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简 报(2012年 第四期)

2013年04月23日14:14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简 报

(2012年 第四期)

贵州地区子课题初稿研讨会

国家重大社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贵州地区子课题研讨会,于2012年7月18-19日在贵阳市贵州民族大学举行。项目首席专家及与会成员同时参加了贵州省社科重点项目《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的项目启动会议,贵州地区(苗、水、侗、布依、仡佬各族)子课题成员出席会议的有:

潘朝霖研究员(子课题负责人)、唐建荣教授、杨昌儒教授、吴晓萍教授、何彪教授、赵崇南教授、杜威博士、杨晓燕博士。

出席会议的本项目成员有:伍雄武(项目首席专家)、杨树美教授、李煌明教授、罗昆博士。

一、会议内容

子课题负责人潘朝霖研究员,报告子课题五个民族(章)初稿及研究进展;作者分别报告苗、水、侗、布依、仡佬各族(章)初稿写作及研究取得的创新成果及主要困难。随即,在会议中,全体成员对报告及已完成的初稿,逐章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讨论。项目首席专家伍雄武教授依据项目开题会上提出的理念和方法,分别对五个民族(章)的初稿和研究提出意见、建议。

二、经深入、认真的讨论,与会同志取得以下共同认识:

(一)五个民族(章)的作者,积极、负责地完成初稿。在初稿中,总结已有成果、取得一些新的认识,为进一步完成项目任务建构了坚实的基础。

(二)五个民族(章)都须依据首席专家和与会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着重在以下方面修改和进一步完善文稿:

第一、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其文化中深层的精神和思想观念,都不是一次形成、永远不变的,都有其萌发、形成、变迁的历史。应结合该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去研究他们精神家园的构建史、他们的哲学思想史。

第二、把握各民族哲学思想与民族精神的特点,是本项目的核心任务,是全书的灵魂。每一个民族(章)都要研究这种特点,并以之作为核心和灵魂来展开全部内容。

第三、“多元一体”是中华各民族的根本关系,是研究少数民族哲学史无法回避的关系。各民族(章)都要自觉地对此做出专门的论述。

[关于各民族章的具体意见和建议附本简报后]

(三)贵州五个民族章可考虑以下共同的结构(框架):

1.概况:族称(今称及历史沿革),人口,分布及生活环境。

2.思想与文化的历史:(作为基础与载体的)民族源流、社会发展;思想与文化发展变迁的历史。

3.原始时代哲学思想的萌芽:原始史诗、原始崇拜中哲学思想的萌芽。

4.古代哲学思想:(可按时期分为)形成时期,发展时期,以论述该民族深层的思想观念的演变;(也可按文化样式分为)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口传文学、艺术、教育,以探讨该民族深层的思想观念。

5.近代(有的章写,有的章可不写):中华民族意识的自觉(各民族“多元一体”关系的自觉),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与高涨。

三、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总结本次研讨会的经验,继续召开各子课题初稿研讨会是非常必要的,要抓紧进行。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项目办公室

2012年8月26日

附:关于苗、布依、水、侗、仡佬各族(章)初稿进一步修改的建议

一、关于苗族章的修改建议

(一)历史

先秦:九黎(蚩尤)、三苗、南蛮与苗族起源的关系。

汉唐:苗族形成的关键时期。苗族(以及瑶族)从五溪蛮(五陵蛮)中分化而出;民族精神、本民族核心的思想观念的形成。

宋至清:苗族分布格局及文化特点确立的时期。苗族的多次、多方向的迁徙与扩散。在这过程中苗族分布格局及与各民族关系的确立,与各民族思想的相互交融和影响。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自觉。边疆苗族人民与帝国主义入侵的斗争,爱国主义思想的发扬。

(二)关系

九黎(蚩尤)与黄帝部族的关系、三苗与尧舜禹部族的关系,及其在苗族思想史中的意义。

苗、瑶两族之间的“同源异流”关系,及其在思想史中的表现。

苗族,特别是内地(湘、鄂、黔)苗族与汉族、汉文化的关系。

苗族迁徙、扩散过程中与彝、瑶、壮等兄弟民族的关系。

苗族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形成。

(三)特点

蚩尤的传说以及不断的战争和迁徙,这些,对苗族历史记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进而与苗族民族精神的形成有重要关系。

苗族的民族凝聚(特别是各宗族的凝聚),主要不依靠宗教,而是议榔词、理词等规范及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故应从认识苗族民族精神、思想特点的角度,深入研究议榔词、理词等社会规范的深层理念与思想模式。

