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秘书长,您好!一部反映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自播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反响。据悉,最近教育部下发的通知中把《思想的历程》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辅助教材,这更加显示了这部文献纪录片所蕴涵的深厚价值。那么,能简单谈谈拍摄这部文献纪录片的最初构想和主要目的吗?
杨金海:《思想的历程》是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黑龙江电视台共同策划、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该片共8集,每集45分钟,2011年纪念中国共产党90周年活动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以及一些地方电视台播出后,产生了热烈的社会反响,被评为全国电视纪录片一等奖。创作该片的主要目的是要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总要求,同时为我们党的90华诞献礼。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依托中央编译局在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黑龙江电视台素质优良的专业纪录片队伍,组成了创作团队,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这部电视片。该片的中心思想是用电视手段向广大人民群众生动展现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历史,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从而对中国社会发展不断推进的历程,从一个侧面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和强大生命力。
这部文献纪录片史料翔实、内容新颖、视角独特,通过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和真实生动的故事,全景式地展示了近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翻译和传播的光辉历史;深情回顾了我党几代领导集体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事业的发展所给予的鼎力支持和亲切关怀;热情歌颂了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敢于像普罗米修斯“盗得天火耀人间”那样为追求真理而不畏牺牲的革命品格和兢兢业业、皓首穷经的无私精神。与一般的党史片或政论片不同,该片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中国的翻译、研究和传播为主线,以相关的人物故事和历史故事为叙事载体,坚持以史为主、史论结合的原则,把理论文献研究与现代电视艺术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它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新型电视纪录片,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感人的艺术效果。
最近,教育部下发通知,把《思想的历程》作为全国高等院校广大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辅助教材。这对于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指示精神,帮助广大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思想的历程》反映了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主义传入中国的艰难曲折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者的毅力和追求,那么,能否主要简述一下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艰难曲折历程?
杨金海: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史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变迁史的重要篇章,是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实现彻底变革,从传统形态向现代科学形态转变的关键环节。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理论家和翻译家肩负使命,殚精竭虑,勤奋耕耘,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学说逐步介绍给中国人民,谱写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光辉篇章。
19世纪末,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很多有识之士大量翻译介绍西方思潮,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传入中国的。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包括孙中山在内的有识之士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革命的思想,而只是把它作为众多西方思潮中的一种来传播。随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由自发翻译介绍转变到自觉研究介绍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最早介绍《共产党宣言》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是李大钊。1917年冬,李大钊应聘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此后,他迅速在进步青年中开展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在图书馆大量扩充马克思主义书籍,包括外文本的马克思主义原著。1918年,李大钊和陈独秀一起创办《每周评论》,在第16号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最后几段文字,包括十大纲领全文,标题是《共产党宣言》。他还在1919年5月、11月出版的《新青年》第5、6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五四时期,除北京的李大钊、陈独秀、陈启修等外,在上海、广东、湖南、武汉、济南等地也有许多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积极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中有李达、李汉俊、杨匏安、毛泽东、恽代英、张太雷、董必武、邓中夏、王尽美等。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传播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人最早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通过《共产党宣言》。但直到五四运动爆发,还始终没有《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1920年春,陈望道应戴季陶主编的《星期评论》之约,依据戴季陶提供的日文本、陈独秀提供的英文本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在陈独秀等人的组织领导以及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终于在上海问世。《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问世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出版与上海、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是历史的必然。当时,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先进的中国人作了各种尝试,进行了各种理论选择,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主要有三条渠道,即从日本、法国、苏俄等传入。李大钊及其先驱者们最早从日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并传入国内,周恩来等人从法国、刘少奇等人从苏俄取回了马克思主义真经。
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特别是1921年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飞跃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发生了巨大飞跃,即从自发的、零星传播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较系统的翻译、研究、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三个时期。
其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开始有领导、有计划地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秘密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由李达任负责人。李达拟订了出版计划,包括翻译出版“马克思全书”15种,“列宁全书”14种,“康民尼斯特丛书”即“共产主义丛书”11种,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只出版了其中的一部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起过积极作用。在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当中,大部分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如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政治部秘书兼教官聂荣臻以及政治教官恽代英、肖楚女等。黄埔军校政治课程中,有帝国主义、政治学概论、俄国共产主义研究等。在这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书籍得到一定传播。据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徐向前回忆,他就是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和书刊,才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十月革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第一次高潮,马克思主义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极大地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但不幸的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传播也遇到空前的困难。
其二,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转入地下,进入了艰难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尽管工作环境十分艰难,但共产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决心和意志更加坚强。红军到瑞金以后,为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探究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采取了各种措施。一是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研究会下面成立了编印部,负责编辑、印刷这些革命的理论书籍。二是采用各种技术特别是传统技术印制这些书籍,如用石印、油印、手刻,也包括一些铅印进行印刷。纸张缺乏,就用地方的土造纸。印刷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以及《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的浅说》、《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苏维埃》等一系列的文章和著作。这一时期,我们党的翻译家吴亮平等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党所领导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事业不仅在革命根据地发展着,在国民党统治区也艰难地进行着。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无数共产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而不畏艰难、前仆后继。最典型的就是《资本论》的翻译出版,其中蕴含着一系列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其三,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号召全党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经党中央研究决定,于 1938年5月5日即马克思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成立马列学院。地点在延安的兰家坪。马列学院下设两个部,一个是干部培训部,另一个是编译部,专门负责编译和研究马列主义著作。马列学院院长由张闻天担任。张闻天非常重视马列著作的编译工作,调集了许多优秀人才来充实编译部的力量。从1938到1942年间,编译部的同志集中翻译修订了的10部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陆续在延安解放社出版,冠名为“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包括《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兰西内战》、《政治经济学论丛》、《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马恩通信选集》、《资本论提纲》、《哥达纲领批判》、《拿破仑第三政变记》、《法兰西阶级斗争》等。编译部还编译了《列宁选集》18卷,《斯大林选集》5卷,以及“抗日战争参考丛书”等。这些书的编译出版,满足了党中央大量培养干部的迫切需要,在党内外引起了很好反响。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成立了两个翻译部门,一个是中央俄文编译局,一个是中宣部下设的斯大林全集翻译室。1953年,党中央决定将这两个部门合并,成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系统翻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工作。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最多的国家。
记者:那么,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何内在联系?
