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新三卷本《中国档案事业史》制定撰写《凡例》

2013年04月24日08:01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的中心,是将中国档案事业史分为中国档案史、中国档案管理史和中国档案学史三个专题史,每专题一卷,共计三卷。目前课题组已完成新三卷本《中国档案事业史》发凡起例的工作,为项目顺利开展确立了纲领和细则。《凡例》内容如下:

一、《中国档案事业史》的时间断限和内容主线

1、《中国档案事业史》是自古代档案和档案工作产生以来,中国档案、档案管理、档案学发展和演变的专业历史。其上限自汉字的发明和使用、档案和档案管理的产生开始,下限至2008年。档案界当下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制度举措、学术思想等,也可酌情纳入。

2、《中国档案事业史》分作中国档案史、中国档案管理史和中国档案学史三个专题史。

档案本身的面貌是不同历史时期获得历史认知的基础和起点,中国档案史是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的基础。档案管理史则是将不同历史时期档案管理活动以及与管理活动相关的各要素组织起来,展现不同时期档案事业的多维层面。档案学史则是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主体对档案和档案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以及得到的系统化的知识。从研究视线上看,“三史”之间是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逐层递进关系。

3、《中国档案事业史》不仅是一部档案事业专门史,还是一部从档案的视角探讨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和脉络的文明史。

档案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载体,其所承载的内容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档案和档案事业对维护中华文明一贯性和稳定性曾起到关键的历史作用。通过研究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追寻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和特征,探讨档案在传统文化构建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

3、《中国档案事业史》编写紧扣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梳理和总结中国档案事业发展脉络和历史规律;第二条“主线”是,探索中华文明和中国档案事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中国档案事业史》的体裁和体例

1、《中国档案事业史》分为三卷:第一卷《中国档案史》;第二卷《中国档案管理史》;第三卷《中国档案学史》。

2、第一卷《中国档案史》采取通史与专题相结合的体裁。

“通史”篇,以文字解析、叙述评论为主,辅以图片。此体裁能表现档案总体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不仅有对每一政权档案立体的全面综述,且可呈现前后连接、上下贯通的纵向发展线索。它还便于从档案的角度揭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一贯性。总的安排为:按照历史时期先后为序,分为夏朝、商朝、西周王朝、春秋战国、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朝、辽西夏金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等共计二十章(其中民国时期分设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分设四章)。章下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分设若干节。每章内容涉及:(1)各时期的历史概况,如社会生产、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2)各历史时期档案存在状况。从两条线展开:①档案制成材料(载体)的发展演变,从原始档案(甲骨、金文、简牍、石刻等)到传统档案(纸质档案),直至现代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②档案内容(信息)。档案分类可从多维度多层面进行,本卷仅从档案承载的内容进行分类。据此,无论从档案内容涉及的范围,还是档案内容反映的社会性质,可归纳为两大类:即政务档案和专门档案。前者与文书为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即文书处理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后者多数则是处理某种专门事务(如赋役档案、律法档案等),或是前人档案意识的产物(如记注、谱牒等)。(3)该时期档案(具体一件,或档案整体)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即在档案的发展演变中探求其与社会诸因素的辩证关系,说明它们既是这一阶段文明发展的产物,又促进了这一历史时期文明的发展。(4)该时期现存历史档案简介。(5)精选历史档案图片及述评。

“专题”篇。反映某一研究对象纵向发展线索。如某一载体从产生到消亡的全过程,或展示新载体的发展未来;某一文种、某一专门档案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此体裁力求对某一事物内在发展动因有更深入的剖析。体例为:每个专题设一章。如以专门档案计,可分设记注、律法、户籍、赋役、舆图、谱牒、甲历、民族等专门档案研究。

