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4年01月23日16:04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自2011年11月以来,总体执行情况较好,工作进展顺利。首先是按照研究计划,开展第一阶段工作,主要进行田野考古资料的搜集。这一阶段的工作分别由年代学、古环境与古人类文化三个子课题研究组承担。工作重点是在郑州地区展开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掘与调查。三个子课题组成员,在通过参与野外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分别采集专题研究所需的分析样品与考古发掘资料。

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丰富了研究郑州及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的考古资料,为年代学与古环境研究提供了系统可靠的分析样品及相关背景材料。尤为重要的是在田野考古发掘与综合研究两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1、通过对郑州二七区老奶奶庙遗址的系统发掘,为认识现代人及其行为在中国及东亚地区的出现与发展这一国际史前考古学核心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因此获得2012年评选的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奖;2、通过综合研究梳理,提出华北南部旧石器晚期文化发展3期说,系统地建立起该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的编年框架。

各子课题的工作情况如下:

古人类文化组工作重点是承担郑州二七区老奶奶庙遗址的发掘,该项发掘自2011年起到目前仍在进行,已发现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动物骨骼遗存,同时还发现数十处古人类用火遗存,为认识现代人类在中原地区及东亚大陆出现与发展等史前考古重大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除发掘工作外,古人类文化组还重点进行郑州西南郊贾鲁河流域的调查;登封大冶镇西施遗址及其附近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遗址的调查;新密李家沟遗址及附近地区的调查;新郑境内沂水河流域的调查。这些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为课题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新资料,是更好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与保证。

古环境子课题组在夏正楷教授指导下,分别考察了老奶奶庙遗址及其附近贾鲁河流域;登封大冶镇西施遗址及洧水流域;新密李家沟遗址及椿板河流域;新郑赵庄、皇帝口遗址及沂水河流域。考察工作重点是典型遗址地层堆积特点与成因,同时进行了古环境分析样品提取。

年代学子课题组在吴小红教授指导下,注重与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同步进行年代学研究的AMS碳14样品的提取。此外,光释光年代学方法也是本课题研究主要应用的手段。在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以及调查的重点剖面,都系统地采集了光释光测年样品。到目前为止,两种测年方法所需的样品均已采集完毕,已经进入实验室分析测试阶段,相关的年代学数据将陆续获取。

综合研究子课题组目前也开始收集相关的田野考古与文献资料,准备在以上几个子课题组所承担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再着手进行综合研究。

2、调研与学术交流情况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近年来课题组成员在郑州地区考古发掘与调查所获资料,同时也将收集以往本地区已经发表的考古发掘与调查资料。如前所述,几个子课题组已经分别进行考古发掘与调查,以及多学科分析研究的野外取样工作。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系统地梳理了荥阳织机洞遗址、新密李家沟遗址、登封西施遗址、以及新郑赵庄与黄帝口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同时也重新复查并整理了郑州地区历年来调查发现的近400处旧石器及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下步分析研究提供了方便条件。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题研究,本项目研究过程中特别注重学术交流。在接获立项通知之后,课题组成员及相关专家立即召开课题启动会议。会议详细听取专家意见与建议,并直接到郑州地区主要遗址现场,明确各子课题的任务与工作重点,随即按计划开展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除了与国内旧石器考古领域专家学者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交流研讨课题研究中的问题,课题组成员还注重展开广泛国际学术交流,努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2012年7月初,课题组成员专门邀请来华访问的日本东北学院大学佐川正敏教授、韩国光州朝鲜大学李起吉教授与金正培博士在郑州市,就中原地区旧石器新发现与东亚地区旧石器考古研究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交流。多次与来华访问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Ofer Bar-Yosef院士进行交流,并开展合作研究。

课题组成员也多次出席国内外相关的旧石器考古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学术界展开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其中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幼平曾先后应邀出席在日本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美国斯坦福大学以及夏威夷等地召开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与国际同行就相关问题进行研讨,拓宽了课题研究的国际视野。

