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常州“道德讲堂”的实践和启示

2013年03月12日15:45来源:光明日报

建立公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常州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与本市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探索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机制,首创了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曾召开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常州“道德讲堂”建设经验。目前,全市开办各类“道德讲堂”5000余所,受众超600万人次,覆盖社区居民、农民、公务员、学生、工人、新市民等各类人群。“道德讲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为主线,精心设计“五个一”的标准流程,推行“六个我”的讲堂形式,推进七大类讲堂建设,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幼等道德实践,深入普及“自强、厚德、崇俭、尚义、守信、明礼、报国、尽孝”等道德规范,使社会道德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之间的沟通深了,关系亲了;老百姓的心气顺了,矛盾少了;社会上的好人多了,风气转了;市民的素质高了,形象美了。从“道德讲堂”里透出的平民小善,正汇聚成浩瀚的大德之海,并凝聚成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

小小的“道德讲堂”,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常州“道德讲堂”的成功主要在于:它将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转化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道德实践形式,充分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规律性。具体而言,主要是体现了“四个统一”。

“道德讲堂”的动力主要源于公民道德建设主体性与主导性的有机统一

常州“道德讲堂”首先充分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性原则。它坚持推行“六个我”,即“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的道德教育形式,让群众自觉参与、自主选择、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提升,充分发挥群众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并以关注群众的现实生活为核心,使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达到了“群众参与、群众推动、群众受益”的教育目的。同时,“道德讲堂”的顺利推行离不开常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道德讲堂”建设,为“道德讲堂”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道德讲堂”在全市进行试点与推广;二是建立健全系统化的领导责任体系、科学化的考核激励机制、正常化的财政投入机制,为“道德讲堂”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通过命名表彰示范讲堂、优秀宣讲员、身边的好人等鼓励先进,引领道德风尚;四是组织研讨交流活动,为“道德讲堂”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常州“道德讲堂”的实践启示我们,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中一定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相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有坚实的群众和社会基础,这就要求突出广大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公民道德建设又必须有强大的主导和保障力量,这就离不开党委政府在思想、机制、载体、资金等方面的引领与支持,两种路径必须有机结合。二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公民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格追求和道德理想,是公民道德建设主导性原则的一种体现;公民道德建设的广泛性要求,则反映了广大群众的现实道德需求,是公民道德建设主体性原则的一种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道德建设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又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体现和要求。

“道德讲堂”的活力主要源于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有机统一

常州“道德讲堂”以“四德”为主线,突出强调“善、诚、孝、强”四大道德价值。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注重挖掘传统道德资源,二是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感人故事,三是尽量照顾不同群体的道德需求。教育内容上的这种选择,使公民道德教育由抽象的说教变成了具象的感悟,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常州“道德讲堂”在教育形式上更有重大创新:一是空间的情境化。讲堂正前方简洁的LOGO、醒目的名称、明确的主题,再加上讲堂四壁张贴的道德箴言、模范画像、先进事迹,构建了一个供人们进行道德体验和反思的特殊空间;二是流程的规范化。讲堂按“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五个环节,推行“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番点评”的基本流程,既具新鲜感,又具仪式感,可以起到洗涤心灵、净化思想的功效;三是教育的互动化。讲堂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垂直关系为平等对话关系,凸显了公民道德教育的平等性、互动性和民主性,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常州“道德讲堂”的实践启示我们:在公民道德教育中,一定要处理好内容、形式和情境之间的关系。首先,内容贴近生活是核心。公民道德教育只有奠基于受教育者的知识积累、道德经验和生活状态,才能拥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其次,形式创新是关键。公民道德教育一定要通过多元化的叙事形式,使道德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才能强化原有的道德认知和认同,形成新的道德认知和认同。再次,情境创设是条件。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如果能提供一个专门的空间,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就可促进公民道德的交流与融合。

“道德讲堂”的效力主要源于公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知行合一,是常州“道德讲堂”贯穿始终的原则与目标。为提高人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常州市委宣传部和文明办精心策划并组织编写《道德讲堂》系列丛书,并通过推行“唱、看、诵、讲、评”的“五个一”流程和“所听、所看、所讲、所论、所选、所行”的“六个所”形式,强化了人们的道德认知和认同。与此同时,常州“道德讲堂”还努力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一是充分发挥讲堂自身优势来促进知行转化,二是通过相关配套措施来促进知行转化,如在全市开展“道德积分”活动,通过媒体宣传身边的新人新事,将道德讲堂与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结合推行等等。

常州“道德讲堂”的实践启示我们,促进公民道德的知行统一,必须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把握好认知内化这一重要前提。一个人只有将社会所要求的基本价值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心灵自觉,才能形成道德价值判断与行为取向的依据。二是要把握好典型示范这一重要引力。人们以道德模范的行为做参照系,有利于寻求社会共识,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并以此来指引自己的行为。三是要把握好评价监督这一重要保障。强有力的社会评价和舆论监督,能够营造善恶分明的社会氛围,使行善者受到尊敬与鼓励,使作恶者受到批评与谴责。这样,合乎道德的行为必然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违反道德的行为必然受到人们唾弃。

“道德讲堂”的生命力主要源于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

从常州“道德讲堂”的效应来看,它对社会建设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首先,“道德讲堂”已成为群众交往的一个特殊空间,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社区居民走进讲堂,不仅接受了道德教育,还加强了社会交往,密切了人际关系,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其次,“道德讲堂”已成为政府和百姓对话的重要平台,政府的声音、百姓的心声在这里交汇,百姓可以在这里表达自己的各种诉求,政府可以在这里了解民情和传递政策信息,从而加强了百姓与政府的沟通,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再次,“道德讲堂”已成为群众道德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通过道德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提升了人的道德素质,改善了社会风气,推动了社会的柔性管理。

另一方面,近年来常州公民道德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同卓有成效的社会建设工作密切相关。常州的社会建设成就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民生建设不断推进。逐步实现了“四个全覆盖”,即城乡医疗保障、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全覆盖,困难群众经济救助、司法救助全覆盖,多元化的城乡老年事业全覆盖,政府购买岗位特殊人群就业全覆盖。二是社会管理不断创新。通过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解决机制,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通过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控、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保证了社会的有序运行;通过强化执法规范化建设、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升了政府服务人民的水平和公正廉洁的形象。扎实有效的社会建设,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经济、体制和法治保障,政府自身的道德引领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常州“道德讲堂”的实践启示我们:第一,社会建设需要柔性管理。社会管理方式分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刚性管理靠的是法庭、监狱等,柔性管理靠的则是文化、道德等手段。由于刚性管理存在着覆盖有限、成本较高、容易激化矛盾等弊端,柔性管理就显得不可或缺。通过道德建设,可以引导人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第二,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社会建设支撑。社会建设可以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制度约束、社会氛围等多方面的支持,正因如此,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中,一定要努力探索和不断创新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法。

(王燕文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本文刊发于光明日报2012年9月9日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