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1月26日08:44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2011年10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项目立项以来,在项目首席专家肖贵清教授的带领下,各子课题负责人以及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了初步分工,基本完成了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工作,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社会调研,召开了多次小型研讨会,并在本专业核心期刊发表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目前,项目研究工作进展顺利。

2.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2011年12月11日,项目开题报告会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顺利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编译局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和课题组成员,就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为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特别是课题组首席专家肖贵清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一起参与完成了为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小组所作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调研报告,取得了大量相关资料。

项目立项以来,首席专家肖贵清教授及课题组其他成员先后参加了在北京、南京、长沙等地召开的由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单位组织的各种相关学术研讨会,就项目研究的一些问题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交流,不仅开阔了视野,也拓展了项目研究的思路。项目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多次召开小型研讨会,就项目研究遇到的问题,下一步的研究计划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流,以保证项目研究按预期计划顺利进行。

3.代表性成果简介

项目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已经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当代中国史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版)等国内专业核心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本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多篇文章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光明日报》等刊物和网站转载,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制度自信研究。

代表性成果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逻辑分析》。该文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8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文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逻辑结构、逻辑层次、实践逻辑等方面入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逻辑结构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横向的逻辑结构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和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要素的体系。其中,政治制度是制度体系的结构核心,通过政治权力及其运行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达成;经济制度是制度体系的物质基础,通过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体制是执行整合功能的社会条件;文化体制是执行制度维护功能的深层因素 。在这样的逻辑关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各部分之间形成了促进社会发展的共向性合力。

从逻辑层次来看,按照从制度体系核心到边缘的顺序,可以将制度体系分成制度、体制和机制三个层面。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本质规定,决定于我国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是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其根本属性。体制是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我国社会环境的具体体现。机制是体制的运行方式,是制度结构的组织形式和运行状态,是制度深入到现实生活中的触角。

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要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要理论我国制度行为主体间的权力关系,其中既要处理好中央层级的横向权力关系,即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权力关系,又要处理好纵向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理顺制度与制度运行环境的关系。其中既要处理好制度与社会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制度与文化的关系。

代表性成果之二:《毛泽东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该文发表在《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11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文章认为,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和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对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社会制度做了具体构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探索,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

毛泽东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构想。从政治制度构想来看,毛泽东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阐述了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等思想。从经济制度构想来看,毛泽东阐释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结构等问题。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设计的制度框架和基本思路,已经勾画出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雏形,为我国成功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对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毛泽东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对突破苏联模式,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毛泽东对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改变中央高度集权、反对官僚主义、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问题的思考,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认为,毛泽东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是基于对苏联模式的深刻反思,也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的实际出发所做的探索。虽然这一探索是初步的,有很多重要的思想并没有在实践中贯彻和实施,但是,这些探索的成果无疑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代表性成果之三:《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有机统一》。该文发表在《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3期,该文主要观点被光明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等学术网站转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内在逻辑的三个基本方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理论形成发展和制度创新完善提供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个不断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过程。这些成功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成功的经验,具体化为制度、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道路拓展和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每到关键节点,都是通过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来推动道路探索的发展。理论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提供理论引领和规范,并随着理论的逐渐成熟,然后才有制度的逐步完善。理论不仅对制度创新具有引领作用,还有规范作用,即通过制度与理论对照,纠正制度体系中与理论不相符甚至相违背的机制体制,从而修正和完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道路拓展和理论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如果说理论指引着道路探索的方向,那么制度则保障道路的探索不会偏离正确方向。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不会偏离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完善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理论创新的成果。道路探索的进步和理论创新的成果都以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为体现,制度的完善程度代表了道路发展和理论成熟的程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理论的创新、制度的完善,有机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实践永无止境,道路的探索、理论的创新、制度的完善也不会终结。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代表性成果之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学理分析》。该文发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4期。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又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坚持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政治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还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保证了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各安其所,各擅其能,共同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确保了财富收入的合理分配,保证了贫富差距不会导致两极分化,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利用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又通过宏观调控避免了市场经济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的弊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切实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高价值体现。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本保证。

代表性成果之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该文发表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3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完善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着独具特色的价值意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价值的最大彰显,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根本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手段和物质保障;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凸显人民利益至上、维护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为民、立党为公,集中彰显了共产党人以及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指向,就是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的价值取向渗透和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各个方面。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而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只有在一定社会制度的保障下才有可能实现这一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发展尤其是占社会人数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发展提供了得以实现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随着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得到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得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不断提升。

项目其他代表性成果还有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5期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创新》、发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评析》(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发表在《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4期的《邓小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等相关论文,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中《试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一文被2012年12月11日《光明日报》学术文摘转发。

4.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文发表在2013年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版。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逻辑分析

肖贵清刘玉芝

论文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8期

15000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2

毛泽东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肖贵清

论文

《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11期

12000

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创新

肖贵清于江涛

论文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5期

11000

 

4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肖贵清

论文

《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10500

2012年12月11日《光明日报》学术文摘

5

南方谈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肖贵清

论文

《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3期

9000

 

6

关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

肖贵清

论文

《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11000

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2013年第7期转载

7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有机统一

肖贵清

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3期

8600

 

8

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精神支撑、力量之源

肖贵清

论文

《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第6期

12000

 

9

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肖贵清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20日

3500

国家社科基金专版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学理分析

肖贵清周昭成

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4期

11000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础

肖贵清

论文

《新视野》

2013年第4期

3200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评析

郑云天

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

10500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13

邓小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郑云天

论文

《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4期

9000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

陈洪玲

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

13000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

朱颖原

论文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3期

9000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担当

陈明凡

论文

《探索》

2013年第3期

8500

 

17

国际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贾绘泽

论文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待发)

7500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

周昭成

论文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待发)

7500

 

19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原因

肖贵清

论文

探索(待发)

12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