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节约型经济的哲学基础研究”最终成果

《天富论——资源节约型经济哲理研究》简介

2014年01月09日16:46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中国人民大学欧阳志远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节约型经济的哲学基础研究”(项目批准号07BZX025),最终成果为专著《天富论——资源节约型经济哲理研究》,于2013年6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266千字。这是一部从独立的哲学视角考察经济转型的专著。在本体论上,厘清了财富和富裕概念,否定了“知识经济”论和“内在价值”论,提出了“人的类存在主义”。在认识论上,指出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学理缺陷,主张把转型目标定为负载社会责任的“节约型经济”。在方法论上,按空间性技术层面、时间性技术层面、综合性技术层面、综合性社会层面,对资源节约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探讨了中国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节约型经济的建构路径和催化模式、资源消耗最小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平衡点。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围绕经济转型出现了诸多目标,这些目标有的内涵不清、有的相互叠加、有的包含误导,理论上的混乱使得经济转型的具体工作趔趄而行。上述局面的改变仅靠经济学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借助哲学的力量进行全面系统的思想清理。基于这个宗旨,作者历经五年研究推出了《天富论》这部具有独立视角的专著,该书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财富本体论

生态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深重危机,金融危机的本质在于,对自然资源的透支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能力而造成生态秩序和经济秩序的双重破坏,所以金融危机与生态危机完全相通。所谓财富,首先应该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信息负载实体。“信息财富”论所指的信息,是认识论信息。认识论信息当然也是财富,但它毕竟是建筑在物质财富之上的第二性财富,任何认识论信息都是以本体论信息为基础的。通过发展“知识经济”来减轻环境负担的说辞,只能造成经济的虚化,伴随的是污染转移和金融投机。提高经济水平,根本措施是要物尽其用,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财富问题上,“自然内在价值”论则走向与“信息财富”论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所谓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实际上是自然物排除人主观色彩的固有性质。无论从经典著作看还是从现实生活看,事物自身的固有性质要体现为价值,只有在与他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显露,这种作用就是“对象性活动”。在人与自然物的相互作用中,对象性活动发生了质的飞跃。“内在价值”就是在纯粹自然界中也不存在,更遑论在人类生态系统。所谓“内在价值”,实际上还是“价值”,与之联系的“动物权利”,宜改为“动物善待”。围绕自然资源的价值,出现了人与自然平权的呼声,进而出现了“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走入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前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人类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它又损害了自己发展的根基;后者认为:困扰人类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而是“个体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的产物。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人的类存在主义”取代“人类中心主义”这个有特定含义的概念。“类存在”是超越动物界的、顾及整体和长远利益的理性存在,作为人的本质规定,它有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节约认识论

人类对待自然必然有一个“被动适应—摸索顺应—盲目改造—自觉顺应”的过程。生态灾难并非由违背低层次规律所致,所以顺应的内涵是行为符合高层次规律即人类生态学规律。“循环型经济”的意图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来进行经济活动,但任何物料要实现循环使用都必须消耗能量,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地球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范围内,能量的传递带有不可循环性。即使增加能源消耗,由于技术和经济条件的约束,也很难让所有的物质完全得到循环利用;而且能够进入循环的,很多也不得不降格使用。所以,宜以“节约型经济”代之。后者含有资源充分利用、再生利用的意义,同时还有适度、明智地消费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资源循环,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循环。生态问题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明是物质文化的进步状态,“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构成一个逻辑序列。资源节约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生态文明的中轴。所谓富裕的基本界定是具有不危害自身和社会的物质享受选择自由,真正的富裕是有积蓄而不浪费。节约型经济的本质上是责任经济,责任的内涵是:行为人所明晰的行为后果对行为人产生的意志约束。节约型经济运行原则:一、循序渐进原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只能循序渐进,防止揠苗助长。二、效益综合原则。当社会稳定与资源节约发生矛盾时,只能在保证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厉行节约。三、危害防止原则。防止不当节约造成浪费甚至危害,需要遵循:(一)对象选取合理规范;(二)技术法式恪守规范;(三)生命周期充裕规范。仅以碳排放的高低来评判经济是否节约,可能掩盖低碳能源大规模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政府消费得到有效控制,是经济系统达到节约的必要条件;生产资料得到高效利用、公众消费得到理性引导,是经济系统达到节约的充分条件。

