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走转改”:成效与进路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与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研究》课题组2013年03月08日16:0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自2011年8月开始,在中宣部等五部门的倡导和部署下,全国新闻界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各新闻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参与、深情投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引起了比较强烈的社会反响。“走转改”是新闻战线的一场正本清源的实践活动。这场实践活动,是在总结多年来新闻工作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基于对当前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舆论环境变化的清醒认识上提出的。这场实践活动,发扬了党的新闻工作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遵循了新闻的客观规律,有着扎实的理论支撑。

回顾一年来的“走转改”活动,其成效及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有助于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和理解。

当代中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突显期”两个时期的交汇点,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执政党目前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对新闻事业来说,“走转改”是从容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保持正确思想舆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效进路。通过“走转改”,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刻理解了“基层在哪里”的命题,在他们的思考中,基层在矛盾突出的地方、在困难较多的一线,他们以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记录群众心声和时代变迁,进一步认清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一次次下基层,也是一次次深刻的“国情”、“民情”教育,使广大新闻工作者面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考问,头脑更清醒,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直面矛盾、正视问题,为推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二)新闻界作风有较明显的转变,新闻事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得到加强。

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和媒介技术日新月异,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新闻工作者心态和作风出现“异化”,有人总结为“进的是宾馆饭店,见的是大官大款,写的是云山雾罩,离群众越来越远”,电话采访、邮件采访、依靠人脉关系采访部分代替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好作风。“走转改”活动以来,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的领导带头下基层,通过一系列机制保障“走转改”的常态化和效果,新闻事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再次得到加强。新闻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工厂矿山、沿海边疆,将社会不同群体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统一起来,比如在“走基层”的报道中,既能够看到商贩,也能够看到“城管”;既展示了基层不同群体的生活,又试图沟通不同群体间的思想认识;既能够看到反映问题的报道,也能够体会记者寻找解决矛盾钥匙的努力。围绕“以民为本”的宗旨进行采访写作,使“走转改”的报道更加具有人文关怀,更加打动人心。

(三)进一步深化了对新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了新闻队伍的专业素养。

“走转改”活动之所以能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除了科学统筹管理外,关键在于活动本身与新闻工作的本质规律相贴合,采访写作符合新闻生产的流程,报道成品包含极大的新闻价值。在新闻采写方式上,“走转改”报道以体验式采访为主,记者亲自感受群众疾苦,力争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在主题选择上,没有刻意强化“走转改”的宣传价值,而是聚焦民生,着力于医疗、教育、住房等广大群众关心的焦点、难点、热点,压缩冗余信息,增大报道的实用性与服务性。在报道呈现上,不时常见组合式报道、目击记、评论等多种文体精心搭配,现场意识、问题意识显著。另外,“走转改”报道体现了很强的采编互动性,特别是中央级媒体广泛联手地方部编辑组、地方分社记者和编辑室年轻记者联合采访,适时推出深度调研选题及专题报道。新闻工作者普遍反映,通过“走转改”,本单位新闻队伍尤其是年轻编辑记者的专业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走转改”是对刚入行的编辑记者进行业务培训的最好方式之一。

(四)部分媒体做出文风革新的表率,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显著提升。

文风的背后是理念和作风,通过走基层、转作风,部分新闻媒体的文风有了转变,可以说改文风是此次“走转改”活动的具体落点。文字记者将自己的笔触对准基层群众,大多数作品朴实、清新,努力回归新闻“真、短、快、活、强”的本质。根据《人民日报》统计,该报“走转改”专栏报道中,文章的字数大都在500~1000之间,报社通过各种机制力戒长风;报道多用细节感人、多用群众自己的语言说话,比如优秀作品《西藏安多:海拔4800米的守望》写到在安多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的气象站,工作人员偶尔看到一只鸟飞过,不禁会担心它在哪里能落脚,到拉萨,看见绿树,有时想抱着树大哭一场,这样的细节来自于采访对象的描述,被记者写进报道中,感动了万千读者。广电媒体将话筒、镜头对准基层群众,普遍采用百姓视角和故事化表达,声画结合到位,效果生动,比较典型的代表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发的“新春走基层”栏目,该栏目2012年春节期间共播发了50余条来自基层的报道,记者、编辑、主持人集体下基层,收视率比2011年同期提高27%,观众反响热烈。