二、关于布依族章的修改建议

(一)历史

先秦:布依源于百越族类,与水、侗、仡佬等族共同孕育于百越之中,与这些民族有“同源异流”的关系。

秦汉至南北朝:百越族类北迁、五陵蛮西迁以及乌蛮东迁交汇于今贵州地区,故这一时期的夜郎国,其族类的构成复杂,故今日关于夜郎国的主体,有布依先民(百越)说,彝族先民(乌蛮)说,苗瑶先民(百濮、五陵蛮)说等等;当时这一地区濮、僚、俚、越、夷等称谓,皆属泛称。由此可见,这时布依等民族可能还处于混同、萌发之中。

唐宋:这是布依族及其文化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贵州及其相连的湘、鄂、桂地区民族分布格局基本确定。中央王朝在这一地区设经制州、羁縻州,建藩国。这些州、藩的首领为“大姓”。“大姓”如谢、赵、宋等,他们兼有濮、僚(少数民族)与汉族双重文化特性(亦如魏晋时期云南地区的“南中大姓”,但他们比“南中大姓”存在的时间更长、更稳定)。他们的族属,以及和汉文化的关系,应是这一时期布依族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元明清:元代开始建立行省制,改羁縻为土司制,这样更加强了全国政治上的统一和联系。布依族与汉文化的交融更深,产生了《黄氏宗谱》等文化成果。

(二)关系

作为黔、湘、桂地区百越族类(壮侗语族)的主要民族,他与百越族类其他民族的关系。

秦汉时期,在夜郎国中布依与其他各民族的多元交融关系。

唐宋以后,与汉族、汉文化深入的联系与融汇。

(三)特点

布依族源于百越族类(壮侗语族),其早期思想、文化中,应有百越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史诗《穆播董》和《柔番沃番钱》、铜鼓崇拜等,与布依族早期思想特点有无关系?可进一步分析。

始终生活于内地的布依族,一方面与汉文化联系较早、融汇较深,另一方面又始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征,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的重要体现,可以“大姓”为典型,做深入的分析。如对大姓的《黄氏宗谱》等,可据“多元一体”关系再做深入、全面的分析。

宗教,特别是本民族原生的传统宗教,常常处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布依族摩教,在民族精神与思想观念的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是否关乎布依族思想、文化特点的形成?这些,都应做深入的研究。而目前的初稿似乎停留于转述他人的成果,缺乏自己切实的研究。

三、关于侗族章的修改建议

侗族、水族、仡佬族与布依族均属壮侗语族,都渊源于百越族类,都长期较稳定地生活于内地,与汉文化的交融较深广,因此,在历史、民族关系、思想与文化特点等方面,与布依族相类似。

(一)历史与民族关系

唐代以前,称为僚的百越、百濮的族类,以及称为五陵蛮的荆蛮(南蛮),他们与侗族先民的关系,是否侗族的源头?在这一时期,与侗族有“同源异流”关系的族类有哪些?

唐宋时期,侗族从源头、母体中分化而出,思想、文化的特点日渐形成。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羁縻州、郡,土官,由“大姓”任刺使、土官,因此,大姓积极吸收汉文化,在侗族地区开展汉文化教育。但在基层仍是侗族传统的组织和制度峒(款),保持和发展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一时期中,不仅要关注侗族与汉族的关系,而且要关注“同源异流”各族间的关系,如侗-布依,侗-水等等。

元代开始在侗族(水、仡佬等族)地区设土司制,明代进一步发展,明末清初开始推行“改土归流”,加强政治统一和经济、文化的联系。由此,汉文化的交融更加深入。

(二)特点

  与布依族类似:作为生活于内地的少数民族,一方面与汉文化联系较早、融汇较深,另一方面又始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征,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的重要体现,应以“大姓”(如宋代以来诚州的杨氏、古州的向氏等)为典型,做深入的分析。

与苗族类似:民族的凝聚、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主要依靠宗族组织“款”(峒)和作为社会规范的款词,而非宗教。因此可深入研究款词、款约、“埋岩”所包含的深层观念,及其对民族精神家园构建的意义。

四、关于水族的修改建议

(一)历史

先秦:渊源于百越,或与东夷有关。

秦汉:骆越北上,中原汉族南下,共同融合水族先民。(章柯)郡之且兰,与水族先民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水族作为单一民族的形成时期。东谢蛮,大姓谢氏,体现着水族先民与汉族之间的交融关系。

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东谢蛮地区设羁縻州(州守先为谢氏,后为蒙氏)。水族与中原及汉文化的联系加强,但基层仍保持峒寨组织形式,以寨老为首,实行议榔制。

元明清时期:先改羁縻制为土司制,后又“改土归流”,但“大姓”仍有较大的势力和影响。随“改土归流”内地汉族大量移民东谢蛮地区,与水族相融合。

近代:水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方面日渐趋同,文化方面与汉文化的交融更加深。水族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日渐自觉。潘新简联合各族农民的起义。潘一志家族的传统教育及其爱国思想。为救国救民,水族儿女邓恩铭走向共产主义。水族从初期的反洋教斗争到抗日战争中“打响贵州第一枪”。

