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1月27日14:26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总体上,研究工作基本按预期计划进行,完成了《标书》预定研究计划,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但各子课题的研究进展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子课题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理论研究”、“子课题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结构模型研究”、“子课题三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范式研究”等的进展较顺利,“子课题四主要发达国家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比较研究”、“子课题五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等的进展相对滞后。

子课题一: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理论研究。在如下四个方面已经取得积极成果。1,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对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影响;2,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与一般市场体系建设的关系;3,政府与市场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作用与功能定位;4,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子课题二: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结构模型研究。计划从市场交易或流通对象、交易空间、市场组织与机构以及交易时间等四个维度构建文化市场体系结构模型。目前,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这四个维度的研究均取得有积极意义的阶段性成果。

子课题三: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范式研究。已经完成“环境——目标——程序”范式中的“环境”分析部分。

子课题四: 主要发达国家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比较研究。目前仅仅对法国文化市场建设有一个初步研究,其中美国的研究仅限于出版市场,其它方面还处于相关资料的收集中。

子课题五: 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分析评价必须全面掌握系统的数据与资料,由于资料的收集工作尚未完成,所以影响了本课题的研究进度。

子课题六与子课题七,只能在上述课题取得具体成果后才能展开研究,所以按计划尚未启动。

②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实地调查与数据采集方面:先后赴北京(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发展司、科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新华书店总店),广州(广州出版社、广东省新华书店、广东教育出版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研究所、江苏省新华书店),合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皖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及武汉(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五地进行了出版市场体系建设现状调研。收集了大量出版人才、信息、知识产权、资本要素市场建设的一手数据以及较为系统的图书商品市场供求数据。

二,调研资料与数据的整理与运用情况

目前,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资料主要还分散在相关子课题组,尚未完成资料的集中汇总,只是初步建立起了相关资料的基本目录信息。

下一步拟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资料的题录资料库,条件允许的话,力争建立资料库。

三,在学术交流方面:第一,2012年10月23日,邀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来我校以《二战以来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启示》为主题的学术报告。邬书林回顾了二战以来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以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理论著作为切入点,从学理角度阐明了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基本规律,分析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第二,2012年11月2日,邀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来我校以《数字出版:新闻出版业的未来》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他分析与阐明了市场体系建设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当前我国数字出版市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加大数字出版市场建设的设想。第三,项目首席专家方卿2012 年8 月26日应邀在南京大学举办的全国出版研究生暑期学校“出版转型与发展趋势研究”上作了题为《出版市场体系建设与出版产业发展》的学术报告。第四,项目首席专家方卿于2013年5月27日-6月1日应邀访问了台湾淡江大学,就两岸文创产业发展研究进行了学术交流。第五,项目首席专家方卿2013年6月27日应邀出席江苏省图书发行业协会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图书发行业的困境与出路》的学术讲座。

③代表性成果简介

目前,本课题组已发表论文共5篇,全部标注了课题号。其中,SSCI刊源期刊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转载1篇。文章目录如下:

1. 方卿 加快文化科技创新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出版科学 2012(4)

2. 方卿 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五大关系 编辑学刊 2013(1)

3.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STM Journal Publishing Xu Lifang Fang Qing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Volume 29, Number 2, June 2013

4. Market-oriented reform in Chinese scholarly publishing. FANG Qing, XU Lifang, Learned Publishing, VOL. 26, NO. 2, APRIL, 2013 (SSCI)

5. Online scholarly publishing in China. XU Jie, YUAN Xiaoqun, Learned Publishing, VOL. 26, NO. 2, APRIL, 2013 (SSCI)

以下简要介绍《加快文化科技创新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Market-oriented reform in Chinese scholarly publishing两篇论文的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一、《加快文化科技创新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章指出,文化科技是现代文化要素市场建设的核心内容,文化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政府和企业的协调努力是实现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

本文重点论述了科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三种基本方式。

第一,催生文化新业态,拓展文化产业边界。科技是界定产业边界的关键要素之一。中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文化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将直接导致新型文化业态的产生以及文化产业边界的向外拓展。文化科技的进步,是通过改变传统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创造新的文化需求,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群体,进而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拓展文化产业边界的。如果说以模拟技术为核心的文化科技业已造就了规模宏大的传统文化产业,那么,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必将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发展契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正在迅速改变传统的文化产业格局,催生出诸如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娱乐业等新兴文化业态。这些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文化新业态,正在逐步成为文化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产业领域。

