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创新科研体制 服务地方社会——访云南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周智生

记者 周群 郭潇雅2014年01月10日13:5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创新科研体制 服务地方社会

  科研是增强高校学科特色和教学优势的重要基础,是衡量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源头活水。近年来,云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云南师大”)为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引导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顶天立地”,既实现了学术自由创新发展,又贴近地方社会发展需求。近日,本报记者就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以及未来科研工作的科学发展等问题,采访了该校科研处副处长周智生。

  创新科研体制 盘活高校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高校如何实现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如何通过科研创新来盘活高校资源?

  周智生: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对于优化高校科研格局、凝练学术特色、培养创新人才、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科研管理体制创新,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体制创新要充分尊重学术传统和学术自由。云南师大一直秉承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师大的前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学术”的治学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充分尊重并鼓励学术创新的优良传统,这是云南师大的特色和优势。因此,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必须在尊重自身的学术传统基础上开展开拓。

  第二,创新科研管理体制要在学习借鉴中寻求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优化路径。高校科研要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路径,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的科研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实现创新发展。

  第三,科研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必须是在尊重高校教师科研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科研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要考虑引领性和示范性,但更需要考虑面向基层、面向广大师生的现实需求,始终体现其服务性。只有眼光向下、面向师生,并积极开展科学调研,才能多方位跟踪了解科研人员的工作需求,将创新、应用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科研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要有全校科研一盘棋的综合统筹、协同推进的先导理念。科研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不可能兼顾到全部个体的发展需求,但是应把盘活全校科研资源、打破院系和学科边界、引导文理协同从而构建上下连动、左右沟通的大科研格局作为重要目标,这也是科研体制创新的重要着眼点。特别是在科研评价与奖励体制调适优化中,要尊重每一位科研个体,不因岗位不同而影响科研成果的认定和奖励。

  用累累成果服务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云南师大在科研工作中获得了哪些成果?收到了哪些成效?

  周智生:近3年来,云南师大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特别是国家重点重大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201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投标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获得立项,实现了建校70余年历史性的突破;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群体行为涌现机理及风险辨识研究”获准立项,实现了此类项目零的突破;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投标项目“中华民族传统福利文化研究”获准立项,这是云南师大在2010—2012年间获得的第二项此类重大项目。

  此外,云南师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出版学术著作357部,国家权威出版社出版著作45部,在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70项。2011年,云南师大教授潘玉君等人完成的“义务教育发展区域均衡系统研究”获得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2年,云南师大校长杨林教授牵头完成的学术论文《综合集成战略: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培养厚重人才 集聚骨干队伍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问云南师大科研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您有何好的设想?

  周智生:学校科研工作将以科技人才和科技团队建设为核心,以获得高水平基础研究项目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为目标,大力开展科研队伍的内部建设。

  首先要持续营造培育中青年科研骨干的政策环境,不断加大学校对中青年教师的扶持力度。实施优秀中青年学者培育计划,促进他们尽快成长为国家高层次科研项目的主持人,通过培育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之间的联动,推动项目研究与高水平成果实现有效衔接,从而培养一支中青年科技骨干队伍,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要围绕需求凝练队伍。目前云南师大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立项,选择云南师大优势学科立项,以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团队,聚合一支具有科研实力的人才队伍。

  再次要依托自身优势,推进学术开放和战略合作。云南师大要充分发掘并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创新优势和区位优势,与海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全面深入的合作关系,开展重大项目的攻关研究工作。

  最后要不断完善和规范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经费管理,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扶持具有良好潜力的研究项目,重点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在成果社会服务转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努力做服务型与专家型兼修的科研管理者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一名年轻的专家型科研管理工作者,您对科研工作有何心得体会和建议?

  周智生:一名优秀的科研管理工作者,需要在工作奉献和个人学术研究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一个好的专家型科研管理工作者,既需要自身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实现引领示范,更需要以成人之美、甘为人梯的胸襟和奉献意识来鞭策自己,始终坚守科研管理岗位,始终保持科研服务的积极性。

  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包容的学术合作精神,在今日的科研环境中,只有协同创新,才能取得更优秀的学术成果;只有团队合作,才能促成学术创新源泉的生生不息。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就必须要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学术胸怀和协同精神。

Loading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