节约方法论

一、空间性技术层面节约。(一)适用性节约。在技术层面正确选择资源投放位置:1.多样性利用:深化利用现有条件就地解决资源贫乏问题;2.梯次性利用:通过负熵消耗链设计把资源价值发挥到最大;3.精准性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无效消耗以增加有效使用。(二)替代性节约。通过纵向发掘和横向开拓进行资源功能替代:1.再生替代:用改性生物材料替代不可再生材料;2.降位替代:在合适部位使用改性低档资源。(三)简构性节约:用结构相对简化的系统模拟复杂系统的功能:1.改造本土技术;2.优化人力技术;3.开发仿生技术;4.模拟天然过程。二、时间性技术层面节约。(一)惜消性节约。在资源相对流动的形态下尽量发挥其资源使用价值以延长使用时间,与生产领域相比重点要放在消费领域。(二)驻消性节约。在资源相对稳定的形态下尽量发挥其价值以延长使用时间的节约,与经济价值相比重点要放在文化价值。(三)预防性节约。灾害预防可以带来巨额节约,关键是要把专家作用与“群测群防”相结合,改革预报方式。三、综合性技术层面节约。(一)设计性节约。方向正确能保证资源投入能用于满足正当需要,方案正确能保证资源投入实现效率最大化。关键是设计者的社会责任。(二)化害性节约。在一定条件下利用规律因势利导,使利害关系发生变化。关键是操作者的能动作用。(三)组织性节约。通过单个事物的协同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也使组元的个体收益增大。关键是组织者的科学水平。四、综合性社会层面节约。(一)决策性节约。影响因素:1.责任意识和决策意志;2.决断能力和信息来源。要重视“高层观控方法”。(二)制度性节约。强调责任和程序,使民主制在正确的政治理念指导下,有效发挥资源节约的规范作用。(三)教育性节约。分支科学与综合科学教育同时进行,并在教育本身解决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问题。

中国节约论

中国厉行节约的障碍包括:商界:反常致富的得势不仅扭曲了市场行为而且毒化了消费心态;政界:消极情绪和腐败行为致使大量浪费“合理合法”地出现;学界:庸俗化造成的浪费不仅在学界蔓延而且输出到社会。资源环境问题兼有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双重性质,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建立带有可控机制的社会主义民主。树立“普世价值”和回归传统体制的两种观点都是不合实际的极端主张,中国问题的解决只能在基本原理指导下,从艰苦细致的人格塑造入手来对社会进行改造,把理想培育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工程。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必须吸收,但理想的主干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为本,中国文化为用”。节约型经济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建构:(1)科学技术建构:科学工作者具有利害告示责任、社会造福责任、偏见抑制责任。要充分发挥民间科学家的竞争和监督作用,保证科学技术事业的正义性质。(2)生产关系建构:政府对利益的调控是理顺生产关系的不可或缺力量。协商民主的政治体制与公众依托传媒的政治参与,可以对政府调控发挥校正作用。(3)人口生育建构:与人口结构相比,数量与资源匹配失调仍然是主要矛盾。数量控制的政策可适度微调,但控制总量提升质量的原则不可动摇。执政者的责任在于:首先要满足民众的物质需要,但物质消费有环境容量和社会道德两大约束,前者的标准是生物多样性,后者的标准是文化多样性。弱势物种和弱势群体分别是自然和社会的短板,它们的安全并存是自然和社会稳定的底线。其次要不断引导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服从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两者冲突时为后者留下充分余地。宜将“刺激消费”以“优化消费”代之。精神生活消费成为公众的主导性消费,是资源消耗最小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平衡点。要建构“利益”、“心理”、 “政策”、“技术”四个因素的“类超循环”,渐进催化经济转型。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