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不惧险远 勇开新天

——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攻关实录

2013年05月29日08:35来源:光明日报

一项研究,计划产生两项成果,到了课题完结之日,成果竟有10项500余万字之多,其中两项为学界首创,其余的也蔚为大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备而厚重的项目体系——这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彭宣维教授带领团队创出的卓越成绩。

2007年,彭宣维领衔的“评价理论在文体学上的应用及评价语料库的研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开始了一次艰难的攻关。

这是一次创榛辟莽的探索。“评价理论在文体学上的应用”旨在把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引入文学研究,创立“评价文体学”,彭宣维做到了;“评价语料库”的研发“其难度不可思议”,彭宣维和他的团队成功了。

何谓评价文体学?简言之,就是运用评价理论,系统研究文学作品中明确或隐含的褒贬意义等,阐发作品的评价动机和评价方式。

评价文体学的提出,需在对以往各派文学批评理论的阐释和分析的基础上完成。模式建构阶段,彭宣维遇到了不可回避的矛盾——西方文学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的作者中心论、新批评的文本中心论、后现代的读者中心论。到了后现代,文本被一些人当成了没有确定所指的能指符号,“作者已死”,主张以读者为主的“改写性阅读”。而评价文体学突出“作者”在文本中的主观评价在场,看似“逆潮流而动”。

怎样厘清这三者的关系?追根溯源的文献研读必不可少。彭宣维尽可能不用二手资料,一头扎进书堆。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克罗齐、艾略特……他重温了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大量文论、美学典籍,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的哲学和心理学代表性著述,确立了自己的认识论和文学文本解读模型。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了三种观点所犯的孤立主义错误,还以现代主义认识论为立足点,在前贤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一个新的文学阅读模型——“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认知解读机制,彰显了“文本意义所指具有随阅读而繁衍成长的特点”的历史发展观点。

三年多艰辛爬梳之后,评价文体学的理论建构终于完成。仔细审读后,一个新的念头产生了:理论难免艰深,能否选择一个恰切的文本做个案分析?

此时已到了既定结项日期。责任感战胜了尽早“交差”的想法,彭宣维毅然决定:以美国当代情感小说《廊桥遗梦》为对象,进行详尽的文体分析。

这是一项琐细而耗时的工程,一做便是一年半,整整占去了五章17万字。然而,彭宣维毫不言悔:“用延期换取模式建构的完善,值!”

“汉英对应评价意义语料库”,是这个项目启动之初便设定的又一个主题。彭宣维介绍,同步开发数据库,是考虑到社科项目应该既有基础性,又有应用性,让成果更好地发挥实际作用。

语料库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手段,它以大量语言数据为研究对象,能够揭示人类语言中隐含的普遍规律。但,按照一个特定的语言理论体系建立专用双语对应语料库,在学界尚属首次。

又是一个“第一次”。彭宣维带领多由博士生组成的团队,摸索着,前进着。

第一步是语料选取。按照规划,该语料库容量为100万词次,分为汉语原文/英语译文语料库和英语原文/汉语译文语料库两个子库。他们精心分类,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选取了11类体裁的118个文本。

其次是标注。这是最为繁难琐细的一步。目前国内外的大部分语料库,都是通过电脑程序自动标注生成最终产品的;但是,由于评价成分识别起来非常复杂,“汉英对应评价语料库”中全部100万词次的语料分析只能依靠人工进行。

为了确保准确率,课题组先进行了数次“试分析”——团队成员分为几组,经过系统培训后,在纸质文本上对所有语料进行手工分析。出结果后,各组交叉检查,遇有分歧便集体讨论解决,反复数次,直至制定出详细的判断标准。正式标注开始后,大家更是严格细致,不放过一处疑点。

“那段日子我们满脑子语料分析,连听别人说句话,都不由自主地在心里分析:这个词是级差,还是介入?”博士生刘玉洁回忆道。每次讨论,师生们都争论得很激烈,而讨论过后,他们对语料评价意义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为了解决疑难问题,他们还曾多次发送电子邮件求助于评价理论创始人、悉尼大学马丁教授,和他深入探讨、交流,直至达成共识。

纸面标注结束后,课题组运用相关软件在电子文本上全面标注,最后开发专用的语料库检索软件。

2012年3月,这个具有语料检索、文件浏览、评价单元统计、特征统计等四大功能的语料库,终于通过了研制团队的“自我验收”。2012年通过正式验收,被专家们评定为“优秀”,给出了“研究扎实、成果丰赡”的评价。

课题结项了,新的研究却正待起步——他们已在酝酿,将语料库扩容到200万词次,开发更多更强大的检索功能,同时侧重汉语研究,建立现代汉语的评价意义系统。“虽然汉语分析更复杂、难度更大,但这是我们的母语,再难也要做!”在学术研究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彭宣维和他的团队义无反顾……

(记者 王斯敏 通讯员 吴 青)

(责编:张湘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