(五)培养锻炼了新闻队伍,新闻队伍的面貌有新的改观。

正如刘云山所言,“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一次次的“走转改”实践,有利于遏制新闻队伍的贵族化、浮躁化倾向,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摆脱骄、娇二气,给当下的新闻记者队伍带来了新的风貌。通过座谈会、业务培训等多种模式,特别是改革现行的业绩考评机制,将“走转改”成果向评比、评优倾斜,调动了广大编辑记者的“走转改”的积极性,他们更加努力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大多数记者从内心深处是愿意下基层的,他们工作在一线,也可以说他们一直在基层,破除各种机制体制障碍,新闻队伍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责任意识得到加强、服务意识得到加强。通过一年来的活动,“走转改”精神在新闻队伍中渐渐自觉内化,“走转改”在部分新闻媒体单位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是推动新闻工作健康良性运作的有效方式,并在尽可能地转变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一年来,“走转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开端,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走转改”活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要避免成为一阵风,就必须要做到常态化。“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关键,在于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活动参与主体的建章立制,改进新闻生产流程,推进媒体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走转改”活动。

㈠加强对“走转改”活动参与主体的建章立制。

新闻单位对从领导到记者编辑不同岗位的新闻从业人员均应有明确的制度性要求:对新闻单位领导干部、业务骨干、主持人、评论员到一线调研要有规范性要求;对编辑记者下基层采访要有明确的制度;对新入职采编人员上岗前要有基层驻点培训计划。比如,人民日报领导带头下基层,至今每位编委成员“走基层”采访平均4-5次,共撰写稿件60-70篇;除平时一线编辑记者外,评论部、国际部、海外版、人民网等部门也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走基层”活动。新华社领导也是多次带队伍下基层,写出多篇重头稿件,如《“三西”扶贫记》,被910家媒体采用。中央电视台组织主持人与记者、编导一起下基层,并把大家的心得体会与报道作品结集出版。

(二)推动“走转改”融入新闻生产过程中。

新闻生产包括获取新闻来源、选题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各个环节。在获取新闻来源方面,新闻单位可以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充实和丰富原有的采访条线,拓展新闻来源渠道;在新闻采访环节,可以确立蹲点制度,强化记者采访要在现场、在路上;在新闻写作方面,可以编制“走转改”写作规范,拒绝“长、假、空”,提倡“短、实、活”;在新闻编辑方面,可以建立版面时段保障机制,确保优秀的“走转改”报道上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此外,在选题策划方面,“走转改”可以进入编委工作会,进选题策划会,这既是重视和确保“走转改”报道品质,也是对一线新闻工作者“走转改”的一种督促。

㈢用“走转改”促进媒体管理创新。

通过一年来的活动,中央和地方各家新闻单位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可以条分缕析、综合归纳,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推广。比如,人民日报社有关参与“走转改”活动,从领导到记者编辑,各项规定和奖励制度,十分完善。新华社完善学习和调研、编辑记者岗前和在岗培训等制度,特色明显。中央电视台通过选题策划机制、教育培训机制和总结研讨机制,推进“走转改”理念的深化和电视采编业务水平的提升。上海解放日报社推行的“阅评、讲评、考评”三评制度有效激发了记者编辑的参与热情。目前,很多媒体都优先把“走转改”报道列入“好稿”、“红旗稿”、“年度精品稿件”的评选范围,也作为职务职称晋升的优先或破格条件之一。而且,这些评价机制越来越重视来自受众的意见,通过建立读者评报和观众反馈机制,来选出真正优秀的“走转改”作品。除了考核表彰奖励机制,人才选拔机制、以及引入群众参与稿件评价等等机制之外,对“走转改”的传播效果可以采用量化方法进行考量,以便于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评估。

过去的一年,“走转改”活动成为新闻单位一项全局性工作,“走转改”活动本身如何从“轰轰烈烈”走向“细水长流”,需要在一年的实际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设定更为清晰的目标。“走转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其核心目标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社会影响能力和群众服务能力。新闻单位要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通主流媒体与民间两个舆论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回应社会需求、弥合社会分歧。新闻工作者要自觉做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而不是社会进程的旁观者。只有这样,才能使主流媒体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使新闻传播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只有对目标的认知更清晰了,新闻工作者“走”的步伐、“转”的决心、“改”的动力才会更为自觉和坚实。为实现这一目标,新闻工作者应继续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化“走转改”活动,大胆实践,科学推进。

课题组首席专家:上海市社联主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秦绍德

子课题组负责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俞振伟

子课题组成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邓建国、林溪声、陆柳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