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跋涉在通往思想的道路上

——访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负责人朱松峰

本报记者 罗灏2013年12月04日11:1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日,一份鉴定等级为优秀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思想研究——以“实际生活经验”为核心》报送全国社科规划办。专家的鉴定意见:“这是我所读过有关海德格尔思想来龙去脉最为清晰、最为精当、最为深刻的述评”,“可以成为国人进入海氏晦涩思想深处不可多得的指路灯”。

这位36岁的青年学者,得到专家如此的好评,他是怎样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又有着怎样的治学故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访了项目负责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朱松峰。

执着于自己选择的学术道路

一个好项目,必定不是仓促之作,而是研究者长久思索的结果。儒雅中带着些许深沉的朱松峰,一开始便道出了他的感受:“这个课题是我最感兴趣的问题,而且是经过长久反复思索的成果。”

谈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朱松峰说,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择的是英语专业,却阴差阳错地调剂到了政治系,当时非常失望。但是,上了一年大学后,却感到了幸运,因为他遇到了哲学,发现了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马丁·海德格尔。当他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攻读硕士时,家人纷纷劝其选个就业出路好的专业,但他还是选择了自己喜欢却冷之又冷的外国哲学。几年后,他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再次面临选择:或留在北京但无法从事哲学研究,或和已在北京某高校工作的妻子一起,到外地继续自己的学术之路。这一次,他又毅然选择了后者。谈到当时的选择,至今朱松峰仍然无怨无悔。

他说,自己之所以如此坚定地选择哲学,乃是因为“人的存在意义”不仅是他关注的学术问题,同样也是他内心想要破解的一道人生难题。海德格尔对此问题的解答引起了他的注意,进而他在人生旅程与学术生涯的交会点上,选择了海德格尔为“路标”。此后,不管学界的海德格尔研究是冷是热,抑或外界有多少干扰诱惑,他总是默默地耕耘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因为,对海德格尔研究的坚持就是对自己内心的坚持,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追问就是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

用理论观照现实

为什么能够如此地坚持?朱松峰说,他致力于学术研究,从根本上不是出于对抽象概念或新奇观点的嗜好,而是源自于对自身现实生存状态和境遇的切身观照。“跋涉在通往思想的道路上”,就是他的存在抑或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即是用理论观照现实。

朱松峰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从年少无知到而立之年,短短的人生经历中他深入地体验了自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巨大转换。在这样的境域之中,他逐渐领悟到,一个人要真正理解自身生活的现实世界,必定需要在哲学层面解决自身所面对的一个根本性难题: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来反思和把握变动不居的、活生生的具体生活之流?只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在现实中深切体验过对这一问题的经验回答,才能坦诚面对并担负起生活原有之艰难。这样,理论工作者才能既保持生活的激情,又保持理智的清醒,也只有这样的理论观照现实,理论工作者才能明确自己担负的职责,才能真正以使命的方式做出优秀的成果。

秉持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

朱松峰说,“跋涉在通往思想的道路上”意味着选择这条路的人必须时刻保持谦逊的求索态度和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所以,无论是在做课题还是等待鉴定的过程中,甚至在鉴定等级优秀的结果公布后,他感到的都不是释然和欣慰,更不是自足和自满,而是为现有成果中暂时无力解决的问题的忧虑和不安。

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还表现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尊重。朱松峰认为,如果不仔细研读现有研究成果,不向前辈学者虚心讨教,不与同行专家广泛交流,充分借鉴吸收,那么,自己所谓的创作,很可能只是说了些别人早已说过的话,或是无凭无据地捏造新观点。从这方面来看,朱松峰不仅领悟了那份敬畏之心,而且也切实地保持了对学术的敬重。正如鉴定专家所言,“该成果参考资料基本涵括了学界研究的新动态,并能熟练运用,信手拈来”,同时,“有自己的见解和态度”,甚至“与国内外众多海德格尔研究者进行实质性的理论交锋,力排众议而坚持自己的观点”。

朱松峰说,学术研究最可敬畏之处在于对真理的敬畏。探求真理的道路从来就不会是一条平直的康庄大道,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必须有排除各种干扰的决心,必须秉持对于真理纯洁、宁静、真诚的敬畏之心,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探求到人的真正意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我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