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东方文化史”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1月23日16:1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按照总体规划,本课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用3年时间撰写南亚、东南亚、东北亚和西亚北非等四个地区文化史的初稿,为第二阶段奠定基础。第二阶段(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用2年时间将上述四个地区的文化史整合起来,撰写并完成《东方文化史》初稿。最终成果为一部5卷本的《东方文化史》。

目前,课题进展尚处第一阶段,即地区文化史撰写阶段,前一年半时间,课题组充分发挥子课题负责人和校内外知名专家的才智,组织3次研讨会,用近半年时间集中讨论和修改总体规划,并认真编写各地区文化史的三级目录和写作体例,同时搜集资料,完善写作班子,为下一步的地区和总体文化史的撰写打下很好的基础。从2012年年中开始,各子课题(各地区文化史)便先后开始动笔撰写。现在,四个子课题中有两个子课题(东南亚和东北亚)已经撰写近二分之一,其余两个子课题因涉及人员较多或部分成员出国等原因而导致进展滞后,完成不到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四个子课题都有较完善的写作提纲和目录,资料也较齐全,加之又有合理的分工,基本上按计划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还是有希望的。

二、 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除了各子课题分别多次召开的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以外,至今,本课题召集了6次主要有课题组负责人参加的研讨会,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1.撰写体例;2.三级目录;3.写作中的共性问题和有典型意义的阶段性成果。例如于2012年11月16日召开的研讨会重点交流了东方各地区上古部分的写作经验。对南亚文化史“吠陀文明”一章(薛克翘执笔)进行讨论,与会者对这一章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比例,内容、语言、逻辑性、条理等方面基本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引文偏多,但引述前人不同观点还不够等缺陷。此后围绕侯传文教授负责的概论子课题所写的“东方文化统一性”一节,就“多元性”和“统一性”,“多样性”和“共同性”等概念的内涵和使用的语境进行讨论,这对文化史中重要术语的规范使用起了先导作用。

三、 代表性成果简介

目前,课题组成员已经发表三部专著和几十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仅就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做一简介:

1.概论子课题侯传文教授的论文《佛教与东方文化》(《东方论坛》,2012.6)通过佛教与东方三大文化圈的关系研究,在东方文化总体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其《印度文学的森林书写》(《南亚研究》,2012.2)用生态批评方法研究印度文学与文化,在学术理论和学术方法上都有所创新。论文从森林文学现象出发,研究印度古代森林文明和仙人文化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发掘其中蕴涵的原生态主义的思想和智慧。

2.东南亚子课题刘志强副教授近日连续出版两部专著:《占婆与马来世界的文化交流》(社会文献出版社,2013.6)和《中越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2013.3)。前者以语言学、历史学、文献学和民族学的方法厘清了印度教古国占婆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脉络,令人信服地阐释了占婆与马来群岛的历史文化关系。法国远东学院蒲达玛教授(Po Dharma)评价说:“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资料翔实度来说,这部作品都堪称优秀。作品的出版能够部分更新我们对占婆和马来群岛之间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填补了目前中国国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蒲达玛博士又说:“从他作品的内容,从他所使用文献的丰富性和文献来源的多元性,我们可以判断,刘志强博士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是一项崭新的研究,历史学家们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3.南亚子课题薛克翘教授的《印度独立后印地语小说流派简评》(《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年第2期)这篇关于印度印地文小说流派的文章,是国内首位学者对印度当代印地语小说流派进行的梳理。其中有关印度中世纪密教(或佛教密宗)的分析和论述使用了第一手新材料,因而不但其内容新,所论问题也新。我国学界此前的有关研究所依据的主要是汉译佛经或外国学者使用的第二手资料。