(二)关系 

除历史过程中上述民族关系外,对于水族来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水书(作为文字)的性质,它与汉字的关系;水族的干支、生肖概念及其与汉文化的关系;从“大姓”到潘一志家族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三)特点

古歌(旭济)、诘歌等诗歌所体现的水族思想、文化特点。

水族语言、文字(水书)的体现的思想、文化特点。

《水书》(作为文献)的内容、结构、分类所体现的思想、文化特点。

(四)对初稿的几点意见

第一章有关历史的部分:应以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主旨,而不必集中于阶级斗争、反抗意识的描述;现稿历史阶段不清晣,修改稿须分出明确的、大的历史阶段来。

第三章,第一节中文学史性质的论述太多,且较杂乱,应从民族精神、思想特点的角度加以提炼。第二节应放到第一节的位置。对《水书》(作为文献)不仅要讲其认识功能、认识史上的地位,更要讲它在价值观、审美观方面体现的水族思想、文化特点,以及它与汉文化的关系。

第四章以人物为题不合适,应改为“水族近代思想的发展”,即如前述,从近代中华各民族文化自觉的角度来写潘新简、潘一志、邓恩铭等人物以及农民起义、反洋教、抗日战争等。

五、关于仡佬族章的修改建议

(一)现稿总体结构不恰当,应作大的调整。

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共11页,而全章也仅只29页,比重过大。其余各节分别是:第二节神话传说中的自然观,第三节生活习俗与道德观,第四节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第五节原始崇拜中的鬼神观。彼此间的逻辑联系不明显,亦难构成一个合理的体系。请参考本期《简报》关于结构的建议,重新构建本章框架。

(二)历史与民族关系

现稿历史线索及阶段不清楚。可考虑分为:

(A)远古-南北朝。先秦时期仡佬先民尚与其他先民处于混同之中,且无可以相互识别的称谓,故难于叙述。如《周逸书?王会篇》所言之“濮”,即以为是仡佬之先民,根据不够充分。我们仅从后来之习俗(凿齿、貴重铜鼓等)而推测,仡佬先民当为南方族类。两汉,牂牁、夜郎之族类构成中,应有仡佬先民,但是,若以为两地之主体即为仡佬先民,尚无定论,目前对于夜郎之主体族类,已有彝族说、布依说、水族说、僰人说,等等。折中诸说,可认为此时之夜郎乃诸族混同共生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已有“僚”的称谓。后来从僚人中分化出多个民族,其中有仡佬。而彝族文献《西南彝志》记有“濮”(普)人。一些学者认为,仡佬族就是从濮僚中分化出来的,甚至濮僚说是仡佬的前身。由此,僚、濮(及“濮僚”)的出现,可能是仡佬等族从原始族类中分化出来的第一阶段。

(B)唐宋。隋唐始有仡佬(仡僚、獦僚、葛僚、佶僚)的称谓,可见此是仡佬族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此时并非僚转化为仡佬,而是僚中一部分转化(分化)为仡佬。此时既有分化又有融合,如内地汉人移民湘、黔地区与僚(仡佬)融合为章牱大姓;滇东彝族向黔西移民,与僚、濮融合;至宋,川东、川南、川西皆有僚(仡佬),但元明以后都没有了,可能一部分被逐出,一部分融入当地族类了。分布地域也有很大变化。僚的基本文化特征仍保持。

(C)元明清。仡佬族确立,并不断繁衍出一些支系,如所谓:打牙仡佬、花仡佬、红仡佬等。元代开始行土司制。仡佬族土司、大姓政治上与中央政权关系密切,文化上与汉文化交融加深。而基层则保持原有的制度,如“马头制”,保持椎髻、凿齿、贵重铜鼓等习俗。其分布更与周边各兄弟民族交错杂处,甚至散居于其他民族中间。

(三)特点

其思想、文化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开放、包容,混同多种思想与文化。这不仅与边疆各民族不同,与内地少数民族,如水族、布依族相比,也是很突出的。这特点贯穿在思想、文化的各方面,但是在两个方面有集中的表现:一是信仰,二是政治、伦理观念。

(四)可考虑从以下方面构建本章框架:

1.概况。

2.思想与文化的历史。

3.远古思想、文化的萌芽。

4.古代多元融汇的信仰。现稿称仡佬族“存在一种原始宗教”,又分别在各处述及仡佬族祭祖、猎头祭祀、崇拜祖先、崇拜各种自然物、各种节日中的祭祀,等等,这些,能否整理出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证明“存在一种原始宗教”,并进而分析其内在的特点。

5.古代多元融汇的政治、伦理观念。

6.古代文学、艺术及教育中的思想内涵。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