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1月27日15:4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课题首席专家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对子课题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10个子课题调整为6个子课题。课题申报期间,课题组设置了10个子课题,各课题及其负责人分别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传承的历史考察”(王玉德)、“台湾地区及国外文化传承的实践经验”(何红一)、“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及其传承实践”(高卫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总体构架”(柏贵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民间传承”(向柏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学校教育传承”(李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现代化数字化技术传承”(徐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开发利用传承”(田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场馆传承”(林毅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保障体系”(卢兵)。课题立项后,课题组首席专家段超教授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召开子课题负责人会议,对子课题进行了重新设置。新设置的6个子课题及其负责人分别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经验”(王玉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总体建构”(柏贵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教育传承”(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传承”(田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传承”(向柏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技术传承”(高卫华)。课题组与课题校外合作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子课题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传承的历史考察”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国家文化创新研究基地王玉德教授承担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组与王玉德教授签订了合作协议,并拨付经费。

子课题调整后,对课题组人员又进行重新组合。子课题及其负责人以及课题组成员的重新调整,使课题研究重点更加突出,子课题更成体系,子课题课题组人员机构更加合理,为课题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各子课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和田野调查工作,并推出了系列成果,研究进展有序。重新确立6个子课题后,各子课题负责人迅速启动了课题研究。第一,目前各子课题都已经完成本课题的研究综述。如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传承已根据现有文献完成了国外传统文化传承和国内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现状及传承经验的文献整理。

第二,课题组陆续开展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田野调查工作。课题组首席专家段超教授充分利用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挂职州委常委、副州长,分管文化教育工作的优势,在恩施州做了大量深入、富有成效的调查。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技术传承”已经对湖北恩施地区进行了有关民族文化传播的田野调查,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传承”组织课题组人员对鄂西、湘西、湘南、广西等地进行了调查。2013年暑假,各子课题研究人员正在全国各地开展调研活动。

课题组积极吸收博士生硕士生参与课题研究。如课题组首席专家段超教授指导博士生姜爱完成博士论文《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及其现代利用研究》,指导硕士生完成《美孚黎年节文化及社会关系研究》、《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人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传承人为例》、《恩施土家族“女儿会”传承研究》、《湘、鄂西土家族白虎文化的多样性与功能研究》、《恩施州民族文化进校园研究》等等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课题组陆续推出阶段性成果。各子课题发表了系列论文。目前课题组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另有8篇论文被《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理论月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采用,将于近期刊出。课题组向教育部教育部社政司报送了《民族地区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内容、做法、经验与对策》咨询报告一份。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1.课题组通过田野调查、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了有关民族文化传承的文献资料。上述资料包括国内外有关传统文化传承的论文、专著,有关民族文化传承的政策法规,各地区文化、教育、旅游等政府部门关于文化传承的总结报告,节日庆典策划文案、文化产业企业资料、电视等传媒节目单、乡土教材、校本课程等等。如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总体建构”课题组通过在在广西百色、云南沙甸、恩施等的田野调查,搜集到一批田野资料,撰写了“经学教育与回族文化的传承——基于沙甸的调查”,投相关杂志。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技术传承”通过对恩施等民族地区的调查,撰写了《新媒介语境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世界传播策略》、《“风草”传播模式说及其政教合一传播思想——<论语>传播学再解读》、《社会流动与利益共同体整合——《荀子》教化传播思想基础及其内在理路》等论文,已被《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理论月刊》等刊物采用。

2.课题首席专家组织筹备了系列学术会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的学术交流。2012年8月8日,课题组首席专家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主持召开了“武陵山区特色经济及民族文化发展研讨会”。 会议由中南民族大学、恩施州人民政府、湖北民族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吉首大学等高校、武陵山片区部分市委党校的1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武陵山片区内各县市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话题建言献策,深入探讨。其中涉及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论文20余篇。课题组绝大部分成员都参加了学术研讨会。

2012年9月21日至25日,子课题负责人田敏教授在西北民族大学主持召开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南方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专题会议”。来自全国16家科研院所的55位专家学者共提交论文53篇。专题会议围绕南方民族关系与文化认同、南方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及影响、南方民族文化分析与解读等问题主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课题组成员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提交论文并做交流发言。

2012年10月9日至11日,课题组组织筹备召开了“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议题主要包括汉民族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贡献、荆楚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作用、汉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互动关系、汉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产业战略发展、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互动研究、汉民族区域文化研究、汉语方言研究、汉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等。

