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今天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不断推动法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仅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就资助法学研究项目307项,其中重大项目18项、一般项目144项、青年项目111项、西部项目34项,立项总数位居当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第3位。从立项特点来看,应用性、对策性项目不断增加,如“新形势下我国维护南沙群岛主权的法律对策研究”、“海上钻井平台油污损害赔偿责任机制研究”等,都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法律问题;重视“三农”问题的法律研究,相比于2011年的13项,2012年有关“三农”问题的法律研究立项数量达到了21项;少数民族问题法律研究十分突出,有关少数民族的法律研究从2011年的8项猛增到2012年的28项。
论文产出增长迅速,学术影响增大
据相关技术统计,2012年法学项目的论文产出为1809篇,占2012年学术期刊发表的国家社科基金论文总数的8%,论文数量位居国家社科基金各学科排名第3位,与立项数量的排位相对应。论文分别出自369个法学项目,每个项目平均发文4.9篇。这说明,国家社科基金法学项目真正凝聚了一大批科研能力强的人才,他们不辱科研使命,能按期高质地完成项目研究。另外,所发表的论文有90篇来自33个2012年立项项目,说明这些项目承担者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理论基础扎实,成果产出快。
从学术影响力上看,2012年发表的法学项目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我国社科界四大文摘刊物转载转摘的篇数有136篇,转摘率为7.52%,其中有14篇论文被上述两种以上文摘刊物同时转摘。考虑到整个法学界所发论文基数庞大,这样的转摘率已是十分难得。另外,据相关统计,2012年发表的国家社科基金法学项目论文被引频次共计279次,下载频次共计155592次。其中,单篇论文被引用频次最高为6次,下载量最高达1169次。
在我国法学研究中,高校一直是主力军。2012年,高校发表国家社科基金法学项目论文1569篇,占机构发文的86.7%,优势非常明显。就单个高校来说,西南政法大学发文量最多,达139篇。
重大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成为研究重点
国家社科基金历来把重大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作为资助重点,在2012年发表的国家社科基金法学项目论文中,这类对策性论文数量非常可观。例如,司法改革问题、司法调解问题、司法权威生成问题、收入公平分配问题、选择性执法问题、死刑控制问题、食品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社会弱势群体保护法律问题、司法能动问题、地震灾区重建不动产法律问题、缺陷产品召回法律问题等等,都成为研究的重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杨小敏主持的项目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对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研究,希图完善我国的相关制度。南京师范大学季金华主持的项目研究司法权威生成问题,认为司法权威是合法的司法权力和司法公信力的有机统一;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诚信和司法权威的重要表征,是司法存在的道德基础和制度基石;对司法公信力规定性的认识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院能否在司法活动中坚持司法诚信的基本理念,能否通过司法诚信制度树立司法权威。针对近年来海上油污事件频发这一严峻现象,大连海事大学李天生主持的项目研究海上钻井平台油污的法律适用范围和责任问题,认为海上钻井平台的油污,应按照不同环节、原因,分别依据船舶和海洋工程属性适用不同法律。这些重大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研究,在2012年发表的国家社科基金法学项目论文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理论法学研究,夯实法学基础理论
法学研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但如果基础理论不厚实,应用研究和成果必然受限。由此,国家社科基金在历年的法学立项中,始终对理论法学立项保持较大的比例,尤其是法理学在许多年份往往位居第一。据西北政法大学常安副教授和上海财经大学高毅博士统计,从1993年至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立项共1903项,法理学共立项195项,占全部法学立项课题的10.25%;加上法史学的102项,占比达到15.61%。由于理论法学研究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而占据着法学研究的重要地位。如苏州大学胡玉鸿主持的项目研究法律的实践技艺,探讨如何将普遍、抽象的法律条文适用于特殊、具体的人与事之上,通过法律技能的运用,艺术化地解决案件纷争。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主持的项目研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动力问题,认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动力可以分为原动力、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其原动力在于人的需要,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直接动力在于理论引领与权力推动。
加大青年项目资助力度,着力培养青年人才
通过对近年国家社科基金法学项目的梳理可知,青年项目增幅迅速。2009年、2010年、2012年,青年项目立项比例达40%,都高于以往的平均水平。目前的高校中,一大批30岁左右的年轻研究者身处教学一线,思想敏锐、精力旺盛,基本都经历过严格的学术基本功训练,在学术研究上最具潜力。但由于以往青年项目的数量偏少,年轻学者们很难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而导致研究道路坎坷,有的甚至放弃学术研究,给我国学术科研事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大幅增加,可谓雪中送炭,让青年学者们得到用武之地。如华东政法大学的王迁,2012年发文11篇,在他发表的题为《著作权法借鉴国际条约与国外立法:问题与对策》的项目论文中,探讨了我国《著作权法》存在的问题,建议在目前启动的《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中,按以下三种方式借鉴国际条约和国外立法:一是以一个法系中一个主要国家作为借鉴的样板;二是改对国际条约规定的直接照搬为根据国情、用本国立法语言重新制定精细化的规则;三是除非有充分理由,不轻易改动国际通行的规则。西北政法大学邱昭继撰写的项目论文《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源流、方法与价值》,由于选题新、资料全、有理论厚度,发表后很快就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
总之,国家社科基金犹如一根指挥棒,调动了法学研究的千军万马,在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作者分别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心课题组成员周霞、任全娥、苏金燕、余倩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