业技术性评价指标及标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要求,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基础状态,决定着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性;“产业成长性评价指标及标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协调性的要求,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扩张和机能完善程度;“产业全局性评价指标及标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战略”的要求,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的实际推动作用;“产业效益性评价指标及标准”是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的要求,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终效果。该文被中宣部规划办《成果要报》(2012年第2期)刊发。该文首次阐述了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与标准的根据、“指标与标准”的构成以及指标与标准的实施建议。工信部领导阅读此文后,调阅了详细研究成果。《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国研网》、《千龙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介绍或转载了相关成果。

2)针对新兴产业研究刚刚兴起,缺少系统、科学的方法论体系,缺乏综合、有效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的现实,提出了有效、深入研究新兴产业及产业创新研究方法论,方法论构成包括:本文主要从研究内容、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等方面对新兴产业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建立了新兴产业研究方法论的逻辑结构——一是确立研究什么(内容)——方法论中的“主要任务”;二是以什么理论为基础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的总指引”和“原理”;三是怎样研究。并在分析目前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论述了新兴产业研究方法论中应强化的几个方面工作:关于客观方法的应用问题、历史文档与数据库资源问题、现代分析工具的应用问题、方法及工具的选择与组合问题。相关成果发表在管理学界A类期刊《科学学研究》上,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该研究成果分析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新兴产业研究内容与理论基础、新兴产业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提出要重视历史文档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要强化现代分析工具的应用,重视各类方法、工具及其组合应用。该研究成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产业创新研究奠定了理论与方法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家A级学报发表论文)。

3) 提出了借鉴国外创新管理的建议: 一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制定和采取了诸多举措,这些创新举措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不同计划项目、政策措施效应和效率的科学评价还显不足,创新举措的调整还缺少来自评价反馈的支撑。因此,建议在创新管理评价的理论方法上开展研究,探讨建立创新管理评价的制度和实施议程。二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不断完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建议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如何确立跨部门的国家创新体系;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和使用创新资源:如何实现国家创新体系与国家创业体系对接;如何激励企业参与公共部门创新和应对社会挑战的创新等。三是借鉴“创新伙伴”模式,完善“官产学研”推动创新。在制度设计上,“创新伙伴”比“官产学研”更具有刚性和约束力;在利益分配上更具有激励作用;在实操上更具有可行性。因此,建议深入研究“创新伙伴”模式的可行性,并探讨如何实施。四是完善科技规划、计划方法。一方面要依靠科技界、产业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专家智慧;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在科技发展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长的环境下,应研究技术未来分析客观方法的特点、应用条件,探索用客观分析方法辅助科技决策,主要包括科技战略规划、科技项目评审和绩效评价。

4)研究提出了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四种共性技术创新模式:有效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应具有以下特征: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主体与目标定位准确;具有稳定充足的创新资源投入;具有兼顾风险和利益的运行机制;具有反映产业需求的立项及绩效评估过程。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四种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运行模式。

第一种是实体国家队模式,其运行机制是:创新主体由国家级院所、中心、国家实验室构成,或新建国家级院构成;目标定位是通过基础研究、早期应用研究,提供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共性技术,特别是环境、安全、能源等领域内高风险、战略性的共性技术;创新资源全部来自中央政府;政府组织学界、研究机构和产业界专家确立研发项目;创新主体独立从事研发活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获得的知识产权属于国家和创新主体共有。第二种是虚拟国家队模式,其运行机制是:创新主体由协调管理方(不提供科技经费的政府管理部门)、出资方(提供科技经费的政府部门)、研发方(国家“中心”与实验室、研发机构、高校)构成;目标定位是以提供产业间基础性、前沿性共性技术(如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和相关服务;研发经费由出资方提供;出资方与研发方共同确立研发项目;研发方独立从事研发活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获得的知识产权属于国家和研发方共有;虚拟国家队是临时共同体,产业共性技术创新项目研发完成后,“临时共同体”解散。第三种是创新伙伴模式,其运行机制是:创新主体由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单位构成,政府有关部门作为“伙伴”之一,不再发挥主导作用;2)目标定位是提供产业内共性技术(关键工艺和产品核心技术),为产业内不同行业的发展提供共同基础和条件;“创新伙伴”充分发挥参与者的各自优势,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实现各自利益;实施“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伙伴各方共同确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项目时,按照各方提供创新资源的多少,决定其在创新立项中作用的大小;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获得的知识产权属于伙伴各方共有。第四种是创新联盟模式,其运行机制是:创新主体以企业为主,吸收大学、科研机构等参加;提供产业共性技术是联盟的主要任务之一,其目标定位是提供行业内基础技术、产品关键与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创新经费主要由联盟各方提供,政府对联盟的作用仅限于政策引导、倡导,以及有限的资源支持;研发项目由“联盟”独立确定,或者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获得的知识产权属于联盟所有。

5)提出了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演化的四阶段:由于新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受到产业环境以及企业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而新兴技术的演进会影响新兴产业及其企业的发展状况,所以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演化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交织在一起的。

