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孙正聿:学术研究要用心于“真”

2013年09月18日09:14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学术研究要用心于“真”

开栏的话

为加大国家社科基金宣传力度,充分反映学界心声,从本期起,“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拟开设“学人随笔”专栏,邀请专家学者撰文,或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热点现象进行评说,或交流研究心得、治学感悟,或对改进社科规划管理建言献策,等等,凡利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之言,均可入文。欢迎广大专家学者踊跃赐稿,文章不求长,千字足矣,但求真知灼见,给人启发,言简意深,令人回味。

在学术研究中,我强调四个“真”字:一是真诚,要有抑制不住的渴望;二是真实,要有滴水穿石的积累;三是真切,要有举重若轻的洞见;四是真理,要有抽丝剥茧的论证。

学术研究首先要有真诚的态度。从事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化的存在方式,而且是一种赋有特殊意义并因而提出特殊要求的职业化的存在方式。传承和创新人类文明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应当是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的特殊要求,它要求学者具有传承和创新人类文明的“抑制不住的渴望”。

真诚是学术研究的态度,真实是学术研究的过程。学术研究的“真实”,首先是要有真实的积累过程。我自己的体会是,学术研究要注重三个积累:一是文献积累,得道于心;二是思想积累,发明于心;三是生活积累,活化于心。这三个积累既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没有真实的文献积累,不能系统地掌握已有的研究成果,就失去了列宁所说的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就会把创造性的学术研究变成“无本之木”的重复性工作;没有真实的思想积累,不能在文献积累中发现真正的学术问题,不能形成自己有根据的独到见解,就会把创造性的学术工作变成“钻故纸堆”的技术性工作;没有真实的生活积累,不能以真实的生活体验活化已有的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就会把创造性的学术研究变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表面文章。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个学者,自己有多少“文献积累”,有多少“思想积累”,有多少“生活积累”,自己是最清楚的。学界强调理论创新,然而理论创新既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句套话,它既不能随手拈来,也不能刻意为之,而是在厚重的文献积累、深沉的思想积累和切实的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使人的思想在瞬间达到意想不到的境界,形成真切的、举重若轻的洞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学术研究有所发现的真切写照。

学术研究不仅要形成独到的见解,而且要“以理服人”。对学者来说,多写才是硬道理,论证才是真功夫。一些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之所以读不出人家的好处,之所以悟不出自家的道理,关键在于写不出自己的文章。许多书籍之所以不能称之为专著,而只能称之为编著,就在于它没有自家的道理,更没有对自家的道理作出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论证。哲人黑格尔说,真理是“全体的自由性”与“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以抑制不住的渴望探寻真理,以滴水穿石的积累趋向真理,以举重若轻的洞见发现真理,以抽丝剥茧的论证阐述真理,这就是“用心于真”的学术研究。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首席专家、吉林大学教授)

(责编:张湘忆、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