4.西亚北非子课题李政教授的论文《何为“赫梯学”?》指出:我国世界史学界对赫梯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认识一直有所偏差。这主要表现在对赫梯学的认识不仅是不完整的、十分有限的,而且将相关研究束缚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框架中。作者认为,赫梯学不只是研究赫梯语文献,也不仅限于印欧赫梯人的历史文化。易言之,印欧赫梯人的历史文化并不是赫梯学研究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已。哈梯文化、鲁维文化、帕莱克文化及胡里特文化与赫梯文化的交融,既体现在赫梯文化的起源,也反映在其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使得对它们的研究无法判然区隔,没有对其他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很可能无法揭示赫梯人的文化。笔者认为,目前,国际赫梯学界实际也认同了广义的赫梯学,国内学界需要重新树立赫梯学研究范畴的理念,客观反映赫梯学的客观发展现实。该论文已经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的“研究成果栏目”选登。

5.西亚北非子课题林丰民教授的论文《中东研究的立场问题》(《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1期)提出研究中东文化、中东问题首先应该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批判了以往某些研究因为使用语言和材料的局限而跟在西方学者和西方媒体后面人云亦云的现象。这一新的学术观点在2011年西北民族大学举办的中东研讨会上得到了同行的肯定与赞扬。

6.东北亚子课题王勇教授的论文《从“汉籍”到“域外汉籍”》(《浙江大学学报》41卷第6期,2011.11)阐述中国文化在东亚传播的三个层次:(1) 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2)中国文化对域外文化的影响;(3)中国文化激发域外文化的创新。并提出“我们的研究不能浅尝辄止,停留在第一层次,或踌躇于第二层次,应该深入至第三层次,最大限度地拓展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意蕴。”

以上专著和论文分别以东方文化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视野,探讨了宗教与文化体系的关系、东方文化研究的立场和方法、文化传播的研究层次、传统研究领域的开拓和创新等。学者们的独特见解、研究方法以及学术深度都具有国内甚至国际水准,是值得肯定的。

四、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课题组已经按规划办要求及时报送了四期工作简报(每半年一次),其中有两期被规划办选登在网页上。

至今,已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共6篇论文:《<罗摩衍那>与印度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何谓“赫梯学”?》、《东南亚稻米之路》、《东方的发现与东方文化复兴》、《论波斯细密画的伊斯兰合法性》、《印地语法式文学时期》,其中《何谓“赫梯学”?》被规划办网站“研究成果”专栏选登。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孔子与罗摩治国思想之比较》

张玉安

论文

《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会通和发展》,中国国学出版社,2012年11月

9千

正式发表前在“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2

《何谓“赫梯学”?

——论赫梯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

李政

论文

《古代文明》2013年第7卷第1期

11千

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研究成果”栏目选登

3

《印度文学的森林书写》

侯传文

论文

《南亚研究》,2012年2月

10千

 

4

《中东研究的立场问题》

林丰民

论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8千

 

5

《佛教与东方文化》

侯传文

论文

《东方论坛》,2012年6月

12千

 

6

《印度独立后印地语小说流派简评》

薛克翘

论文

《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年2期

10千

 

7

《乔治·宰丹的历史小说对伊斯兰价值的表现》

林丰民

论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第3期

9千

 

8

《中国的阿拉伯文学研究:从中国边缘到阿拉伯中心》

林丰民

论文

载黎巴嫩《女学者》第15集,2011-2012

8千

 

9

《占婆与马来世界的文化交流》

刘志强

专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

245千字

 

10

《中国文学与阿拉伯文学比较研究》

林丰民

专著

昆仑出版社,2011年1月

30千

获2012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1

《从“汉籍”到“域外汉籍”》

王勇

论文

《浙江大学学报》41卷第6期,2011.11

12千

 

12

《万叶时代的道教要素》

王勇

论文

中西进著作集《月報》,[日]四季社,2012.3

8千

 

13

《中越文化交流史》

刘志强

专著

商务印书馆

25千

 

 

14

“The Silk Road and Book Road in East Asia    ”

王勇

论文

Cultural In-  teraction Studies in East Asia“,Institute for Cultural Interaction Studdies, Kansai University,2012.3

9千

 

15

《印度独立后印地语诗歌流派简评》

薛克翘

论文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0千

 

16

《也谈神怪小说与密教的关涉——《〈聊斋志异〉中印文学渊源研究》读后》

薛克翘

论文

《辽东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7千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