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演化动力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扩散,需求空间及结构的变化,技术链上各环节的价值再分布,技术轨道与标准的转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进而影响两者的协同演化进程。以知识的角度看,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技术知识的动态制约,新兴技术的演化空间也要受到产业知识空间的动态制约。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新兴技术的演化可以激发产业的需求空间,从而拉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新兴产业的需求环境也会对新兴技术的演化产生影响,市场的需求结构会影响新产品的商业化速度。新兴技术链上的价值分布状态会导致产业资源的动态整合,从而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而新兴产业内的竞争环境会造成技术链上创新资源的再调整,引起技术链上不同环节的价值再分布。新兴技术的技术范式会影响产业技术轨道,进而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而新兴产业通过市场来动态选择技术标准,又影响了新兴技术的演化方向和创新速度。

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协同演化过程在逻辑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初步协同阶段,强化协同阶段,深度协同阶段,分化协同阶段。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演化动力的交织程度在各个阶段有一定的差异,当演化动力的交织程度比较深的时候,政策制定者就需要格外注意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间的交互影响,综合考虑并制定相互配套的政策。

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演化过程中的某些阶段可能会由于演化动力的自我衰减而逐渐停滞,也可能会因演化动力不断强化而快速演进,甚至可能会出现演化阶段的倒退、往复。政策制定者要注意识别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各个协同演化阶段的往复趋势,缺乏前瞻性的政策有可能导致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演进过程的停滞或失衡,当已经出现协同演化阶段的往复时,要及时调整能够适应新阶段的配套政策。政府在制定关于促进新兴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时,需要注意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间的这种交互影响,因为二者演化动力之间的正、负反馈效应有可能削弱政策本应发挥的作用,甚至可能会产生有悖于政策制定者初衷的效果,在通过政府采购来扩大需求空间以拉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调整需求的结构方面,因为畸形的需求结构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病态集群,如果需求结构不合理,企业用于生产活动的资源易于出现结构上的失调,那么此时需求空间越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危害反而越大;在主导整合新兴技术创新资源以推动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及时制定配套政策以调整市场竞争环境,避免新兴技术链上价值分布的过度失衡,以促进新兴技术的协调演进,增强新兴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与市场和企业共同选择产业技术标准时,也要考虑该新兴产业的网络效应,因为网络效应越强,技术锁定效应往往也越强,单一的产业技术标准可能反而会阻碍新兴技术创新,最终可能导致社会整体福利的下降。

6)提出了基于模糊德尔菲法和粗糙集的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选择模型——利用模糊德尔菲法获取系统的评价指标,然后利用粗糙集对评价指标进行约简并确定约简后的评价指标权重。最后,结合情景分析对技术进行综合评价,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储能技术选择为例,运用该模型对能应用于新能源并网发电的储能技术进行了评价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国家A级学报发表论文)

7) 首次将衡量地震强度的麦加利等级引入新兴技术经济效应评估中,提出了新兴技术经济效应评估等级量表,将震级原理应用于经济体系中,构建了用于评估经济体系中新兴技术经济效应的理论框架,解决了新兴技术经济效应评估中的量化描述问题。

8)在“把握新兴技术发展趋势研究(发展方向、研究热点、成熟度、技术机会);如何应用技术未来分析方法和科学知识转移规律,探索新兴技术应用领域演化机理与过程”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分析方法,诸如“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方法”、“技术路径与轨道分析分析方法”、“技术前沿分析方法”、“技术研发热点分析方法”、“技术空白点分析方法”。其相关成果已经应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并得到了国际知名企业——海尔的好评。

四、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报送《成果要报》两篇稿件(“关于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统一评价指标及标准的建议”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应当优先”),“关于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统一评价指标及标准的建议”被《成果要报》采用后,《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国研网》、《千龙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介绍或转载了相关成果。

报送《工作简报》稿件一份,刊发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 参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3)》研究工作,具体负责“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其成果在1月3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了温总理一边手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3)》,一边对大家说:“过去十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中央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工作的参谋助手,很好地履行了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他最后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3)》封面上亲笔签名。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关于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统一评价指标及标准的建议

黄鲁成

论文

《成果要报》

2012年第2期

约5千字

《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千龙网》、《国研网》转载并介绍成果

2

新兴技术与产业创新研究

黄鲁成等

论文集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年4月

25万字

 

3

新兴产业研究方法论论纲

黄鲁成等

论文

科学学研究

2013.1

约9千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管理学A类期刊

CSSCI检索

4

基于专利分析的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黄鲁成,成雨,吴菲菲,苗红,娄岩

论文

情报杂志

2012,05:1-6+11

约6千

CSSCI检索

5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特性评价指标与标准

黄鲁成,王亢抗,吴菲菲,苗红,娄岩

论文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07:103-108

约5千

CSSCI检索

6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应评价指标及标准

黄鲁成,罗晓梅,苗红,吴菲菲,娄岩

论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4:136-139.

约3千

CSSCI检索

7

从专利分析看北京环保产业发展

黄鲁成,王龙飞吴菲菲

论文

环境保护2013,02:55-58

约3千

CSSCI检索

8

基于专利的北京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黄鲁成,罗晓梅,吴菲菲,苗红,娄岩

论文

情报杂志2013,02:72-78.