第二,促进文化产品或服务创新,提升文化吸引力。与一般的物质需求不同,文化需求具有更大的张力或弹性,而这种张力或弹性的释放程度又是与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直接相关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中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化需求,决定着文化的吸引力。因此,加强科技研发,提升文化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共同追求。近年来,迅速发展的3D技术、MPR技术正在通过提升影视产品和出版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文化产品或服务创新,增强文化产品的艺术感染力,提升文化的吸引力。电影、图书等传统文化产品借助高新科技通过提升技术含量获得新生的种种事实表明,即使面临新技术的挑战,具有一定先发优势和市场基础的传统文化产品或服务只要能够积极拥抱新技术,通过提升技术含量以优化性能、改善功能、提升感染力,不仅可以重新赢得消费者青睐,而且可以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第三,拓展传播路径,增强文化辐射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村”成为了现实。文化产品的传播速度提高、传播路径更加多样、传播范围大为拓展,从而使得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及其产业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了。

在此基础上,文章针对政府和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三点对策。

就政府而言,政府是国家文化产业战略的顶层设计者,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着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监管者的角色。在加快文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能够而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为文化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为文化创新主体提供有利的财政、税收与融资支持。其次,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尤其要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再次,政府应该根据文化产业集群的特点,科学规划和组织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相关精神,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就企业而言,企业是文化科技落地,并真正将之转化为文化产业能力、提升文化产业能级的主体。因此,从市场主体建设的视角看,为了加快文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一方面要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进行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市场需求,研发为用户带来价值的创新应用设计、人性化设计和安全可靠的设计,实现科技的应用创新。惟其如此,文化企业才能最终实现科技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创新双螺旋互动,提高科技创新力,或者在文化新业态培育上,或者在文化产品或服务创新上,或者在提升传播渠道控制力上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Market-oriented reform in Chinese scholarly publishing(论中国学术出版产业的市场化改革)

在经历了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后,2003年,包括出版业在的文化体制改革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中国政府期待模仿经济领域改革的方式,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2003年,中国正式启动了包括22家出版社在内的35家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试点工作。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出版社原有的事业体制改变为企业体制。改制后的出版社将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2003年的改革试点取得成功后,2006年,除包括民族出版社在内的极少数公益性出版社外,绝大多数出版社都被要求转制为企业。不仅如此,期刊出版单位的改制也将在2012年正式完成,届时全部非时政类期刊出版单位也必须象图书出版社一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的确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出版物品种更加丰富,出版物质量不断提高,出版社的实力明显提升等都是很好的佐证。但是,对于面向专业市场的学术出版而言,要适应这种全新的管理体制还很困难。在这种新的管理体制下,中国学术出版中出现了收费出版、提高出版物定价和对出版基金的依赖等现象。

第一,收费出版。向论文作者收取一定额度的费用以弥补经营的不足是当前大多数学术期刊的基本做法。因为从政府管理层面看,期刊向作者收取出版费用是被严格禁止的,所以,到底有多大比例的学术期刊在向作者收取费用,以及收费的标准是多少等都是难以被清楚地统计的。对收费出版现象,政府、学术界及期刊出版单位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在制度与现实、商业利益与学术追求的碰撞中,中国学期刊收费问题的争论仍在持续。

政府对此现象持鲜明的反对态度。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0年12月15日发布的《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手段向供稿个人和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2012年2月,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相关规定对严重违规的《中国包装科技博览》等6种期刊予以停业整顿、警告等行政处罚,对《管理观察》等2种期刊予以通报批评,同时责令立即纠正违规行为。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在谈及此类现象时指出,“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予以停办”。

学术界对收费出版总体上也是持否定态度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收费出版是导致期刊学术质量下降和学术不端的重要根源。版面费的危害是巨大的,收取版面费,就很容易在稿件质量的选取上打折扣,使交钱就能发文章成为可能,严重影响了学术公正、纯洁的良好形象。

与政府和学术界的看法不同,大多数期刊出版单位的态度则十分暧昧,但也有部分学术期刊强调适当收取版面费是必要的、合理的,并不会影响期刊的学术质量。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医学委员会与中华医学社对312家医学卫生期刊的调查结果显示,89.9%的期刊认为收费出版是“合理的”;而认为“不合理的”只占1.6%。期刊支持向作者收取出版费用的理由主要有:一是学术期刊的受众小、广告收入有限,单纯依靠市场难以生存;二是有利于促进学术期刊发展,实现学术期刊服务于学术传播的目的;三是收费不会改变期刊的用稿标准。基于上述理由,不少期刊甚至呼吁政府考虑修改现行学术期刊管理政策,将学术期刊收费合理化。