2013年4月12-14日,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技术传承”负责人高卫华教授参加“新子学”2013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会议论文《我国“新子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新子学”》。2013年7月19-21日,高卫华教授等出席2013第八届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新媒介语境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再传播策略研究》。该子课题课题组还就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相关问题与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进行交流,以及参加华中科技大学的国家形象传播重大课题的开题等。

2013年7月30日,课题组首席专家段超教授、子课题负责人柏桂喜教授出席了“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峰论坛”。2013年8月7日,课题组成员李俊杰、李然、唐胡晧等参加了在湖南怀化举行的“武陵山片区协同创新加快发展学术研讨会”。

三、代表性成果简介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多种元素、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传承体系各要素、各环节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多重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体系中各种元素、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各种元素、各个环节功能的充分发挥是整个体系功能发挥即体系良性运行的前提。无论是上层文化,还是民间文化,无论是汉族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其得以传承的关键均在于文化传承体系的统筹建设,而具体文化内容的传承则依赖于传承体系中特定方式与特定保障手段的科学应用。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必须具有系统论、控制论的视野。中国知网显示,该文被引4次,下载339次。

2. 《关羽崇拜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向柏松)。文章主要采用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社会二元结构分析方法,分析关羽崇拜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各自的形成、特点、价值取向,揭示两种传统各自的利弊,有利于辨析关羽崇拜中的人民性与封建性,识别两种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弘扬关羽崇拜中的传统优秀文化成分。

3.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三个传播断层反思》(高卫华)。作者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由学者发出 “打倒孔家店”的断言,十年 “文化大革命”来自政治层面隐喻式的对 “孔老二”的贬斥,体制转型期我国公众对西方信息理想化误读带来的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传播的结构性断裂。西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这三个传播断层对传统文化的逐次剥离,导致公众文化价值取向的困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对此进行理性反思。

4. 《大众传媒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化结构功能——以<恩施日报>报道“恩施女儿会”为例》(高卫华)。作者认为,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和建构少数民族形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选择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存的土家族原始民俗“恩施女儿会”为个案,分析大众传媒通过集纳并提炼分散繁杂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符号,整合并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重构,主导性解读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形象等符号化传播过程,实现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同时就目前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5.《新媒介背景下民族地区手机传播功能研究——以湖北恩施市与鹤峰县实地调研为个案》(高卫华,杨兰,陈晨)。文章通过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与鹤峰县的实地调查显示,民族地区的媒体使用率与信息化程度偏低,网络化程度与城市居民差异较大。但手机媒体的上网功能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并在当地的政治传播与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功能拓展空间。

四、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课题组向教育部教育部社科司报送《民族地区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内容、做法、经验与对策》咨询报告一份。咨询报告认为,民族地区大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以少数民族民族语言文字教育为重点的“双语双文教学”, 民族历史与区域历史教育、音乐舞蹈美术等民族艺术,民族风俗,民族民间工艺,民族体育与游艺,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技能。民族地区大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做法为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民族文化,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民族文化,开展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发挥高等院校在民族文化教学科研潜力。其经验启示在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开展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得到研究和发掘,增强了开展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重视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师资力量的培训,学校与各类社会机构、民间机构进行合作,拓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和渠道。为进一步增强上述工作,应树立多元民族文化教育观念,增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法律法规,健全机制,增强其制度化和规范性;建立完善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的教育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形式;正确认识和处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中的几个关系,如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2.课题组首席专家在全省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现场会议上做了《浓墨重彩绘蓝图,画卷漫展佳境来——恩施州公共文化建设情况汇报》。报告总结了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方式、途径与成效。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

段超

论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2(2)

8000

引用4次

2

关羽崇拜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向柏松

论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6)

6000

 

3

大众传媒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化结构功能——以《恩施日报》报道“恩施女儿会”为例

高卫华、杨兰

论文

《当代传播》2012(5)

5000

 

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三个传播断层反思

高卫华

论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1)

7000

 

5

网络典型报道传播民族传统美德的文化建设功能——以湖北网络典型报道为例

高卫华、陶喜红

论文

《新闻爱好者》2012(19)

 

 

6

新媒介背景下民族地区手机传播功能研究

高卫华,杨兰,陈晨

论文

《当代传播》2013(4)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