约6千

CSSCI检索

9

基于专利的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SWOT分析

黄鲁成,王亢抗,吴菲菲,娄岩,苗红

论文

中国科技论坛2013,01:106-112.

约6千

CSSCI检索

10

基于专利引用的技术轨道动态分析——以太阳能电池为例

黄鲁成,石媛嫄,吴菲菲

 

论文

科学学研究

2013,03:358-367.

约9千

CSSCI检索

管理学A类期刊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局性评价指标及标准

黄鲁成,张静,吴菲菲,苗红,娄岩,罗晓梅

论文

统计与决策2013,05:34-37.

约3千

CSSCI检索

12

新兴产业研究方法论论纲

黄鲁成,王亢抗,吴菲菲,苗红,娄岩,罗晓梅,王凯,乔铮

论文

科学学研究

2013,01:13-21.

约8千

CSSCI检索

管理学A类期刊

13

专利信息的技术功效与应用图挖掘研究

翟东升,陈晨,张杰,黄鲁成,阮平南

论文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Z1:96-102.

约6千

 

14

基于产品评论挖掘的竞争产品优势分析

翟东升,徐颖,黄鲁成,赵京

 

论文

情报杂志2013,02:45-51+66.

约7千

CSSCI检索

15

面向主题的专利分析系统

翟东升,袁昕

论文

情报杂志2012,06:168-172.

约4千

CSSCI检索

16

基于MapReduce构建专利技术功效图的研究

翟东升,蔡万江,陈晨,黄鲁成,赵京

论文

情报杂志2013,06:29-33+46.

约5千

CSSCI检索

17

基于共现网络的核心技术领域识别研究

张杰,刘粉香,翟东升,黄鲁成

论文

情报杂志2012,11:35-39

约4千

CSSCI检索

18

全球RFID技术专利计量分析

张杰,刘美佳,翟东升,黄鲁成,赵京

论文

情报杂志2013,01:21-26

约5千

CSSCI检索

19

基于专利交叉影响法的NBIC会聚趋势研究

苗红,秦立芳,黄鲁成,吴菲菲

 

论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CSSCI检索

20

基于专利引用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发展研究

苗红,张伟,黄鲁成

 

论文

情报杂志2013,01:27-32

约5千

CSSCI检索

21

技术管理视角下的会聚技术研究综述

苗红,秦立芳,黄鲁成

 

论文

科技管理研究2013,07:228-233

约5千

 

22

基于震级法的新兴技术经济效应评估框架研究

吴菲菲,封红丽,黄鲁成

论文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03:94-101.

约7千

CSSCI检索

23

基于震级法的新兴技术经济效应评估实证分析

吴菲菲,封红丽,黄鲁成

论文

软科学

2012,06:16-20.

约4千

CSSCI检索

24

基于专利分析的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策研究

娄岩,刘燕玲,黄鲁成

论文

科技管理研究2012,09:39-43.

 

约4千

 

25

基于专利分析的北京新材料产业对策研究

娄岩,纪玉环,黄鲁成

论文

中国经贸导刊2013,06:51-53

约2千

 

26

论技术发展中创新与优化的关系

任海英

论文

科学学研究2012,06:930-935.

约5千

管理学A类期刊

CSSCI检索

27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新兴技术产业化策略研究

任海英,程善宝,黄鲁成

论文

科研管理2013,05:21-31

约1万

管理学A类期刊

CSSCI检索

28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选择模型及应用

李欣,黄鲁成,吴菲菲

论文

系统管理学报  2012,05:634-641.

约7千

管理学A类期刊

29

基于KMV模型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研究

曾诗鸿

王芳

论文

预测

2013,02:60-63+69

约4千字

管理学A类期刊

CSSCI检索

30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technology diffusion research based on patent information

Huang, Lucheng

Wang, Ning

论文

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v 185 LNEE, p 167-180, 2013

约7千字

EI检索

31

An integration method i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Lou, Yan

Zhou, Chan; Huang, Lucheng

论文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 7, n 23, p 788-798, December 2012

约6千字

EI检索

32

Analysis on the solar cell technology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based on the patent data

Huang, Lucheng

Shi, Yuanyuan; Wu, Feifei

论文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 7, n 19, p 381-389, 2012

 

约5千字

EI检索

33

SWOT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Beijing, China using patent data

 

Huang, Lucheng

Wang, Kangkang; Wu, Feifei

论文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 7333 LNCS, n PART 1, p 447-461, 2012,

约6千字

EI检索

34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Based on Techno-economic Paradigm

Song Yantao; Li Yan; Huang Lucheng

 

论文

201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 (ICASS 2013), VOL 3 : 313-318

约3千字

ISTP检索

35

The Research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Standard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Huang Lu-cheng; Qiao Zheng; Wu Fei-fei;

 

论文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pp 977-982, 2012

 

约7千字

ISTP检索

36

SWOT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Beijing, China Using Patent Data

Huang, Lucheng; Wang, Kangkang; Wu, Feifei.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7333 : 447-461 ,2012

 

ISTP检索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