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记者  张春海2014年01月16日09:05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在建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学术期刊犹如一面旗帜,承担着引领学术发展、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功能。那么,什么样的学术期刊才是好的期刊、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呢?换言之,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呢?就此话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学术期刊的主编以及长期从事期刊评价实务与研究的部分学者。

  “两面”看待期刊评价

  当前,一个现象惹人关注:一方面,学界期待学术期刊在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学界对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又颇为不满,一些评价标准屡屡被质疑、被抨击,似乎不知道怎样评价学术期刊的高下。其实,被质疑者主要是以下几点:

  其一,唯“洋”索引马首是瞻。

  “洋品牌”往往被视作“高级货”,以SSCI等为代表的“洋”索引在我国学界一些人心里堪称“金字招牌”。其实,国内颇具影响的期刊在SSCI等国外评价系统中时常表现不佳。因为这些评价系统主要收录英文期刊,而非英文期刊在其中处于劣势。

  一些人在呼吁,“期刊评价要‘与国际接轨’”。而事实上,他们对国外情况则不甚了解。被访学者认为,借鉴西方国家的期刊评价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所谓“接轨”,首先需要有一套国际通行的“轨道”标准,但仅这一点,各国及地区之间就存在较大差异;其次,西方评价标准体现了他们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等。拿这些标准来评价我们的期刊及成果,显然不适合。

  国际知名科学计量学家罗纳德·鲁索在得知中国学界的一些人对SSCI等如此痴迷、崇拜后,先是面露惊异,然后毫不犹豫地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应构建自己的评价体系,不能唯西方特别是美国体系马首是瞻。“不能将SSCI当作评价的‘唯一标准’,不应夸大其作用。”

  其二,以定量“论英雄”。

  目前,期刊评价标准中影响较大、被使用较多的是定量评价标准。这种方法被广泛采用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其中也有天生的缺陷与局限。由于被引用情况复杂多样,如基础性强的资料、负面引用等在定量标准中难以被识别出来,单纯或主要以定量而非定性标准来评判论文乃至期刊的高下,其片面性是明显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王兴国称,以所谓“量化的影响因子”等为评价指标,忽视了评价对象的精神内涵以及其所产生的精神性等内容。我们必须了解各种评价体系与标准的边界与限度、可能的价值与先天的缺陷及其在运行中的不足等。

  其三,盲目夸大“核心”功能。

  在某种程度上,“核心期刊”代表着学术期刊的水准,也是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发表研究成果的理想平台。

  不过,盲目追捧“核心”的风气应当予以纠正。据了解,“核心期刊”原非期刊评价标准。该概念来自西方,其本意在图书情报意义上,首先是给读者阅读时提供参考,其次为图书管理部门与图书馆在购买图书、订阅报刊时提供参考范围。由于尚无被普遍接受的期刊评价标准,所以一些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将其直接作为“准则”,这种“图省事”的方法,放大了核心期刊的功能,同时产生了一些不合理的观念。

  相应地,“核心期刊”应在学术质量上下功夫,切实刊出令学术界认可、引领学术发展的优秀文章,而不是盲目追求“核心”的标签。

  在质疑声中,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在进步、在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多个评价系统。面对数量众多的评价系统,一些人认为这有“资源浪费”之嫌。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主任魏长宝表示,相较过去,这体现了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的进步。以前并没有专门的期刊评价机构、专业的评价标准,或单纯以行政级别作为标准,而现在出现多个标准、机构、体系并存的局面,有胜于无;有专业的、学术性的标准,强于只有非学术标准。此外,多位被访学者认为,只有存在科学的评价系统,才更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保障学术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

  构建适合国情的期刊评价体系

  在许多科研单位,学术期刊的评价与实际利益挂钩,造成一些评价标准和结果常被异化使用。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固朝表示,其中的许多问题均发源于评价体制,体制的弊端反过来又放大了工具的缺陷,不应仅“盯着”工具。此外,学术期刊评价中乱象与蔓延于学界乃至社会上的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有关。因此,只有“消除异化”,恢复学术期刊评价中的原貌,才有可能肃清学术乱象,营造生态和谐的学术氛围。

  有学者表示,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在建设之初,借鉴、学习西方期刊评价体系,特别是西方自然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积极应对、解决其间出现的问题,抓紧构建适合国情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记者了解到,多家学术期刊评价机构目前正在调整、完善中。各种期刊的评价工具也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外,国内学术期刊界的知名刊物也在努力担负引领学术使命,打造学术品牌,共同推进学术期刊评价事业的科学化进程。

  2013年11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以“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无锡召开。与会学者强调,学术期刊要把注意力切实放在内容上,切实提高办刊质量,才能真正发挥学术期刊在理论创新和学术进步中的评价、引领、推动作用。这也是学术期刊评价应该突出的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于2013年12月26日揭牌成立。该中心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联合负责建设和管理,按照工作计划,将定期对我国学术期刊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评价,发布相关评价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庄前生认为,学术期刊评价是期刊优化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必要的,但它的导向作用又是一把“双刃剑”,片面使用会出偏差。可提出两个治理方向:一是科学构建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平台,而非简单地以量化指标作为通用标准;二是科学合理地使用期刊评价体系。科研管理部门的“指挥棒”作用有时是决定性的,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不要简单地用单一的、“一刀切”的方式处理复杂的评价对象。

  王兴国表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及其标准的构建,必须始终围绕着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身的本性、特征与其学术精神。

  《中国国粹》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余悦表示,立足中国国情和学科发展,构建更为合理的期刊评价体系,同样是科技创新、学术创新的一部分。中国的期刊评价机构需要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使国际学术界认识到我们在中文学术期刊评价方面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