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学说,还是把它当成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的理论,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的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取其积极合理的内容。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判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采取新的形态,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自此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研究理论以及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刚刚公开问世,就接受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洗礼,到1871年又接受了巴黎工人起义和巴黎公社实践的检验。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和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纠正了他们把资本主义寿命估计过短的历史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功能,对工人阶级斗争形式和斗争策略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和刚刚问世时,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学批判的任务尚未完成,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尚未成熟,此后又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马克思写成了《资本论》这部鸿篇巨制,于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组织出版该书第2、3卷,并且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的手稿,考茨基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4卷,即《剩余价值理论》。19世纪70—80年代,恩格斯系统地研究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写成《自然辩证法》手稿,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领域。恩格斯在1876—1878年写作的《反杜林论》和1886年初写作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及其草稿,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和《〈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等论著中,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马克思晚年写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以及恩格斯根据这些笔记写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的原始史,论述了前资本主义的各个社会形态,全面地阐述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恩格斯在19世纪80—90年代的一系列书信中,对唯物史观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挥,并且回应了一些学者对唯物史观的许多片面理解,这是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在《第二国际的破产》、《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在十月革命前夕和革命胜利以后,多次谈到落后的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这些思想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一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又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在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的知识,同时它又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广阔道路。这就使它与历史上无数显赫一时的其他理论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历史上有许多理论和学说往往随着其创始人的去世而逐渐走向没落,马克思主义却不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由于自觉植根于时代和实践的沃土之中,并不断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推进理论创新,成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所以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活力。
![]() |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