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实施“八项工程”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为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创新型经济,本文对与创新相关的一些概念作出科学的界定。包括,经济增长方式: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实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终端:产业创新;科技创新载体:创新园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新型经济。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是近年来江苏等地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主题词。为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必要对与创新相关的一些概念,结合创新的实际作出科学的界定。
经济增长方式:创新驱动
最早使用创新驱动概念并把它作为一个发展阶段提出来的是波特,他把经济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这里使用的驱动概念指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就创新驱动阶段来说,不是说创新驱动就不需要要素和投资,而是说要素和投资由创新来带动。
我国长期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由投资带动的要素驱动阶段。这种增长方式不可避免而且正在遇到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供给的极限。转向创新驱动就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各种物质要素经过新知识和新发明的介入和组合提高了创新能力,就形成内生性增长。显然,创新驱动可以在减少物质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
这样,可以准确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物质资源投入推动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内涵。现在流行的提法是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尽管集约型增长方式包含了技术进步的作用,但没有摆脱物质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架构。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不只是解决效率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依靠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激励创新制度等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是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和商业上的应用和扩散,是创造新的增长要素。因此,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是比集约型增长方式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增长方式。
各地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实践证明,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可以相对节省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之类的物质投入,但不能节省资金投入。创新驱动本身需要足够的投入来驱动创新。科技创新最为缺乏资金最需要资金投入的阶段是科学发现成果孵化为新技术阶段,在这里,投资风险最大,潜在收益也最大,需要科技和金融深度结合,需要引导足够的金融资本投入这个阶段。由此就提出创新驱动型经济的评价标准问题。过去一般以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或企业的创新能力。现在突出的是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科技创新模式,因此,在孵化新技术阶段集聚的金融资本数量将越来越成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进入创新驱动型经济阶段的指标。
创新驱动的实质:科技创新
过去常用的概念是技术创新,现在突出科技创新。这实际上反映创新源头的改变。技术创新相当多的是源于生产中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改进、企业内的新技术研发。现在技术进步的源泉更多的来源于科学的发明。特别是上世纪后期产生新经济以来,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到生产上的使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缩短,缩短到十几年、几年。现在一个科学发现到生产上应用(尤其是产业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意味着利用当代最新的科学发现的成果迅速转化为新技术可以实现大的技术跨越。例如,新材料的发现,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突破都迅速转化为相应的新技术。这种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科技进步模式,体现知识创新(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密切衔接和融合,这是技术进步路径的革命性变化。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明确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科技创新的路线图包括三个环节:上游环节即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环节;中游环节,即科学发现和创新的知识孵化为新技术的环节;下游环节,即采用新技术的环节。所有这三个创新环节相互联系就构成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路线图。这表明,在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只是企业一个主体。科技创新包括不同的创新阶段和不同的创新主体,由此就提出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问题。科技创新体系涉及产学研用各个环节中的主体相互间的合作和互动。
明确科技创新对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具有特征意义的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创新机制的关注点由关注技术的采用转向关注技术进步的源泉(知识的创造领域),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高新技术孵化环节成为大学和企业的交汇处,并且成为大学和企业合作创新的平台。这个合作创新平台成为政府的创新投入的重点,科技金融的着力点。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