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简 报(2012年 第六期)

2013年04月23日14:18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简 报

(2012年 第六期)

2012年9月22日在昆明召开子课题研讨会,对彝族、拉祜族、佤族文稿进行专题研讨。出席会议的有:杨树美(彝族章及子课题责任人)、杨甫旺(彝族章责任人),王扎体(拉祜族章责任人),钟宝云(佤族章责任人);项目首席专家伍雄武,项目组成员杨志明、李煌明、罗昆,办公室秘书和金权。

会上,各章责任人汇报了研究和撰写进展,新的认识和存在问题,接着参会者针对文稿(会前已传发至参会者),进行讨论。大家认为,彝、拉祜、佤三个民族章的作者积极、认真、负责地完成初稿。特别是拉祜族章作者王扎体教授不仅完成本项目初稿,而且以此为基础,完成一部15万字的《拉祜族哲学思想史》专著;佤族章作者周本贞教授、钟宝云教授也在本项目基础上,完成《佤族大百科全书》的哲学思想部分,进一步扩展了本项目的成果。在讨论中,大家对于佤族章的进展和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肯定,进而对3份文稿提出许多具体、中肯的意见和建议(附后),主编要求这三个民族章在明年(2013年)3月底修改完成。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项目办公室

2012年10月10日

附:关于佤、拉祜、彝族(章)初稿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佤族章

目前的文稿已有深入的研究,有新的见解,体现了本项目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达到了基本要求。

本章作者(周本贞、钟宝云)在深入理解5月昆明研讨会意见的基础上,对佤族章做出有创意的、全面的研究,提出:一要突出关注历史重大事件对思想史的影响,如明清后汉族大量进入佤山;明末清初,佤族与汉、哈尼等十余万人开办茂隆银厂;近代班洪班老大规模的、激烈持久的反帝爱国斗争,等等。二要突出关注各民族相互关系对思想史的影响,如拉祜族佛教(三佛祖)对佤族的影响,“改土归流”中汉族、傣族与对佤族思想的影响。三要关注佤族思想、文化的总根:《司岗里》,佤族认同和凝聚的基本观念蕴涵在《司岗里》中。

与会同仁赞赏上述见解,肯定佤族章的成就,并指出,全文结构还可适当调整,个别论点和看法还须进一步精确、完善。

二、关于拉祜族章

(一)作者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完成15万字的专著《拉祜族哲学思想史》,故为本章的最终完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关于拉祜族思想与文化的历史,须进一步论述。首先,其源头仅在氐羌否?可参考彝族源头的多元说。其次,汉唐时期,未见关于拉祜族单独、明确的记述,且此时之“昆明人”、“乌蛮”皆为泛称,内含多种族类,因而此时之拉祜可能与彝、傈僳、哈尼等族类处于混同未分的状态。第三,宋元时期,拉祜已分为拉祜纳和拉祜西两个支系,可见这时作为独立民族已从原母体中分化而出。这是拉祜族及其思想、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第四,明清时期,独特的佛教对拉祜纳的凝聚作用,在傣族领主统治下与傣族文化的比较和交融,“改土归流”后与汉族文化的比较和交融,这些都推动着拉祜族民族精神、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形成与自觉。第五,近代,在反英、抗日的斗争中,在与西方基督教的相互作用中,中华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意识的自觉。

(三)与兄弟民族的关系。与彝、傈僳、哈尼的关系:唐宋前混同于母体中。与傣族的关系:曾领属于傣族土司,受傣族文化的一些影响。独特的“佛教”领头人物杨德渊、铜金和尚等,来自何方、什么民族?他们体现着何种民族关系?因拉祜族独特的佛教(三佛祖)对佤族发生影响,从而形成拉祜族与佤族的思想、文化关系,对此应做分析

(四)核心思想、民族特点。其一,从社会特点看: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数千年以来拉祜族基层始终保持着原始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其深层的思想、文化根源是什么?从民族凝聚看:拉祜族千百年中不断迁徙,同时又分为拉祜纳与拉祜西两大分支,这个古老的民族是靠什么思想和精神凝聚的?是厄莎的信仰,或《牡帕密帕》的思想观念,或原始的道德精神?其二,从历史转折看:独特的佛教(三佛祖)的传入,何以能改变拉祜族的发展,其思想观念的特点是什么?总之,须把握该民族特有的、核心的思想,全文才有灵魂,才能浑然一体。

三、关于彝族章

(一)现稿参考目前各民族史著作,据社会形态对彝族思想史进行分期和叙述,即分为原始时代(先秦),奴隶制时代(滇国、爨氏、南诏),封建制时代(大理国、元、明、清),近代。这看似合理而完善,实则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二)首先是与白族的关系问题。其一,爨氏时期。爨氏若作为一个族类整体看,可为白族先民,也可为彝族先民,或汉族与彝、白的融合。若将爨氏分为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似乎前者为彝族、后者为白族,两者已清楚分开,其实不然,在西爨以西,还有许多乌蛮族类(后来成为六诏);在东爨中心又有一些白蛮,此外,云南各地都有一些族类属两者之间。其二,南诏时期。认为南诏文化属白族有其道理,根据是:《德化碑》为代表的文化,与大理国的《德化铭》等似乎一脉相承,而与当时或后来的彝文文献联系不上;南诏虽为乌蛮与白蛮联合建立的政权,但南诏王室后来完全融入白族,故南诏应属白族文化之列。但是,认为南诏应属彝族文化史也有道理,因为,南诏之初整个部族属彝族先民,统一六诏后其王室也属彝族先民,其统治也得到乌蛮各部的支持,因此,将爨氏和南诏写入彝族章奴隶制时代,或否定其属于彝族思想史,都存在一些问题。其三,若再往前推,滇国属彝族史还是白族史,同样是难于决断的问题。

(三)内部各部分的整合问题。其一,把滇池、洱海为中心的云南核心地区作为一个叙述的系统,而把滇东北(乌蒙)和黔西作为另一个叙述系统,则两者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发展的过程,均各有一套,难于整合起来。现在把前者放在奴隶制时代讲,把后者放在封建领主制时代讲,时间一前一后,而内容却没有继承关系,不够妥当。其二,凉山地区与整个彝族思想史如何整合的问题。按性质说,现稿把凉山放在奴隶制时代节讲是合理的,但是按时间顺序,本章中奴隶制时代即爨氏和南诏时期,在封建时期即黔西罗甸国、罗氏鬼国之前,那么,凉山放在奴隶制时期讲就不合理了。

(四)如何评价彝文文献,这是研究彝族哲学思想史的重要问题,但是,目前评价不一,未有明确的结论或共识,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它基本不可信。希望本章对此做认真的研究,提出一个明确的基本认识。

(五)彝族章应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突破原稿的框架,在今年(2012年)内提出新的框架,2013年3月完成第二稿。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