3、代表性成果

截至到目前,本课题已完成论文与发掘报告7篇,以及3篇国际学术会议大会报告摘要。其中论文4篇已正式出版,3篇正在出版印刷中。

做为一项以考古发掘调查资料为基础的考古学研究课题,前期研究成果体现了研究论文与发掘报告并重的特点。代表性的论文是在第14届中国考古学会年会发表的《华北南部旧石器晚期文化的发展》。该文详细分析了华北南部时代属于MIS3到MIS2的河南荥阳织机洞、郑州市二七区老奶奶庙、新郑赵庄、登封西施、新密李家沟等遗址的新发现,首次提出中原及邻近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经历了明显的三个阶段的新认识,即小型石片工业阶段,距今40000年-25000年前后;石叶工业阶段,距今25000年-20000年前后;细石叶工业阶段,距今20000年-10000年前后,系统地建立起华北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中至晚期文化发展的编年框架。同时还提出,细石叶技术最早与石叶技术在本地区同时出现,但随着末次冰期最盛期的来临,细石器技术才取代石叶技术,成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典型细石器文化;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表现为形体较大的石器工业被形体较小的石片石器工业取代的过程,与旧大陆西方从莫斯特到石叶文化的发展路径截然不同。

考古发掘与调查的新成果是《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暨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这项工作2012年4月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老奶奶庙遗址文化遗物埋藏在贾鲁河上游二级阶地河漫滩堆积之中,系多个文化层连续堆积,AMS-14C年代为距今4.5万年左右。2011-12年度老奶奶庙遗址发现了数十处用火遗迹、多个古人类居住面、5000多件石制品和20000余件动物化石及碎片。石制品原料以灰白色石英砂岩和白色石英为主,部分来自河滩砾石;工具类型以边刮器和尖状器等石片石器为主。动物化石可鉴定种类主要是马、牛、鹿、羊与猪等,还有数量较多的鸵鸟蛋皮碎片,骨骼破碎程度较高,并存在有大量骨质工具。研究显示,郑州地区嵩山东南麓广泛分布着距今3-5万年的旧石器地点,这些地点既有以新郑皇帝口为代表的临时活动场所,也有以老奶奶庙遗址为代表的长期居住的中心营地,另有以新郑赵庄为代表的摆放石堆与大象头骨的特殊活动遗迹。其分布明显成群组聚集,构成多个以基本营地为中心,各类临时活动地点成放射状分布的遗址群,系统地展示了郑州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之交阶段的聚落与栖居形态,为研究现代人类及其行为在东亚地区出现于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视角。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华北南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展

王幼平

论文

《中国考古学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2

1.1万字

 

2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暨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

王幼平等

论文

《中国文物报》2012年1月13日4版

1万字

获得“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奖”(2012年4月)

3

嵩山东南麓MIS3阶段古人类的栖居形态及相关问题

王幼平

论文

《考古学研究》(十)

科学出版社,2012

1.1万字

 

4

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的交替: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的发现

王幼平

论文

《泥河湾与垂杨介:第16届垂杨介国际学术研讨会》,海洋出版社,2013

9千字

 

5

李家沟遗址的石器工业

王幼平等

论文

《人类学学报》32卷(印刷中)

1.3万字

 

6

2009年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北区发掘报告

何嘉宁等

发掘报告

《古代文明》第9卷(印刷中)

5万字

 

7

2009年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南区发掘报告

赵静芳等

发掘报告

《古代文明》第9卷(印刷中)

5万字

 

8

Emergence and Diversity of Modern Human Behavior in Paleolithic Central China

王幼平

论文摘要

《亚洲现代人行为的出现与多样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京2011.11

 

 

9

The Chronology of the Paleolithic in Central China

王幼平

论文摘要

《第78届美国考古学年会》夏威夷2013.4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