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合格的经济学论文应该给人以启迪,给经济运行以解释和管理建议,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观,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应该推动经济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进步。但近年来,国内经济管理类杂志刊发的文章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倾向,即数理模型和计量模型的技术性文章刊发较多,对于经济活动机制、作用机理分析的思想性文章相对少了。
现实中,缺乏调查研究、缺乏辩证逻辑、满足于模仿国外模型的计量分析,依据某种假设情况得出对现实问题的政策建议或解决办法,技术倾向强、思想性弱的经济学论文比比皆是。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数理分析多,理论、历史、社会逻辑分析少的论文,一般人看不懂,即便能够勉强看懂的文章又缺乏启发性。这种在思想上盲目追捧外国数据分析模型,片面理解经济活动规律,忽视对经济问题的理论理性分析的论文,严重影响了我们对于自身经济发展态势和发展问题的理解,对国家整体经济研究造成了阻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从市场经济行为角度看,经济学论文是人们理解现实经济行为活动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然而,参与经济活动并不等于实际从事经济活动,这就需要相当多的经济行为分析者来扮演解读经济行为活动的角色,经济学论文在这一意义上将发挥重要的功能。但在市场条件下的经济学论文发表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市场行为。在市场经济的逻辑里,经济学论文写作就成为了一种市场行为,如何最快满足市场需求才是论文写作的中心,至于论文本身的思想性,在没有成为市场需求之前是不会引起注意的。
从出版单位的市场导向(即利益导向)角度看,出版单位会接纳大量广告,以广告收入维持出版单位收益,而广告的受众与学术杂志和经济管理专业杂志的读者是有差别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杂志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甚至技术性也会受到限制。加之经济利益驱使,一些杂志为收取“版面费”而发表低水平的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技术化经济学论文的写作相比于思想性论文的写作,在创造程度上显然后者更为困难。一些“人情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论文的质量。
从写作行为角度看,一些作者出于评职称的要求,不得不在一段时期内、在一定等级范围的杂志上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写出真正思想性强、技术性适当的创新性论文谈何容易!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大多数作者会用最方便的办法写一些技术性的文章,即找一些公开发表的数据,拿来国外的一些计量模型和计量技术,直接套用或稍加改动,这样的写作行为在相当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当前经济学论文的思想性。当然,从我国的经济学论文作者队伍来看,50岁以下的作者中,有相当一批留学归国者,他们在国外所做的经济学研究训练,多属于技术性的,因此回国后所写的经济学论文也多为技术性较强的。所以,他们所写的和所发表的经济学论文技术性强于思想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从经济学论文写作和发表的个人目的角度看,当前呈现出了一种追“名”逐“利”的风潮。追“名”,简单的说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声誉和地位,提高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逐“利”,则是争取稿费、奖金、评职称、完成科研任务、申请研究项目和经费等。当然,也不排除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与别人共享,为满足自己的研究兴趣看成果或观点可否得到社会承认,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及一些研究生为达到有关要求争取获得学位而不得不做的情况。
鉴于经济学论文存在的上述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当适时改革相关规章制度。比如,国家可以通过重点支持一些期刊,明确期刊的学术目标定位,打造有影响力的学术传播平台,从而消减期刊因商业利益追逐所引发的对于学术传播的影响,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工作,可以说为此开了个好头。从学术期刊自身来讲,可以多进行学术交流,发挥各自特色,培养和发掘更多兼顾思想性、学术性和技术性的论文,并予以发表。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评价引导机制,即时纠偏学术评价中不合理和不适当之处,使我们的学术事业健康茁壮成长,尽最大可能为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经济科学》编委、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