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研究开题报告

2013年03月18日09:4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12月23日,由江苏师范大学任平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研究”(批准号:12&ZD108)开题报告会在江苏师范大学汉园宾馆举行。参加开题报告会的有:南京大学张异宾教授、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中央编译局杨金海研究员、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徐之顺主任、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元林教授、科技与产业部副主任兼社科处处长苗正科教授、社科处副处长张文德教授、法政学院党委书记薜跃及项目子课题负责人曹典顺教授、课题组主要成员等共计20余人。

首席专家任平教授就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价值、总体问题、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研究计划和任务分工等问题作了简要汇报。任平教授指出,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学术繁荣,深刻地表征着中国改革开放这一特殊历史时代的本质。而研究这一伟大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最本质方式莫过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哲学大讨论,撬开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门。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历史进步,都首先由哲学观念大解放作为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已经成为改革开放、进而成为各个学术领域思想解放、观念进步、学术繁荣发展的原创思想动力和方法论前提。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哲学史研究却对“方法论自觉”的巨大本质作用相对忽视。这是一大失误。因为没有方法论自觉,任何理论创新都将是盲目的。而所有创新,都隐含着一种研究范式。各种范式视域之间由于存在着差异,因而推动理论创新的功能各不相同。多元创新范式之间既竞争又互补,共同构成范式图谱,因而总体展现理论创新的学术图景。只有科学解释这些范式的成因、基本结构和特征,分析其创新的作用、缺陷及其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学术谱系和图景,才能真正找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学术史的本质结构和所谓“发展规律”。因此,本课题的设计理念是:聚集当代(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中心,以范式图谱构变来反观和书写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谱系,揭示与时俱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创新逻辑。以范式特征和功能研究同步、同态、同构地助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创新,成为当代人治当代史、当代研究推动当代学术创新的典范。这一总体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具体研究目标可以概括为:第一,全面梳理和科学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第二,全面分析各个学术图景和范式图谱构变相关变化。第三,以马克思主义出场学基本视域科学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创新学术史“出场学”。围绕以上目标,本课题将研究以下主要内容:第一,全面梳理、准确界定和科学评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研究范式。第二,深度分析范式图谱的构变,深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学术史的宏观框架。第三,进一步以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视域深描基于范式图谱构变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学术史的理性具体。第四,总体框架和子课题构成,子课题与总课题之间、子课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第一,创造一种新的学术史研究和书写方式。第二,以范式特征和功能研究同步、同态、同构地助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创新,成为当代人治当代史、当代研究推动当代学术创新的典范。第三,范式图谱和出场学研究创造了新的研究领域,可以成为其他各种学术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第四,范式图谱构变研究成果将成为向国外介绍和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前沿状况的最好资料。

评议专家们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了项目研究的重大意义,并一致认为,本课题的最大亮点是研究具有原创性。这种原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出了“当代人治当代史”的新理念;二是形成了学术史可以分为内史和外史的新理解;三是突出了方法论自觉问题,为中国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评议专家们也指出,本课题的最大特点是不仅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界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重要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捕捉到形成这些思想的重要的范式性结构。这种以范式为切入点的当代思想史研究,无论是在国内学术界,还是在国外学术界,都具有一定的先行性。

对于如何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研究,评议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基本概念需要进一步加以明晰。评议专家们认为,本课题中的基本概念,如范式、图谱、构变、创新等核心概念,需要进一步界定清楚。创新究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创新,还是指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工作的创新?范式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的?是学科群、类型还是个别思想家话语结构意义上的?课题组成员需要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有必要进一步梳理个体性的学术话语体系与整体性的文化结构,以避免因概念内容不够明确而影响研究工作的进展以及成果的价值。第二,关于范式的提炼和概括问题。评议专家们普遍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范式的提炼和概括,不是简单的罗列,要体现出代表性、灵活性或弹性,尤其要坚持全面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原则。第三,关于各种范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评议专家们非常关注本课题概括出的八大类范式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且一致认为,这些范式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需要讲清,这关系到本课题研究能否立得住脚的问题。有的评议专家建议,要搞清楚这八大类范式之间有没有历史流变的关系,或者在一个范式内部有没有思想的流变;也有评议专家建议,不易把范式概括得过细,这样不好把握。但是,可以把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概念(如实践)、核心思想的流变与各个范式之间的关系研究联系起来,这样会使本课题的研究既有“骨架”又有“血肉”。第四,关于学术史与社会发展史的关系问题。评议专家们认为,一定要处理好学术史与社会发展史的关系问题,揭示历史的逻辑与思想的逻辑之间的真实关系。为此,一方面,有必要清晰地梳理、概括出百年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或思想脉络。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对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的研究,离不开中国现实的社会发展史。如果纯粹就学术史研究学术史,会使很多学术问题难以理解与把握。第五,关于研究方法问题。有评议专家指出,除了本课题中提及的研究方法之外,还要注意借鉴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考据学的方法,尤其要重视系统的方法,因为系统的方法更科学、更合理。运用系统的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揭示每一种研究范式的标志性元素、支撑性概念及其基本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确定出场学视域的边际,总结这些年来中国哲学研究问题域的转化。第六,关于研究价值问题。评议专家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要尽量避免重复劳动,并希望通过范式创新研究,既能够突出一些问题的讨论,如学术性与现实性、学术性与思想性的关系问题、“中西马”对话问题等,又能够总结出一些经验性与规律性的认识,如思想演进的规律、话语体系变化的规律等,从而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课题组认真听取了评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任平教授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就各位评议专家的相关提问进行了答辩,并对评议专家们的评议表示感谢。同时表示将认真领会并吸取评议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搜集和整理研究资料,认真开展研究框架的理论探讨,进一步完善课题的研究设计,并殷切希望各位评议专家继续支持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