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洪银兴

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

  2012年11月30日13:56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新型经济

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江苏等地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要求,并且把它看做是继发展乡镇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之后第三个发展机遇(发展阶段)。其意义在于:首先,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类型,指的是以科技创新作为经济运行、发展导向和着力点的经济。其次,创新型经济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特征,同时成为新的发展机遇。这意味着创新型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第三,创新型经济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

概括以上关于创新的各个方面的界定,所谓创新型经济,它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具体地说,一个地区形成创新型经济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依据科技创新路线图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平台。自主创新是包括知识创新——孵化高新技术——采用高新技术的链条。在这个创新链中,大学和科学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提供原始创新的成果;各种类型的孵化器(科技园)是将知识创新的成果孵化为高新技术的基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产品、现实的生产力。

其次是,依据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路建立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制度。创新型经济以创新创业人才为依托,尤其是高端创业人才。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产业高地吸引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建立产业高地。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有两个突出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着力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这涉及引进和利用国际要素战略的调整。过去的重点在增长,各种增长要素跟着资本走,因此突出引进外资,现在重点在创新,各种创新要素跟着人才走,因此需要突出引进高端产业创新人才。其次是改变对低成本发展战略的认识。低成本战略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以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作为比较优势。这种低成本比较优势在贸易领域可能是有效的,但在创新型经济中就不适用了。低价位的薪酬只能吸引低素质劳动力,只有高价位的薪酬才能吸引到高端人才。

第三是,建设高效并有集成创新能力的创新型政府。发展创新型经济,前提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发动者首先是政府。标准的市场经济理论排斥政府作用。一旦引入创新,就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其必要性在于创新成果具有溢出效应,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这就决定了政府作为社会代表来支付创新的社会成本,制定重大科技创新计划,并通过公共财政对此类创新进行直接的或引导性投入。在现代经济中,国家竞争力主要由国家创新力来衡量。国家创新力不是个体创新力的相加,而是对科技创新的国家集成能力。集成创新即创新系统中各个环节之间围绕某个创新目标的集合、协调和衔接。政府对创新系统进行整体协调和集成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大学科技园,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江苏等地在产学研前加了一个“政”字,即政产学研合作创新。

创新型经济不只是要求新发明在某个企业那里转化为新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成果及时地在全社会推广和扩散。与创新成果扩散相关的是知识产权制度。其意义不只是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创新者获得创新收益,同时也提供一种机制,即通过使用者向创新者支付报酬的途径扩散创新成果。为了使创新成果的外溢性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体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对新知识新技术数字化并进行传播,从而形成“信息化社会”。二是通过促进公众接受多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掌握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学习型社会”。

(本文原载于《群众》2011年第8期)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