第一卷附“现存中国历史档案调查报告(包括国外与港澳台地区)”。

3、第二卷《中国档案管理史》采取通史与专题相结合的体裁。

“通史”篇。其下按照历史时期分为夏朝、商朝、西周王朝、春秋战国、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朝、辽西夏金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等共计二十章(其中民国时期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分四章)。章下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分设若干节。其内容涉及:(1)各时期的历史概况,突出政治制度和职官;(2)各历史时期的文书处理制度;(3)历代文档职官职任、地位、作用的演变,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4)历代档案的收集、历代档案的保管、现行机关文书保管、专门档案馆库设置、历代档案的利用(政务活动的利用和文化学术方面的利用);(5)历代统治者与档案事业的关系(包括档案事业的建设与破坏,对文明兴衰的影响)等;(6)历代的档案重大事件;(7)所述制度对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无可替代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专题”篇。每个专题设一章。暂设如下专题:我国古代档案管理与中华文明特质的关系、论中华文明兴衰与档案事业、论我国古代(近代、现代)档案管理的历史特点、典制律令与我国古代档案管理、略论赋役档案与我国古代社会、关于我国古代(近代、现代)档案收集的研究、论我国古代(近代、现代)档案保管的历史特点——兼论我国历史上档案馆库的建设、论我国古代档案的政务利用、论我国古代档案的政务利用、宋代档案利用研究、民国时期历史档案整理研究、简析我国现存历史档案——兼论“史存档消”的历史现象。

4、第三卷《中国档案学史》按照档案学自身发展演变的轨迹分为《中国古代档案学史》、《中国近代档案学史》和《中国现代档案学史》上中下三篇。

《中国古代档案学史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全面把握,搜集中国古代档案学的众多文本,理清中国古代档案学发展演变的脉络,探寻中国古代档案学特有的表达方式,再现中国古代档案学的整体面貌和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之上,找寻中国档案学的历史传统,为发展现代档案学和构筑中国特色的档案学提供历史借鉴和研究基础。

《中国近代档案学史篇》,探讨中国近代档案学产生的推动因素和发展阶段;中国近代“档案学”学科概念的提出与学科独立地位的确立;中国近代档案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学术成绩和学术传统;近代档案学者个案研究,分析其从事档案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学术成果以及学术影响等。

《中国现代档案学史篇》,探讨中国现代档案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脉络、学科体系、学术成就、利弊得失、发展趋势以及与国际档案学界、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现代档案学者个案研究。

5、章节标题居中。节下标题,空两格书写。其标序如下:

第一层:一、二、三、……

第二层:(一)(二)(三)……

第三层:1、2、3、……

第四层:(1)(2)(3)……

6、每章字数1.5万字到2.5万字之间。

三、《中国档案事业史》的材料和观点

1、全面搜集相关史料,掌握学术最前沿,尤其是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新材料。对于研究材料,详加考辨,通过分析归纳,得出可靠的历史结论。

2、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论事评史,在学术思想演进中辨名析理。严谨求实,忌脱离历史史实的空泛理论,忌脱离材料根据的主观臆测。

3、考异:多说择一而存,说明依据和理由,并简介其它各说,或阐释自己观点,提出新结论。

4、各朝代、各政权的文种或档案只阐释其当朝当代的名称功能和历史影响等,一般不进行溯源。

四、《中国档案事业史》的语体和文风

1、《中国档案事业史》写作使用现代汉语书面语。

2、《中国档案事业史》文字表述力求准确简洁,朴实流畅,逻辑清楚,条理明晰。

五《中国档案事业史》的引文和注释

1、引文以原始文献为据,核实准确无误。引用古籍文献,选择善本或通行本。

2、注释采用脚注。注码采用圈码,即①②③④……。每页重新编号。

3、注释规范如下:

古代著作

作者朝代、作者,书名,卷次,篇名,版本,页码。如:

【清】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文檄卷二,《清厘各属案卷檄》,清乾隆刻本。

【清】梁章钜:《枢垣纪略》卷一,《训谕》,中华书局校点本,1984年,第7页。

近代以来著作

作者,书名,卷(册)次,出版单位,出版年份,页码。如:

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页。

(3)期刊论文

作者,篇名,发表期刊、刊次,如:

周雪恒:《古代政治与文档官吏》,《档案学通讯》1994年第3期;

(4)学位论文

作者,篇名,学校,学位,年份。如:

李晓菊:《宋代档案文献编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年。

(5)析出文献

作者,析出文献名,书名,卷(册)次,出版单位,出版年份,页码。如: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梁】萧统编《文选》卷四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33页。

(6)译著和外文著作

作者国别,作者,书名,译者,卷(册)次,出版单位,出版年份,页码。如:

【日】永田英正:《居延汉简研究》(张学锋译)上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页。

(项目组供稿)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