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为学术而坚守 为学风而担当

——访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负责人刁胜先

记者 闻铮2013年03月12日10:48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多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实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其中,通过青年项目的实施,涌现出一批成长中的青年学者,他们是我国学术发展的新生力量,表现出良好的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重庆邮电大学青年学者刁胜先就是其中之一,记者近日对其进行了专访。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是首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请谈谈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研究体会。

刁胜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社科领域最高级别的项目。有机会与学界鸿儒们同台申报,我倍感荣幸、倍加珍惜。当得知申请的项目“个人信息网络侵权问题研究”获准立项时,我很激动,我觉得自己成了一名真正的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蕴含的信任与责任,坚定了我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和信心。在团队两年多的辛苦耕耘后,我们感觉良好,成果提交验收。但是,全国社科规划办根据鉴定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作出了暂缓结项、修改后复审的决定。消息传来,好似当头一棒。但在仔细阅读专家意见并认真检讨反思后,我开始为之前研究中潜在的功利动机和侥幸心理而自责,并开始和我的团队潜心修改。从专家对成果的肯定与鼓励之词中,我们感受到了前辈先学对青年学者的关爱;而言辞恳切、客观中肯的修改意见,则使课题研究柳暗花明,得以继续完善。

修改后,成果内容增加5万多字,用语、标点与注释等规范修改50多处;当然,对个别意见,我们也进行了保留和解释。这种勇气来自于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鉴定制度的信任,更来自于对国家社科基金鉴定专家与学者共同信奉的尊重学术自由、鼓励百家争鸣精神的信任。

虽然因为课题前沿性和团队积累的局限性,项目最终只是以合格等级结项,但我们已觉得收获颇丰。对于克服学术研究的功利取向、浮躁风气,学会潜心钻研、做真学术,这是一次深刻而彻底的感悟,也给我们今后的学术之路和为人处事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社科基金项目的承担者,同时也是一名高校教师,您如何评价当前的学术风气?

刁胜先:高校是我国的教学科研基地,聚集了各学科领域的知识精英,传承学术、服务社会、培养人才,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高度及未来走势。学风集中体现了整个机体的综合品质。从我的直接与间接经历看,目前高校学风不甚理想,或隐或现、或急或缓的危机已让一些有识之士忧患深切。近年来,针对高校学风建设、管理质量、学术评价机制、学术腐败与不端行为等现实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许多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足见其重视与努力。但因刚性效力与可操作性等问题,短期内作用并未充分显现,距我期望的“人人都有深入认识并认同、广大教师积极响应而推动”的理想状态还有距离,高校优良学风的树立、弘扬尚任重而道远。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立项评审、中期检查、成果鉴定过程中,程序规范,制度合理,确保了权威公正,对良好学风的引导效果明显,值得借鉴和推广。当然,我也希望全国社科规划办多进行调查研究,多倾听学者呼声,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目前青年学者这个群体的成长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刁胜先:有关研究资料显示,我国有近70%的大学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而在其他18个国家,同年龄段大学教师平均只占36%。这说明,关注我国大学青年教师的成长,就是关注高校科研的发展,关注中国学术的未来。

但是,目前这个群体的学术成长环境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工作生活压力大。“70后”、“80后”的青年教师工作上承担着教学、科研和行政杂务等多重压力,还要寻求学术上的创新与突破,生活上工资水平不高,面临住房等经济负担,致使有些出身寒门又颇具学术天分的学者,无奈弃学而投他。二是当前的职业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阻碍。就成果评价而言,过于注重现实收益,显得急功近利。这种氛围下,成长中的青年学者开始犹豫迷茫,难以潜心学术、安心教学,不少学者因此取向投机,学术立场像陀螺一样跟着“热点”转,从而失去了学术规律所要求的本真求实。

要根本上改善高校青年学者的成长环境,从法学角度看,我认为核心是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制度体系。在学术主体上,要确立师生个体本位思想与行政服务观念,提升教学和学术地位。在体制机制上,要不断推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实行依法自主办学,科学民主管理。在制度构建上,应从宪法、基本法到部门规章、地方法规上遵循源流有序的制度构建理念,从实际的大学内部制度、基层政策、议事规则等方面,形成一套有机而严密的综合性制度体系,对那些严重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可以引入刑法进行处罚,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学术事件的事前监督与事后惩戒机制。在学术评价体系与风气引导上,质量先行、辅以数量,营造心情舒畅、分配公平的学术研究环境。再就是要不断、有序、适当地提高青年教师待遇,解除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后顾之忧。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青年学者有何寄语?

刁胜先:对于如我一样的青年学者,我想说,不论身边的大小环境带给你怎样的得失悲喜,在脱离了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我们有理由、有能力为学术真实之高度而坚守,为人格为文章之风骨而担当。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