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余和生:警惕学界“一文养多题”的不正之风

2014年01月15日10:3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常生活中,一把茶壶配五六个茶杯不是问题,不会有人求是论道;但如果是一个茶杯配上五六把茶壶,这即便不是问题,也难免不让人“说三道四”,以为笑谈。而恰恰就是这一奇怪的现象,学界不仅司空见惯、未置可否,反而习以为常、竞相仿效。这就是“一文养多题”即“一篇论文养活多项课题”的不正之风。

随便翻阅一份学术期刊,我们可以发现,一篇论文末尾注明的“基金项目”,少则一两个、多则五六个课题一字排开,什么“国家级课题成果”、“部级课题成果”、“博士博士后基金成果”、“省级课题成果”、“厅局级课题成果”等等,有的还要加上本单位的“课题成果”之类。如此乱象,不能不引起我们学界的警醒与反思。

事实上,一件事情三言两语或者可以说得清楚,一个问题一五一十或者也可说得明白,而一项课题,则不见得一篇论文就能论证透彻。显而易见,“一文养多题”的危害,不仅滋长了学人的浮躁之气,也助长了学界的不正之风。对此不正之风,应予严格治理,使其像前几年“疯狂的一稿多投”那样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首先,要把好课题申请关。只需在时间段上,规定课题申请人三五年之内只能承担一个课题,防止重复申报、交叉申报。这样,课题的质量和科研的水平都将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提升。实际上,一个课题申请人在同一时间段内“拥有”多种多项的课题,本身就是一种不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反常现象,应该从源头上刹住“一文养多题”的不正之风。

其次,要把好课题立项关。负责课题立项评审的专家要有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在审读课题申请书时着重于该课题研究领域的状况、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在前期成果方面,虽然看不出所填论文论著是否“一文养多题”,但总是可以读出其与该课题的关联因子;尤其是所填的前期课题,如果只是题目的变化,基本就可以剔除,或者降低权重。如此,当可在立项环节遏制“一文养多题”的不正之风。

最后,要把好课题鉴定关。科研课题的鉴定工作,既是课题责任人心血与智慧的展示,也是课题鉴定专家学识与水平的鉴衡。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影响力等等,全在鉴定专家的壸奥之中。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近期公布的几起被撤销的课题来看,对学术不端行为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只要把“一文养多题”现象作为一个“问题”来看待,在课题结项环节严格把关,不留情面,当可彻底刹住此股不正之风。

(作者为上饶师范学院教授)

(责编:赵晶、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