第二,提高出版物定价。学术图书与期刊价格的上涨是近年来国际学术出版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近年来,中国学术出版物的价格同样也表现出明显的上涨态势。出版物定价过高已成为当下广大读者抱怨的焦点。本人对中国图书网(bookschina.com)待售的出版于2001至2011年的“地球科学类”全部1723种学术图书的定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1年间,样本图书各年度的平均价格虽说有涨有跌,但总体上看却是涨多跌少。价格上涨的有7个年份,下跌的有3个年份。从价格上涨幅度看,当年图书平均价格从2001年的33.94元/册上升到2011年的81.63元/册。11年间样本图书定价净增长140.51%,年均增长幅度达10.55%。其中,涨幅最大的3个年度是2008年、2003年和2011年,分别较上一年度上涨30.61%、26.45%和20.74%。通过与当年全国出版的全部图书(除课本外,下同)的定价相比,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学术图书价格的增长幅度。在2001至2011年间,中国全部图书定价虽然逐年增长,但涨幅明显低于样本学术图书。11年间当年图书平均价格从2001年的10.23元/册上升到2011年的18.26元/册,11年净增长78.49%,年均增长幅度达为6.08%。其中,涨幅最大的3个年度是2010年、2003年和2005年,分别较上一年度上涨12.37%、10.36%和10%。可见,前述各项指标均远远低于样本学术图书。

从成因上看,近年来中国学术出版物价格的上涨不单纯是因为成本原因,应该与学术出版的市场化改革有一定的关联。出版体制改革之前,由于可以从主办单位获得财政上的支持(或曰补贴),学术出版单位大多没有财政方面的压力。体制改革后,出版单位转变成企业,不仅有了生存上的压力,而且还有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对出版利润的追求业已成为学术出版企业的重要经营目标。随着中国政府对教育与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教育与科技界对学术出版物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逐步造就了一个具有刚性需求特征的学术出版市场。刚性的学术市场需求为转制后开始注重经济效益的学术出版企业提供了提升学术出版物价格的契机。我们认为,这正是近年来中国学术出版物涨价的重要原因。作为企业的学术出版单位,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提高学术出版物价格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学术出版物价格高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却应该引起政府与社会的关注。

第三,对出版基金的依赖。出版基金是政府、企业或其它组织设立的支持出版活动的公益性专项基金。在世界各国出版活动中,出版基金对支持学术出版活动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

改企转制后,中国各类出版单位都将经济效益作为考量出版选题的重要指标,读者面窄、发行量小的学术著作出版难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为应对学术著作出版难的困局,中国政府加强了出版基金建设的力度,中央及地方政府拿出了大量的财政资金设立了多种出版基金以支持学术著作的出版。2007年,中央政府正式设立“国家出版基金”,由中央财政拨专款,用于鼓励和支持以学术著作为主的优秀公益性出版项目的出版。基金成立4年多来已先后出资20多亿元支持了500多个公益性出版项目,并且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中央政府设立出版基金的同时,60%以上省级地方政府也先后设立了地方出版基金以支持本地学术著作的出版。除各级政府外,高校及出版企业也陆续设立了数量众多的各类出版基金。这些出版基金,一方面为克服出版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学术出版困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术出版对各类出版基金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出版单位自身造血功能的发展。如果上述出版基金能够持续获得各级财政的支持,对转企改制后学术出版的持续发展显然是有意义的。但是,这种主要依靠出版基金支持的学术出版模式能否持续却令人忧虑。一旦政府减少了对出版基金的投入,学术出版的发展必将陷入困境。因此,我们认为,在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出版企业应该积极探索市场化的学术出版模式,培养依靠市场发展学术出版的能力。惟其如此,学术出版的持续健康发展才有希望。

④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课题组在成果宣传推介方面重视不够,没有召开过相关研究成果的发布会,除开题报告会简报之外也没有刊发和报送相关《工作简报》,未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加快文化科技创新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方卿

论文

出版科学 2012(4)

5200

 

2

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五大关系

方卿

论文

编辑学刊 2013(1)

4900

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13年第4期转载

3

Market-oriented reform in Chinese scholarly publishing.

FANG Qing

XU Lifang

论文

Learned Publishing, Vol. 26, No. 2, APRIL, 2013

3100

英文词

SSCI 索引

4

Online scholarly publishing in China.

XU Jie

YUAN Xiaoqun

论文

Learned Publishing, Vol. 26, No. 2, APRIL, 2013

3300

英文词

SSCI索引

5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STM Journal Publishing 

Xu Lifang  Fang Qing

论文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Volume 29, Number 2, June 2013

2300

英文词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