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

2013年04月23日14:0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简 报

(2012年 第二期)

2012年5月5日,召开云南地区以佤、哈尼、纳西、彝、高山等族(章)初稿为例的专题研讨会(本年度第二次专题研讨会)。

会议由项目首席专家伍雄武教授主持,出席会议的项目组成员17人。云南教育出版社副社长杨云宝参会。会议地点:云南师范大学。

会前,把佤、哈尼、纳西、彝、高山五个民族(章)的电子版初稿,以及纸质的文稿目录(提纲),分发与会同志。会上杨志明、李国文、钟宝云、李煌明、傅永寿、罗秉森、张刚、杨燕同、肖耀辉以及杨云宝作了有准备的、认真的发言,伍雄武作总结发言。

经认真研讨,与会同志得出以下基本共识:

一、全书各章不论体例、框架和内容都应做到多样统一

本次会议讨论的五个民族(章)初稿,相互之间,不论框架(结构)与内容,差异都很大,显示出多样性,而看不出统一性,将来合为一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显然不行。下一步的研究中,必须探索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完成一部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而绝不能做成一部文集或丛书。

与会者一致认为,以下内容是各族(章)框架、结构中不可或缺的:(1)概述人口、分布、生存环境、民族源流、社会发展;(2)哲学思想、民族精神萌发、形成、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3)哲学思想、民族精神的特点(特色);(4)该民族与周边兄弟民族思想、文化的相互关系;(5)调查和梳理该民族(章)哲学思想的参考文献,编选文献目录。

目前已完成的初稿,在上述5个方面,都分别有不同的欠缺,望在下一步的修改过程中必须补充、完善。

特别是,从上述5个民族(章)看来,关于民族精神和哲学思想的特点,及与周边兄弟民族的关系,去年已发通知请大家先写成一份专题材料发来项目办公室,但至今完成者很少。现在,仍请大家继续完成这项工作,并且把它与初稿修改结合起来。

二、关于某些民族的哲学思想有无历史发展的问题

对于人口多、历史久、文化积累深厚的民族来说,其哲学思想、民族精神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而且我们可以研究和叙述这一历史(过程)。大家对此没有不同意见。提交本次会议讨论的彝族章大体就属于这类民族。问题在于另一些民族,如这次会议作为案例讨论的佤、哈尼、纳西、高山等族。他们的哲学思想、民族精神与文化,有没有发展、变迁的历史?一些同志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因此认为,在文稿中只能“共时性”地展开这些民族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无法写出其历史发展。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思想,都有其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原则,否则就不能成其为一个民族,同时,不可否认,这些民族的思想、精神及文化,绝不是一次形成、永远不变的,而必定有其萌发、形成、变迁的历史,因此,我们应当结合该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去研究他们的哲学思想史(精神发育史)。本次会上,着重讨论了佤族。通过对佤族历史、文化、思想观念发展过程的考察,可以看到,以《司岗里》和原始崇拜为标志,佤族思想、文化、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核形成,后来受到哈尼族“三佛祖”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傣族南传佛教思想的影响,从而有变迁和发展。明末清初,汉族人吴尚贤来到佤族班洪、班老地区,与佤族头领和人民结成亲密的兄弟关系,共同创建和经营茂隆银厂(茂隆有独特的经营方式和人际关系,兴盛时达到约10万人的规模),吴尚贤及银厂对佤族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20世纪,在班洪、班老抗英斗争和抗日战争中,佤族焕发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标志着佤族的思想、精神又达到了新的境界。由此可见,佤族哲学思想是有历史发展的,是可以研究和论述的。许多少数民族和佤族一样,初看起来似乎他们始终停止在原始阶段,没有发展、没有变化,但是只要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三、关于各民族思想与精神的特点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以形成与凝聚的精神根据,而哲学思想即民族精神的结晶,由此,把握各民族哲学思想与民族精神的特点,是本项目的核心任务,是全书的灵魂,故而要求各民族(章)都要研究这种特点,并把它作为核心和灵魂来展开全部内容。本次会议上讨论的5份文稿,除佤族章外,彝族、哈尼族、纳西族、高山族各章对特点都有所论述,但是,彝族章、纳西族章的论述还未完成,下一步须抓紧完成并贯穿于全章的论述中;而哈尼族章,虽从各个方面对哈尼族思想、文化、民族精神的特点进行了论述,但是,全章还未形成一部完整的“哈尼族哲学思想史”,更未能把民族精神的特点作为核心贯穿到全章内容中去,故而还须从整体构架上重新构建,再做深入论述。

本项目组去年发出通知,要求各民族(章)撰写一份关于本民族思想与精神特点的材料,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许多同志至今仍未提交,现在再次提醒:请各章负责人和子课题负责人一定负责任地抓紧做好这一工作。

四、关于各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关系

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多元一体”关系,贯穿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多元一体”也即是各民族哲学思想的根本关系。这种关系是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哲学史无法回避的,因为各民族哲学思想就是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形成与发展的。不认识这种关系,就不可能认识本民族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本次会议讨论的5个民族(章)初稿,都没有集中、系统地论述民族间的思想关系,目前已见到的其他民族(章)的文稿,也大体如此。这种情况并不说明思想关系无法研究,而只说明过去没有重视和集中精力去做这一工作。在会上,大家对佤族与兄弟民族的思想关系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可以看到:佤族先民原与孟高棉语族各族关系密切,其后佤族文化受到傣族与拉祜族的影响,明末清初,茂隆银厂的出现又增强了内地汉文化与佤族文化的结合,而到20世纪,在班洪、班老抗英斗争和抗日战争中,佤族与汉、傣、拉祜等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融汇,与中华民族的认同达到了新的境界。由此可知,佤族与各兄弟民族思想与文化关系应当写、可以写、必须写。

据此,去年发出的要求各民族(章)撰写一份关于本民族与周边各族思想关系方面专题材料的通知,在基本导向是非常正确的,目前要特别强调这一要求和任务。现再次重申:请各章负责人和子课题负责人一定负责任地、抓紧做好这一工作,及时提交相应材料。

五、本次会议讨论的5个民族(章),要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抓紧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文稿的修改工作。主编要及时参与和指导上述5章的工作。

首席专家要从云南地区两次研讨会中总结经验提出今后的工作计划,尽快发送给项目全体成员。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项目办公室

2012年5月8日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