杨金海: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卓越代表。毛泽东特别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曾经说过,他读《共产党宣言》不下一百遍。但他不搞教条主义,而是善于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来学习理论。正是通过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写作了一系列著作,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才溪乡调查》、《寻乌调查》、《长冈乡调查》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第一次飞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头研究中国问题,明确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1937年,他在延安凤凰山麓写作了传世名篇《实践论》、《矛盾论》。这两部哲学著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根本原理,为中国共产党规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1938年,毛泽东写作了《论持久战》,这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范例。此后,他写了《新民主主义论》,系统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特点和基本特征,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1938年到1943年,毛泽东写作了大量理论著作。在《毛泽东选集》中,延安时期写作的文章占一半以上。仅在杨家岭,他就写作了40多篇文章。后来他回忆说:那个时候,我是个高产作家,是教条主义逼出来的。正是由于这些著作问世,使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毛泽东不仅自己学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领导全党开展延安整风,掀起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热潮。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整风动员报告,整风运动在高级干部中开始。从第二年春天起,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其他根据地,全党范围内的整风运动普遍开展起来。整个运动历时三年,主要是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伟大创举。毛泽东亲自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多场讲演报告。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5年,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已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基本形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不仅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且夺取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可以说,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准确的翻译,十月革命炮声送来的科学真理就不可能为中国人民所认识和掌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经典文本的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原著从欧洲语言向中国语言的转换。这项工程艰巨复杂,它不仅要求编译工作者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百科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要求他们具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思想境界和意志品质。近百年来,特别是我们党成立以来,中国形成了这样一个肩负历史重任而又默默无闻的经典著作翻译和研究群体,正是他们用生命诠释了革命者的普罗米修斯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记者:怎样认识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政治变革的深远影响?
杨金海:纵观近一百年来在中国流行的社会思想和思潮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影响中华民族命运的最重要思想。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政治命运产生了的深刻影响,这集中体现在20世纪中华民族的三代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身上。
马克思主义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孙中山在流亡欧洲以及后来在欧洲考察社会党国际时,就曾学习、研究过马克思的学说以及社会主义思想。这对他形成三民主义思想,特别是形成关于避免走欧洲资本主义老路的“节制资本”思想以及后来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对其他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如中国社会党、无政府主义等,也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它们没有也不可能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改造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也就没有能够领导中华民族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与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上所述,《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是由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陈望道翻译并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组织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在延安与斯诺谈话时曾回忆说:1920年到北京时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和共产主义的书,其中有三本书特别铭刻在他的心中,使他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其中之一就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到1920年夏,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又讲到:“记得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到了考茨基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写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是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但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
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都是通过读《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走上革命道路的。1919年,周恩来还在日本留学时,就通过日本的河上肇创办的《社会问题研究》了解了《共产党宣言》一书;1920年10月赴法留学,和当时先行留法的蔡和森等人一起继续学习《宣言》,最终成为共产主义者。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成员、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深情地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都十分重视对《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学习。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中讲到,他在上海交大读书时,曾打着手电筒在晚上读《共产党宣言》,并强调党的高级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记者: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金海: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世所罕见,使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逐步变为一个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下,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也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领导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则不仅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而且进一步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这一切都跟马克思主义指导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我们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中实行的土改制度、多种经济并存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初期实行的合作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小时工作日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等,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多种经济制度、累进税制度、新型的社会福利制度等,都与《共产党宣言》等所蕴含的思想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也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仅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道路的探索确立了唯一正确的历史航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至少在五个层面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其一,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我们现在的话语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概念为核心的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这些概念是“五四”运动以前所没有的。没有这些基本概念,就谈不上有中国现代文化。这套话语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主要是由共产党人以及我国广大的进步知识分子通过翻译马列著作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逐步建立起来的。
其二,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进来之后,我们才知道了许多现代哲学知识,例如知道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突破了历史循环论,知道了社会历史的结构,社会发展的趋势、道路,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态、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等等。可以说,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我们心目中的整个世界图景都发生了变化,这个世界图景在“五四”运动以前是没有的。
其三,它促成了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大家知道,现在我们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很多具体学科,包括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这些社会科学门类以及它们所组成的学科体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也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没有很多理论界的翻译家、学者的工作,我们这个学科体系是建立不起来的。
其四,它促进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今天的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今天的电脑网络等,也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我们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研究机构的建立、杂志报纸的编辑出版等均是如此。
其五,它促进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大众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很多概念都与马克思主义有关,如少先队员、党员、干部、群众、同志、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我们的许多节日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都是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在“五四”运动之前,我们只有传统的节日,没有这些节日。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我们现在的生活完全是另一种景象。没有这些东西,我们的语言、生活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性。
总之,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翻译并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集、选集以及大量的经典著作的单行本和专题文集,形成了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马克思主义典藏。随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还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近代以来乃至数千年文明史上最巨大的变化。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来源:《党史与党建》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