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已经十余年,但研究“苏联解体原因”这个问题的“热度”却丝毫没有降低;几乎在每一个涉及苏联解体的问题上都存在有时是十分对立的观点。
一般来说,都同意苏联解体是由综合性因素造成,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政治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等方面因素。但其中到底是什么因素起主要作用?
一、十月革命与苏联解体
一些人把苏联解体归咎为十月革命的“原罪”。如法国《宇宙》杂志主编让·埃伦斯坦断定“1917 年俄国革命后在世界各地诞生的、今天在一切领域都证明业已破产的制度”,① 就是把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联系起来。认为十月革命本来爆发的条件就不成熟,“先天不足”,造成苏联解体的根源;二是“后天失调”,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是所谓“不民主、不人道”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这就埋下了苏联解体的种子。
俄罗斯当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前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主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库库什金教授在2007 年应邀为我国《历史研究》杂志撰稿中写道:普列汉诺夫在1917 年6 月宣称:“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好将来要用它烤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那种面粉。”② 四个月后,这一说法的没有根据性已经十分明显了。引人注目的是,普列汉诺夫在逝世前不久对自己的妻子说:“在我们的争论中,乌里扬诺夫———列宁是对的,而我———普列汉诺夫错了。”库库什金进一步指出:列宁是一个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思想家、天才的学者。他发现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前所未有地加剧的规律,得出一个社会主义甚至可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大胆结论。③ 十月革命的发生是俄国社会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绝非少数人的“阴谋”。
最重要的是,判断十月革命是否应当进行最重要的依据是实践,即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发展到底是起了推动还是阻碍作用。2002 年俄罗斯著名学者、科学院院士Ю. А. 波利亚科夫撰文指出:“旧俄罗斯的落后和软弱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十月革命后,俄罗斯( 苏联) 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摆脱了落后性。尽管面临着被入侵的威胁,苏联在30 年代末期还是进入了先进国家的行列,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④ 因此那种把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联系起来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二、斯大林模式与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否与斯大林模式有关是争论的最大焦点。西方学者一直认为:“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斯大林式的极权主义管理体制最终必然走向这种可悲结局”。甚至俄罗斯一些“左翼”学者也把苏联解体与斯大林模式联系在一起。如著名社会活动家、莫斯科大学教授А. В. 布兹加林,А. И. 科尔加诺夫认为:斯大林模式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⑤ 我国一些学者也持这种观点,指出:“具有70 年历史的斯大林模式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⑥
第一、斯大林模式是否背离了列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这是当前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值得重视的是2008 年经俄罗斯文化教育权威专家审定通过的历史教科书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即认为斯大林模式本质上同列宁时期是一致的。书中写道:苏联“这个体制的基本成分是在1917—1920 年之间产生的,在1920 年经历了某些变化,在1930 年代末最终形成”。教科书总结列宁—斯大林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共产党是社会的主导政治力量;党领导政府( 苏维埃) ;承认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群众社会组织( 工会、共青团等等形式) 被视作共产党影响非党群众的工具;权力镇压机构;国家机构对经济生活的集中管理;党和国家的众多宣传机构力图使共产主义世界观成为唯一的、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⑦
第二、怎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面临两个生死抉择:旧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否则“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面临法西斯入侵的威胁,必须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能否渡过这两个生死关是检验“斯大林模式”、评价斯大林模式历史地位的唯一实践的标准。⑧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在苏联卫国战争的艰难岁月,表现出了坚韧、勇敢和英雄主义,粉碎了希特勒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祖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被拯救出来。⑨ 这是全世界众所周知的事实。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В. В. 阿列克谢耶夫充分肯定了斯大林模式对俄罗斯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他写道:由于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1929—1937) 执行的结果,苏联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末期,工业生产水平为1913 年的8. 2 倍。按照工业总产量,革命前的俄国占世界第五位,工业生产份额占世界总量的2. 6% ,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专工业总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它在世界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13. 7%。1937 年工业产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7. 4% ,而在1913 年仅为42. 1%。⑩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品的生产依靠劳动生产经的提高和劳动分工的深化增长了82%。瑏瑡到了40 和50 年代,现代化进程继续深入和扩大。到1955 年,工业总产量是战前的3. 2 倍。同时生产工具的产量几乎增加到4 倍。瑏瑢苏联成为世界上仅有的能生产当年人们所能生产出来的任何一种工业产品的两个国家中的一个。就这样,苏联时期就克服了俄罗斯与世界先进工业发达国家按阶段发展的落后局面。
当然,对于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一些严重弊端也必须加以重视,主要表现在:
一、轻工业的恢复落后于重工业。国家领导人没有把人民日用消费品的生产看成如同发展国防力量和资源那样紧迫的任务。在一系列轻工业部门中( 例如纺织业) 不仅没有完成计划,甚至没有完成战后重建。
二、农业的落后面貌没有大的改善。农业在第四个五年计划结束时仅达到战前生产规模的99%。似乎被宣布为最重要任务的农业机械化,经常是按剩余原则进行的,即最后才轮到它。
三、斯大林时期国家经历了几次大镇压浪潮。斯大林本人就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倡导者和理论家。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经济学家( 叶·斯·瓦尔加)、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物理学家( 尔·德·兰道,普·尔·卡皮察等等)、生物学家—遗传学家都遭到了激烈的批判。导致某些学科领域( 如遗传学、控制论、世界经济研究等)、学术流派遭到封闭或者其研究受到实质性的限制。
但俄罗斯学者特别强调要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斯大林模式。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舒宾教授写道:“俄罗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决定性的阶段是在3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斯大林体制确实具有严酷性,其严酷的程度甚至比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也毫不逊色。但只有这样才能集中掌握对于建设工业基础必须的资源,并奠定了苏联工业体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瑏瑣可以看出,他们特别强调,在认识到这些弊端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这是由那个时候的历史条件、历史环境、历史认识所决定。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